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各国逐渐重视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各类人才。高等院校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孵化地,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基于对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释义,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伦理和人工智能思维等五个维度构建高等院校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并提出高等院校发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应有之义,在"五育并举"的实现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以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针对基层学校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现实问题和需求,构建评价目标精准、评价内容多维、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小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评价功能,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3.
4.
分析了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指标和权重,构建评价体系的框架,提出了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的两种实施测评方法。通过对沧州地区的三个主要的院校进行了调查及调查结果统计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构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的框架是可行的、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对于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是发展高质量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构建面向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教育2030远景目标,并立足中国数学学科发展的数学课堂对话评价体系,有助于为中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和监测提供第三方依据和指南.评价体系的建设坚持科学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包括8个一级指标与22个二级指标,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为大规模课堂教学分析与比较及课堂对话规律挖掘等提供有效支撑,为创建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是大势所趋。但目前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在课程内容、目标、方法、技术支撑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我们应以全纳的态度,以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为重点,在合理分层、构建课程体系、开展项目学习、搭建平台资源以及建构双师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袁波 《考试周刊》2024,(14):1-5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由单纯的技术技能向核心素养转变。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如何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评价,仍是教育者面临的难题。本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为对象,旨在构建适用于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践检验。基于此,提出了包含知识理解、技能运用、思维创新、责任意识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不仅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水平,而且能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馈,增强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既是检验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又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指挥棒,建立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高校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对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和促进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大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设计由劳动意识、劳动知识、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五个维度和相应的十个二级指标构成;要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运用于大学生日常劳动素养监测、典型示范教育、毕业评价中,发挥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相似文献   

9.
10.
智能时代教师面临存在合法性、职业挑战和发展方向的困惑。从师生交往、教师素养和教师使命三个维度对教师存在之基进行考察,可发现人类教师本质生成于师生深度交往关系之中,须具备以优良师德为先的教师核心素养,肩负社会不可或缺的守道者、传道者和弘道者的崇高使命,内蕴人工智能无法僭越的基本规定性。然而,教师在智能时代面临技术资本主义导致智能教育异化、身体赛博格化颠覆传统教育范式以及超级人工智能引发多重危机等困扰。为了突破智能时代教师存在的窘境,应规范智能教育发展以构建良好的育人生态,养成优良师德以彰显职业本质,提升专业素养以炼成新型智慧教师,重视人机和谐以规避技术伦理风险,创新育人范式以赋能学生驭技成人。  相似文献   

11.
依据相关模型的框架搭建了包括伦理素养、组织素养、合作素养、循证素养与反思素养五大素养在内的结构模型,其中各素养依次回应了增值评价“为何评”“如何评”“有效评”“科学评”“高效评”的问题。当前可以从外部支撑的推进、良性环境的营设和教师行动的强化三个层面来促进教师增值评价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军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2):92-93,130
构建了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框架,提出了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两种实施测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及调查结果分析,表明该评价体系框架是可行的、科学的、符合实际要求的,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完善历史学科评价体系 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 《教育革新》2006,(6):57-57
目前,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是新教材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新教材内容、结构的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技术》2019,(6):26-33
人工智能逐步进驻人类生活并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计算思维因与时代背景高度契合而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被认为和听、说、读、写、算一样,是每个人都必备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思维缘起、定义、特征、框架、测评及教育实践应用等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文章探究了目前国际计算思维研究的基本状况,发现计算思维已成为21世纪必备的心智素养,与抽象概括、问题分解、算法、分析建模、系统化(自动化)、数据实践、评估与改进等要素密切相关。此外,文章通过剖析典型的计算思维教育应用案例,发现在不使用计算机的前提下,适当的教学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和掌握。整个研究旨在促进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思维进行深层次思考,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普及和深入。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力量,其智能教育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该文从师范生现阶段“学习者”与未来“从教者”双重身份的视角,对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结合师范类专业认证“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构建了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框架。该文通过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剖析目前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从创设智能教育应用校园场景、增设人工智能公共必修课程、构建U-G-S-E“三习”育人模式、开展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校本普及系列活动四个层面提出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路径,以期为师范生智能教育素养培养的落地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迅猛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在提升,办学规模也在迅速扩大,而职业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内容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和自身素质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符合当下时代要求和学生成长发展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进行阐...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模式陈旧、指标单一、数据匮乏和算法灵活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是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原理,提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五大关键技术: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指标的构成、基于智能感知的常态化监测、智能评价算法的选择、诊断式评价及干预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蕴瑜在线课堂"的教育诊断评价与干预系统为例,从数据感知、智能评价、数据决策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优势.最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本研究设计的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与干预系统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对学生在校期间全面素质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养的现状,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划分为学生的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社交素养五个方面,并从政策依据和学理依据出发,提出了评价的指标与观察标准,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研制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形式,现在用人单位除了需要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职工以外,更看重的是职工的职业素养尤其是隐性职业素养。从系统化的角度提出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质量进行正确有效的评价,促进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国家对当前教育的指导方针.通过分析目前在线教学质量评价的应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双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对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设计,以期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教与学的双向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