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课堂提问应把握设问的原则和着眼点,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选准角度,问在角度多变处,注意对象,问在学生的需要处,把握知识的渐进性,问到教学恰当处。  相似文献   

2.
彭春迪 《考试周刊》2012,(78):153-153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重难点处、思维障碍处、知识延伸处、新旧知识衔接处、教学规律探索处对学生进行有效施导。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内容繁多、概念复杂,抽象性、系统性、思辨性强,教学课时少,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挖掘课堂提问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在课程核心知识处、在"最近发展区"处、在学生思维障碍处等提问,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拓展必不可少,教师应当在基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于认知“空白”处、于兴趣激发处、于思维纵深处、于情感升华处、于阅读理解处、于诗词积累处、于人格锻造处进行拓展,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5.
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等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显,等待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构建知识。在回答错误处等待,在意见分歧处等待,在思考疑惑处等待,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醉花阴》教学为例,在"文本背景处"、"教学重点处"、"语言精美处"三个方面对这首古诗进行了拓展,来探索古诗教学中拓展的基本形式,浅谈拓展的基本要点,努力提高拓展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回头看”教学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深度把握学情的教学方式,也是推动教学走向深度的重要途径。“回头看”出现的时机不同,有的在课堂导入处,有的在概念形成处,有的在回顾总结处,不管出现在何处,学生都能从中学得新的知识。“回头看”的教学作用是明显的,能助推教学走向深度。  相似文献   

8.
教学论文的写作需要准确捕捉最具价值的写作视角,合理确立教学论文的最佳立意。教学论文的最佳立意,可从教学的困顿处寻找突围之道,从阅读的顿悟处提炼教学策略,从课堂的生成处发现教学规律,从学生的成长处探求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处方式教学法是一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推广处方式教学法,能发挥学生个性,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处方式体育教学理念;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开展小组分层;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这三方面论述处方式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识字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和认知结构,在浅知处点化,在错知处点化,在无知处点化,在兴趣处点化,形成顺势、克势与化势相统一的言语交流之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不断提升他们自主识字、独立识字的能力,让识字教学散发无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