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算法作为数字技术的规则基础,它赋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于追求简约、精确、逻辑的数字化模型,更加深刻、广博、高明的数字化知识,指向判断、规范、预测的数字化权力。相应地,教育数字化转型也因为算法而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流于形式、虚无、功利的模型局限,受制于数学的知识偏见,以及不得力、不均衡、不知所措的权力失范。为突破算法的局限,有必要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作相应调适,融入理性人、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丰富人设,复兴具有信念性、意会性和批判性的人文知识,丰盈教育的大思想、强伦理和厚文化以升华人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正推动着教育研究由以个体数据为主的实证分析向以海量关系数据为主的智能预测转型。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运行逻辑,表现为指向计算主义的研究本体论规定,指向算法表征的研究认识论预设,指向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论实践,指向模型预测的研究价值论诉求。但基于算法的教育研究也面临量化一切的算法崇拜、人之主体性的僭越、唯数据论的方法圭臬以及教育研究的非正义性等潜在风险。为防范和化解算法风险需要建立相应的规制机制,具体包括嵌入基于人文主义的研究立场,构建主体间性的“人—算”协同关系,推进基于数据效能的算法公开,重塑基于教育逻辑的算法正义等。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使“数字正义”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正义是对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合法性的判断,意指教育评价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秉持了社会正义和道德关怀的立场,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美好教育需求的一种理想状态,主要表现为分配正义、算法正义与数据正义三种形式。然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迈向数字正义时,必须警惕教育评价过度计量化、智能评价算法偏误与智能评价数据异化的价值风险,进而规避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可能引发的数字非正义现象。为保障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数字正义的实现,要建构相应的风险防控策略:一要明确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义,树立“需求本位”的分配原则;二要保障智能评价算法的人机协同,确保“合目的性”的算法运行;三要把握教育评价数据的应用边界,彰显“以人为本”的数据价值。  相似文献   

4.
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改革行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从专业布局、运行秩序、基座建设等方面整体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强化管理层、教师、学生的数字赋能,强调“人”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首要作用;从教学理念及模式、课程及资源、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评价等方面突出教学数字化转型的中心地位;开展数字技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研发、数字化社会服务,推进研发服务与数字化转型的双向助力;通过搭建平台、推进职业教育“走出去”、打造数字化实践教学品牌,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外延。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从教育赋能到教育重构的“渐进式转型”、从关注技术到关注思想的“创造性转型”、从关注设计到关注体验的“人本化转型”、从技术应用到技术研发的“参与式转型”,也是从关注一隅到惠及全局的“协同式转型”。数字化转型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职业教育数字治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领域作为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迈进了“数字融合”“数据治理”“数智决策”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驱动学校治理和教育实践的全方位创新与变革。刻画动态数字轨迹、建立教育领域知识模型、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应用将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落实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将为学校带来的影响和转变,并提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和相应对策,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平台、数据和算法是数字经济的三要素。平台通过算法应用数据来实施其商业行为,算法构成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所在。算法促进了平台企业的发展壮大,繁荣了数字经济,但算法据以运行的数据深度挖掘也引发了个体的隐私担忧。算法自动化决策行为已广泛而深度地嵌入我们的私人生活。基于这样的现实,为有效规制算法、保护隐私,需要做到两个平衡:一是,重新厘清隐私、数据与个人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扩大隐私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赋予数据主体数据隐私权,平衡算法自动化决策使用者与相对人不对称的“权力-权利”关系;二是,通过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平衡隐私保护与数据使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上海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浦东作为上海市的教育大区,也是上海市首个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示范区,如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本区向教育强区发展?本文尝试回答关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价值(what+why)、实践做法(how)和突破壁障(how good)的问题。内涵: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一)行为闭环:物理世界-数字世界-物理世界数字化转型,是将复杂多变的物理世界信息转变为数字格式,即同步生成一个映射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世界,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处理数据,实时分析,给出由数据支持的决策,进而实施同步反馈数据检测并影响实践者随时调整行为的精准执行,形成一个“物理世界-数字孪生世界-运算-决策-实施-检测-调整行为-改造物理世界”的行为闭环过程。  相似文献   

8.
算法监控从传统监控的“过往行为”监控,延伸到民众“未来行为”预测与操控,实现了传统监控的智能“意向性”转型。算法监控的资本谋划为最大限度榨取用户“行为剩余”,不仅有“数据化”圆形监狱“全景式”监控的现代技术支持,更有“数据主义”利益至上经济意识形态的整体实施。算法监控作为资本逻辑的物化力量强化“工具主义权力”,依靠“行为矫正手段”打造经济—技术相互协调的新型极权主义。剖析算法监控的资本谋划机制,有助于驾驭资本力量、打破资本逻辑,对网络平台、算法监控实施更为严格精准的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9.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未来教育创新和变革的重要路径,但目前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困境。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字价值共同演化的逻辑,教育数字化转型呈现出数字技术的内嵌与耦合、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双重意涵。在实践过程中,数字技术、教育组织、环境空间与行为实践是影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大因素系统。这些因素系统的有序支配与互动会产生驱动作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性发展;反之,则会形成实践障碍。当前,数字技术系统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管理问题、教育组织系统的战略保障缺乏和文化保障缺失、环境空间系统的政策支持不足和技术系统限制、行为实践系统的风险规避倾向和缺乏协同效应,制约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和成效发挥。因此,需从增强“数字技术”的服务品质、夯实“教育组织”的数字规划、完善“环境空间”的支持服务、推动“行动实践”的协调发展等多方面发力,营造有利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的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迈向数字化生存新境界。数字技术也被认为具有重塑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的力量,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教育数字化发展浪潮。在教育领域,以“化”称谓某种教育发展趋势的语词比较常见。但是,类似“教育数字化”之后还冠以“转型”的情况却较为罕见。教育数字化本质上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系统的过程,即以特定技术手段为依托重构和优化教育系统。教育数字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化”到“转型”这一步。并且在实践中,它也存在多重隐忧:扭曲数字化目标,容易偏离教育的初心使命;夸大数字化作用,容易脱离教育的真实需求;淡化数字化阻力,容易忽视技术的负面效应;放纵数字化权力,容易导致技术对人的宰制。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以赋能教育为旨归。  相似文献   

