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现实素描:注重科学世界,忽略生活意义(?)倒一:课堂上真的声音是怎样消失的? 一天,某位教师正在与初二学生学习《“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人教版《中国历史》第四册)。教师是这样讲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引言。(学生读毕)同学们愿意了解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吗?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给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堂成了“诵读场“”情感场”“对话场”……但我以为,语文课堂更应成为学生神思飞扬的“思维场”。最近听了几节课,在给人耳目一新之余,又为教师漠视学生“思维”的现象留下了隐隐的痛。一“、自主”的背后是“垃圾思维”现象1:师: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板书: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爱因斯坦是哪国人?小女孩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她家在哪儿?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现象2:师:课前老师布置搜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现在谁来汇报?生:我…  相似文献   

3.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堂标准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尝试这种教学方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发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好“放”、“读”、“悟”、“创”四个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课探究动机的最活因素。 “放”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充分相信全体学生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不留余地的放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探究式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教师给出一定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时间的前提下,让学生依据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法,自我钻研学习内容,自我支配学习时间,自主而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在…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随意给学生戴高帽。做完题目后,“你真厉害”、“你真棒”、“将来你一定能成为数学家”这些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在时下的好多课堂教学评价中呈现出“你追我赶”之势,好像不给学生戴这些高帽,就不能体现新课改精神似的。不可否认,给学生戴戴高帽,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学困生”,更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也不能不思考——教师经常大面积、高密度地给学生戴高帽,学生知道“厉害之处”在哪里吗?懂得“棒”的原因吗?明白“成为数学家的理由”吗?没有针对性的评价,只能让学生不知其长处,更不知其短处。…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曾兴致勃勃地去听了一位年轻数学教师执教的“连加连减”课。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进而列式计算。学生是这样描述的:“有3个鸭子,游走了2个,又游来了2个,共有几个?”“有8只丝瓜,摘了3只放在篮子里,手里有1只,还有几只丝瓜?”学生观察仔细,数量关系描述准确,教师大加褒奖:“说得很好!”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听了学生的描述,心里却不是滋味:鸭子能说“3个”“2个”吗?丝瓜说成“8只”“3只”合适吗?学生的描述不够完整,表达不够流畅,什么地方的鸭子?哪儿的丝瓜?谁摘丝瓜?对此,数学教师没…  相似文献   

7.
教学背景及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情感经历已成为许多参与新教材试验教师的共识,把课堂放手给学生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最佳选择。一时间,课堂上处处是学生讨论、交流的局面,“放手”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教学用语。然而,如何真正地把课堂“放”给学生?又怎么在课堂中处理好“放”和“引”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8.
正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变成过眼云烟,师生交流、对话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可是,有对话就够了吗?只要对话,课堂就一定活起来了吗?对话了,教师和学生就一定"幸福"了吗?在我看来,不是的。一线教学中,教师刻板地问,学生机械地答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教师将教参上的知识改成问题的形式,接二连三地抛给学生,学生们小组讨论。这样的课堂,看似教师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可是,师生之间缺乏真实的交流,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没有热情、没有兴趣,讨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淡化范读常表现在教师以“机”代读,以“讲”代读。以“机”代读的教师不备课,课堂上依赖录音,电键一按,一放了之,还美其名日:“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某教师放录音,不料录音机出故障,只得口读。出人意料,这位教师不但读得毫无感情,还读错了几个字。以“讲”代读的教师课堂上开“口头支票”,提示学生哪里该停顿,哪里该重读,这句要用什么语气,那句要读出什么感情。结果,由于没有范读,究竟哪儿该停顿哪儿该读重音,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  相似文献   

10.
现象点击近几年,进入新课标实施以来,由于教师重视了学生的整体感悟和独特体验,大江南北的语文课堂便出现了满堂课流行的“你最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感想?”“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像她那样读吗?”“你能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吗?”……词语教学、句式训练等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课堂上突然不见了踪影。就算有,也只是在课堂伊始,象征性地体现一下。似  相似文献   

