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健 《集邮博览》2010,(2):51-53
在整个展场中,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可以称得上是最金贵的国宝了,因为它是整个展览中唯一禁止拍照的文物。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于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画幅成T形,全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图10)。帛画描绘了秦汉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宗教思想,构思独特,奇幻瑰丽。它的主题是:墓主西汉初年一位贵妇人(即我们所  相似文献   

2.
张健 《集邮博览》2010,(3):49-51
若论展览中最重的展品,当属1974年发现于贺兰山下、西夏时期皇家陵园的石雕力士支座了(图27)。这件文物重达一吨,是宁夏博物馆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西夏由党项羌族人建立,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鼎峙天下,后被蒙古铁骑踏碎,令这个鼎盛一时的国家从此湮灭在历史中。此后六百余年间,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西夏史传世,西夏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80多个地区,170多个邮政后机构先后发行了约2400余枚邮票。纵观这些邮票的图案,会发现它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邮票上的“锤镰图”“冲锋图”“抗战军人图”等,  相似文献   

4.
天太热,我们坐在凉棚下喝鲜榨橙汁。对面就是庞贝城墙,墙头上站着古人的雕塑,那是为吸引游客而建的,不是出土文物。旅游团进城去了,我们不去。过去参观不止一回了。惨不忍睹,不堪回首。这么热的天,再去走发掘出来的两千年前的石板路,再去看那些以空穴灌注法复制的火山灰埋葬的人像,太难受了。不去,坐这儿吹吹海风多舒服。  相似文献   

5.
陈康 《集邮博览》2013,(9):41-48
中国人历来有收藏的传统,常说"盛世藏文物,乱世藏黄金。"但民国以前所有的收藏只是个人行为,故宫是最大的私人博物馆,倾全国之力为一人而藏,民国以来有了公众博物馆的概念。今逢盛世,收藏除了国家外,也已走入寻常百姓生活,成为了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发行过很多与收藏有关的邮票,展示出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些称为收藏品的,从主体来说,有博物馆、民间两大属性;从材质来说,有金银铜铁瓷,竹木牙石纸;从用途来说,有陈设器、实用器和明器;从种类而言,有青铜、陶瓷、  相似文献   

6.
在历史教学中,我发现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人教社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有一处明显的错误,书中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爱好集邮的我,通过查找邮票目录,发现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1975年1月13日召开的四届全国人大是“文革”中惟一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几乎没有发行过真正意义上的美术专题邮票,那些出现在邮票上的美术作品,主要是用来表现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即便是50年代初的那些邮票,也大多选用受到列宁、斯大林所推崇的以巡回展览画派为主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22日,澳门发行S011《玉石装饰品》邮票,全套4枚,内容分别是“白玉凤”“白玉勾连云纹扳指”“龙凤形玉佩”“龙形玉璜”,但邮票上并未标注它们的历史年代。《澳门邮票目录》(2016年陀乾秋编著)也无相关信息。经过作者查考,现已确知邮票上的白玉勾连云纹扳指(见图)为战国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并定名为“战国·白玉勾连云纹玉韘”。  相似文献   

9.
黄山 《上海集邮》2012,(1):24-26
古罗马曾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今天的英国南部、法国、西班牙、德国南部、瑞士、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等欧洲各国,突尼斯、埃及等北非各国,以及土耳其等历史上都是罗马帝国一部分。除希腊人外,罗马人把其他地方的人都称为"野蛮人",他们出兵征服,所到之处留下了很多代表罗马文化的建筑,如庙宇、露天剧场、凯旋门、纪念碑、浴池、输水管道和桥梁等。那些至今尚存的遗迹,多出现于这些国家的邮票,有的还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因而收集这些邮票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专题。  相似文献   