11.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12.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圆满成功,充分彰显了教育战“疫”的中国智慧,研究认为教育战“疫”之中国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制度智慧,即以教育制度优势为照明弹,点亮教育战“疫”主阵地;二是中国政策智慧,即以政策为指挥棒,为教育战“疫”整体规划提供指导;三是中国方案智慧,即以实施方案为冲锋号,指挥教育战“疫”由规划冲向实践。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国智慧的传承接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制度优势,有效筑牢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基础和理念根基;二是用实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势能;三是聚焦师生数字素养培育问题,科学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配套政策;四是关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分层设计教育数字化的整体转型方案。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算法推荐凭借“通人事、知人性、懂人心”的关键优势在新兴技术中崭露头角,通过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资源促进教育与技术的互融、互促、互塑。以算法推荐赋能思政课改革创新,机遇与风险并存。既要合理运用算法推荐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教学环节的精准设计,又要严加防范算法推荐可能导致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削弱、学生认知结构窄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发生偏移。在此基础上,要规范算法流程,推“准”教学环节;调整算法导向,推“精”教学内容;拓宽算法应用,推“新”教学形式;优化算法反馈,推“真”教学评价,探求算法推荐助推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14.
曾晓东  龙怡 《人民教育》2023,(20):46-49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合理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为了避免教育数字化投入的“大白象”风险,帮助学校持续完成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任务,本文系统梳理影响教育数字化合理投入的认知框架和行动框架,提出提高教育数字化投入有效性的四个策略,一是确保投入纵向合理性,设施与运行分类预算;二是建立分档模型,控制教育数字化运行成本;三是建立学校—合作伙伴的关系框架;四是确立教育数字化项目效果的评估框架。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作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学作业变革的未来趋势。中小学作业内容数字化有利于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业实施数字化有利于将学习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作业评价数字化有利于从多维度对学习者进行“画像”。当前,中小学作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作业内容“文本化”、作业实施“机械化”、作业评价“单一化”等困境。可以从构建共建共享的作业内容开发机制、研发智能作业平台、设计科学的作业评价体系等途径助力中小学作业的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算法自动化决策因其客观性、高效性和准确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随着算法自动化决策日益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大数据杀熟”“算法歧视”“算法黑箱房”等一系列风险。为了控制算法自动化决策所带来的风险,平衡算法处理者和算法相对人的利益,《个人信息保护法》在第24条第3款确立了算法解释权。通过对算法解释权的立法溯源,比较欧盟和美国的治理模式,指出我国算法解释权存在权利内容模糊、解释标准矛盾、行权程序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构建新场景化的解释权制度、发展多元协同的解释权制度、尊重知识产权的算法解释权制度,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海量数据以及算法自我学习能力的不断迭代更新使得算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算法正在无形地重塑我们的世界。个性化新闻推送、信贷评分、搜索排名,甚至行政决策,这些以数据为驱动要素的算法正悄无声息地内嵌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资源的分配者。算法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便利了人类社会生活,提高了社会工作效率。但是算法的不透明性和自主性,使得其渐渐脱离了工具化的范畴,在应用过程中反客为主,渐渐成为算法权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进而产生被人们所诟病的算法歧视问题。日趋严重的算法歧视会危害民众的合法权益,故亟须规制。作为技术领域的法律问题,针对算法歧视应当构建起涵盖法律、技术、伦理规范等在内的多元规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挚画崭新图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源。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历经从“代具”到“复本”再到“他者”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对既定的伦理规则产生冲击。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表征为主体失格、关系失序和认知失衡,技术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正以“异己的力量”存在着。本文基于本源性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伦理应然,将人本回归、技术向善和秩序重建相统一,以期为两者的健康融合与良性发展觅求镜鉴。  相似文献   

19.
随着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然是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关键路径。Web4.0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引领着教育进入4.0阶段,给教育数字化转型通往未来智慧教育带来契机。教育数字化转型有着为数字文明建设奠基、重塑数字文化、继续破解“不可能三角”、承担从人本主义到生态学习新使命等任务。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生态性发展难题,教育领域亟需借以实践智慧、数据智慧、设计智慧、文化智慧和生态智慧为核心的综合智慧,升维思考,降维行动,统筹各方因素,以综合智慧统领面向未来智慧教育的全盘教育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涵与逻辑,本研究以内在主义技术伦理为考量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内在主义技术伦理考量框架,即:智能评价主体应关注技术的道德协同性,智能评价技术应关注道德算法设计,智能评价过程应遵循公平伦理规范,智能评价行为应依赖“人-智”伦理秩序。研究发现,内在主义视角下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存在的伦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僭越教育主体尊严,智能评价数据挖掘违反信息道德界限,智能评价算法偏误破坏教学决策质量与公平,以及智能化教学评价活动偏离人本伦理轨道等多个方面。为此,从内在主义视角提出教学评价智能化转型的技术伦理规约路向:关注人文情感与技术理性的结合,树立需求本位的人机关系准则;实现有道德的算法设计与优化,合理保障师生教育自由与隐私安全;聚焦智能技术蕴含的积极伦理,增强对智能评价算法的动态监测;发挥智能评价的行为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评价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