11.
呼唤精彩的课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的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公开课前,教师手臂上贴满闪闪发光的金星,课堂上不时来一句“表扬他”,然后忙着在学生脑门上贴一个个“小金星”。表面看来,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懂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似乎学生真的成了课堂上的小主人,但仔细一想,这样的评价语言和评价手段,真的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吗?真能引起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兴趣吗?没有深入引导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作用只是表面的、短效的。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师应充分地利…  相似文献   

12.
让学生多读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读”是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任务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读”的训练抓扎实呢?我认为,第一,要给学生早自读的时间,切莫再给学生上课。第二,要给学生在课堂读书的机会。教师不要不放心,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亲口诵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深有感受,才能获得真知。课堂上,教师只能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及疑点。不讲学牛已经会的知识,或通过读,自己能够弄懂  相似文献   

13.
这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陈建先在广西南宁市上的一节苏教版阅读教学课。本节课在处理理解内容与语言实践的关系,淡化分段、概括中心和必要的理解文章结构,领会中心思想的关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教师的积极引导的关系等方面将会给我们以诸多的启示。教师由当天在礼堂舞台上课这一“课堂”的特殊性入手引入课文《特殊的葬礼》的学习。读课题。学生正欲对课题质疑,教师提示学生先不急于质疑,而是读课文,从课文中自行释疑。师:读了一遍课文后,原先想质疑的问题解决了吗?生1:我原先想问《特殊的葬礼》为什么是“特殊”的,读课文后,我已经知道了是…  相似文献   

14.
正视错误     
“知道这个字错在哪儿吗?千里长堤毁于蚁穴,你要学会改掉写字多一笔少一笔无所谓的习惯。”老师对一个错字的同学说,“给我重写50遍。”真有这么严重吗?是的,的确有“文革”中写错一个字就被定为右派或反革命的,也有因一个小数点没点对而影响俄罗斯火箭升空的事,但那是特殊年代和特定环境里的情形。教育活动中,我们真的有必要时时处处“有错必纠”吗?学生真的不得“越雷池”半步吗?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创设开放式课堂 ,建立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 ,上好每节语文课 ,是《课程标准》精神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创设开放式课堂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变教师“讲堂”为学生“学堂”,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比如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 ,对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同桌、小组交流 ,学生往往话闸大开 ,滔滔不绝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在学生一吐为快之后 ,教师抓住时机 ,从整体上梳理教材 ,使学生获得对整体内容的客观把握 ;然后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再深入精读细品 ,同时巡回指导 ,面…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给“教师”下了一个别样的定义,细细品味还真有道理。他说:“教师就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读书人。”还说,教师的读书当成为兴趣,兴趣当成为性格。我们都是学生时代读书的过来人,回忆过去孩提时代的读书,凭什么读?凭兴趣读。教室里“为中华之崛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分析”到“语言文字训练”,再到“凸现语文的人文性,返璞归真”以及“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其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新理念,努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但静下心来深深反思,在我们冥思苦想运作出来的“自由”“合作”“生成”的课堂上,孩子们真的“自主”了吗?这样的“自主”真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吗?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某些“自主”现象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学习内容的“假自主”阅读教学是学生…  相似文献   

18.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在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评课中,我就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问题发表了一点意见,如:少说“非常好”。有的教师一节课说二三十个“非常好”。不要对学生说“老师只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或者“给半分钟思考”。教学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熟”的,对于学生来说则“是生”的。少讲寒暄的话,最好不要这样称呼学生“:小伙子们,姑娘们。”不要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喋喋不休,左一个“提示”,右一个“注意”。不要常常廉价地表扬全体学生是多么的聪明。最好不要反复地用同一个句子问学生,如“:你们听到了吗?你们听到了吗?”…  相似文献   

20.
课堂是一个充满灵性的变化过程,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枝”,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审时度势,智慧引领,必定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和别样的美丽.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读完后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题后有什么疑问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