10.
吕向阳 《收藏》2008,(8):168-169
宝鸡,宝地也。有说法云:咸阳的黄土埋皇上.宝鸡的黄土出古董。瞎子走路时一不小心会被宝绊倒;鸡在崖背上刨虫吃说不准会啄出一件宝物。老天爷有意从这里甩出几件器物,中国历史的界碑就要挪一挪位置。人们像读天书一样破译着宝物上的铭文.宝鸡成了中国的“青铜器之乡”。从汉宣帝时代这里出土了尸臣鼎之后,毛公鼎、大盂鼎、史墙盘等3万件文物便纷纷从黄土中蹦了出来。每件文物的出世都有神秘的传说;每个挖宝者和护宝者都有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1.
许静娴 《乒乓世界》2006,(9):I0013-I0013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住在北京旧城区七十二岁的老人,觉着他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吴殿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电话那头他的声音让人如同享受了一次京韵大鼓的演唱,很是敞亮。路上便一直在猜想那声音背后的样子。他住的是一片很老旧的居民楼,路边摆设着各种小摊,狭窄嘈杂的街道人来人往。终于见到了吴大爷,他和我脑中描画的那个人差不多,身形瘦长,80年代时兴的运动装打扮,上身白汗衫,下身蓝色的棉质运动裤,很精神的老人家,上楼梯不带喘的,三步化作两步走,比我还要利索。  相似文献   

12.
13.
1979年底我从邮电科学研究院调到中国邮票总公司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十四年,大约占我工作经历的三分之一。期间亲历了中国集邮业务自"文化大革命"被迫停顿以后的恢复、发展乃至火爆,再逐步回落的整个过程。回想这段经历我感到亲切、充实和快慰,因为在那里我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结交了很多知心朋友,也经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随着汽车的普及,世界各国的都会城市都百临着交通拥挤的难题。2013年,汽车不仅在公路上继续浩浩荡荡,而且以集团军的规模开进了"方寸之地",在邮坛上大显身手。这一年是欧美国家汽车邮票的大面积丰收年,其小包括60多个欧洲国家和地区发行的欧罗巴邮票,美国为20世纪60年代肌肉车发行的邮票,以及格恩西岛、芬兰、英国、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和泽西岛发行的汽车邮票等。欧罗巴邮车邮票  相似文献   

15.
李梅 《集邮博览》2013,(9):22-25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历经辗转,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大鼎的铸造在商后期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中国邮政于1964年8月25日,发行了此图案邮票,志号:特63《殷代铜器》(8-8)。  相似文献   

16.
第一枚出现孙中山形象的外国邮票,是美国1942年7月7日为了纪念中国“七·七”抗战5周年而发行的一枚邮票。这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枚用外国文字组成中心图案的邮票,还是美国第一枚印有中文的邮票,更是孙中山首次出现在美国邮票上。该票面值为5美分,正好是当年寄往中国航空信件的资费。而邮票首日发行地选在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图1为首日封),则是因为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就是从这里启程回国筹备成立中华民国的。1961年10月10日,美国再次发行一枚印有孙中山头像的邮票(图2),以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  相似文献   

17.
1943:始发"邮票日"邮票荷兰的第一套"邮票日"邮票在1943年10月9日发行(图1),面值71/2分,等额附捐7分,发行量580万1291枚。当时的荷兰人口约900万,可见邮票发行量之大。邮票底边左侧文字说"有效期到1943年12月31日为止",右侧文字描述邮票图为"19世纪邮政马车"。之后沉寂了50年,直到1993年10月8日才发行了第二套"邮票日"邮票,全套2枚(图2),发行量为775万和918万枚,总数比当时的荷兰人口1530万略多。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中英文双语周报《亚美报》上,笔者有一个不取稿酬的"邮票故事"专栏。每期写2500字上下,配10幅左右的图片。因为读者中的绝大多数并不集邮,因此文章内容尽量做  相似文献   

19.
王泽(1925—2017)笔下的《老夫子》漫画在幽默风趣之余,又能针砭时弊,其贴近读者的叙述手法,风靡华人社会,并在漫画界有举足轻重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推出以来,它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粉丝"的成长,其中的一些桥段在今天读来,依旧耐人寻味。去年12月5日,香港发行1套8枚《老夫子》邮票(图1),以及2枚小型张。票图背景表现香港地标主题与港式市井生活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黄山 《上海集邮》2008,(10):26-27
很多人不喜欢美国邮票,原因是美国的历史太短,不像中国邮票上有丰富的历史题材和珍贵的古代文物,也不像欧洲邮票有灿烂的古典艺术和精美的现代绘画。但,我觉得至少美国的航空邮票很值得收藏与研究。上两期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第一套航空邮票、最贵的“齐柏林伯爵号”飞艇图航空邮票,这期再介绍一些美国航空邮票,并从中了解美国的航空和航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