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4年初、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内容时,我请学生谈谈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看法。一位学生很自然地说:“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由于我们使用的是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该书没有采用“旧三民主义”的陈述方式,代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于是我问这位学生:“‘旧三民主义’这一概...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基于国共两党都代表了当时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旧三民主义文化在历史舞台上的谢幕迫使以孙中山为核心的国民党人探索新的救国救民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点燃了文化希望之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的崛起,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思想.长期以来人们更为注重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政治观念,因为它作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三民主义内涵丰富。体系完整,过多地注重政治解读就会忽略文化角度的解读,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化方面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中占主体位置的是政治思想。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主体即三民主义。本文从新旧三民主义的对比中,揭示了新三民主义之所以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石的原因,对三民主义和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指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理论,后经其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亦成为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缓和国共两党立场上的对立,以至最终达成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三民主义再一次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但由于两党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从而在抗战中对其实际的践行亦是不同。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它提出了关系中国发展的许多重大命题。共产党人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忠实继承者和勇敢的实践者。新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有历史的继承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三民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实现了对它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孙中山与陈独秀对国共合作认识的出发点不同:孙中山试图通过国共合作要共产党人服庸其三民主义,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希望借国共合作壮大自己的力量;对国共合作前途的认识也不同:孙中山是要建立以三民主义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则根据马克恿列宁主义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上,孙中山要中共完全服从国民党的领导,而陈独秀则强调共产党的独立性。歧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的理论基础差异、现实政治需要不同,以及共产国际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的核心.1905年孙中山提出旧三民主义,在历史上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旧三民主义有很大缺欠,不能完成民族、民主、民生的革命任务.1924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了飞跃发展,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不可否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对新三民主义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在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新三民主义的产生考察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史学界一直认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于是这个宣言就成为孙中山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的标志,于是苏俄政治顾问鲍罗廷帮助起草这个宣言就被看作孙中山由旧三民主义者进到新三民主义者的重要因素。然而,却很少有人怀疑据以进行这种推论的前提是否正确。笔者近年来翻阅有关资料时,越来越感到此说与史实有很大出入。所谓“重新解释”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对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新增加进来的内容是孙中山过去没有认识到或尚未作系统阐述的。但是据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宣言所“重新解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为救国救民而奔走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指导中国革命,孙中山在摸索中建构了一整套思想学说,集中体现为三民主义。他自称:“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1]正是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振兴中华的责任心使孙中山建构了三民主义学说。孙中山申明,他的三民主义是“集古今中外的学说,顺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个结晶。”三民主义的确如孙中山所说,是集合了古今中外的学…  相似文献   

14.
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三民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确立符合国情的具体目标和纲领,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理论--三民主义,这是尚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共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中共早期(指1921-1927年)在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指导下,帮助孙中山完善和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三民主义,并同否定和歪曲新三民义的倾向进行了斗争。中共早期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说明了中共是新三民主义的促成者、维护者和执行者。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一些人士不承认孙中山晚年曾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其实.在其晚年不仅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改造” 成为新三民主义,而且这种“改造” 经历了较长的酝酿阶段。孙中山 1920年 11月至1922年8月在粤桂期间,提出“改造主义” 的主张,已孕育着以苏俄为榜样,联合俄国,联合工农兵.联合共产主义者,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利益的最新式共和国,在一系列论说中对三民主义注入崭新的内容。孙氏提出的“改造主义”.不“更改”主义的主张,不仅成为他1924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圭臬,而且成为他晚年思想发展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帮助孙中山完成了从旧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并且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遵循孙中山先生遗嘱和新三民主义政纲,为实现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继续奋斗。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先生开启的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探讨孙中山在经济、教育、文化、改善工农权益等方面的立法思想及其作用、意义,并试图从新的角度来解释相关社会问题。一、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法律观孙中山的全部思想,可以概括为新旧三民主义,这是他描绘新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理论,并适时将其发展成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但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继承人的戴季陶、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却有意将其异化。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传承者,也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孙中山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论宋庆龄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三十年代初,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宋庆龄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她已由革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随着这种世界观的转变,反映在宋庆龄政治思想上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她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态度。继承并发展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宋庆龄在民主革命后期思想上的一个基本特点。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时期张闻天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抗战时期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然而,即使在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新三民主义中,也还包含有旧三民主义的内容,从而形成新旧内容杂陈、进步交保守并存的现象。这就给他身后的解释者们以各择所需、各唱各调的可能性。毛泽东号召共产党员应该如像他们研究共产主义一样,好好研究三民主义。张闻天关于三民主义发展性、真假三民主义等的研究,是抗战时期思想理论战线和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其研究成果,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形成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认识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