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联觉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将联觉融入歌唱教学,让嗅觉与声觉、动觉与声觉、视觉与声觉、听觉与声觉相互作用,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二度创作”,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情感,并以自己的理解,形象地表现这种情感,进而获得丰富的音乐想象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音乐具有不具象化的特征,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视听联觉机制,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触动。为实现视听联觉的有效应用,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多元情境、活用教学道具、介入旋律色彩、启动音乐演绎、引入情感主题等途径,充分激发学生的视听联觉。  相似文献   

3.
在阐明“音乐审美”和“联觉”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分为社会普及性质的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育两个方面,并说明如何将“联觉”心理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4.
当代音乐教育越来越倾斜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音乐教育领域能率先挖掘学生的“联觉”潜力,就能在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上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探讨了联觉心理在幼师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点认为审美联觉中感觉之间转换是单向的,而事实上,从审美联觉产生的生理机制、心理基础和美学情趣等看,感觉之间的转换有立体的、多角度的、多层面的转换关系。  相似文献   

6.
音乐课堂中,教师巧用联觉设计教学,从不同维度展开教学促进和调度,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音乐欣赏体验,使学生以此建立起来的欣赏认知呈现多元性、深刻性。  相似文献   

7.
以特定形式引起某种心理联想的联觉语音在古今中外诗词创作中产生了特殊的音乐效果。它首先是通过直接拟声和间接拟声来体现,其次是通过音位的特殊组合形式来体现。英汉两种语言在音和形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中外诗人在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联觉语音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音义相切,声情相谐,联觉语音发挥了特殊的暗示功能。  相似文献   

8.
9.
卢赛华 《考试周刊》2015,(25):180-181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同时,由于音乐艺术具有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将声觉、动觉、视觉、触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小学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并使其发展成为学生们的一种爱好。我们将音乐欣赏课置于教学教研的重要位置。小学低年段音乐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就是运用"联觉",利用学生对音乐产生的某一种感觉,通过寻找通感做到"一觉引多觉",增强音乐欣赏的趣味性。"神奇的联觉"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神奇的联觉"来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趣味中积累音乐知识,在趣味中走近音乐家给予我们的音乐世界。  相似文献   

11.
通感辞格,由于不如其他修辞手法使用广泛,因而一般的修辞书很少提及。但由于它在手法上有其独特之处,在理解方面颇有难度,就很值得研究。本文从通感的表现形式,作用及与修饰语移置辞格的辨析对该辞格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句子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成语中通感辞格的运用没有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广泛,但是在成语中也存在很多通感辞格。本文主要从通感辞格的角度来讨论成语,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其他的辞格兼用两个部分,主要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  相似文献   

13.
通感意象由于其具有的流通性、创造性、超越性特质而成为了艺术通感的灵魂。它具有创造功能,可以根据接近性、特征性原则创造新的意象,它所创造的超现实性变形意象开拓了人的心灵世界。在艺术活动中,通感意象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艺术作品的现实规定,为人们提供了超越现实的可能,这种超越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人对生存世界的审美感受。对通感意象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明晰艺术通感的本质,也使艺术通感对于人的发展的价值凸显出来。充分地认识并且重视这些价值有利于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浅谈通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英语的synaesthesia(通感)是一种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修辞格,常见于日常生活及文学作品中。它的运用能使语言富于形象性,增加感染力。通过synaesthesia的定义、运用及与移就的差异的分析,以求对synaesthesia这种英语修辞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通感不再囿于修辞手法,实现向隐喻认知的转向.通感认知的哲学基础为新经验主义,它与传统经验主义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不同,主张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强调基于身体体验的隐喻认知.作为通感认知现实基础的身体体验包括神经系统体验和现象学体验,通感是基于神经系统体验的现象学体验.隐喻加工机制是基于感官域相似性在同一感官意象图式的隐喻映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通感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通感的阐释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通感的动因问题,2)通感形容词的词义问题,3)通感的认知机制与意义建构问题,以期望大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7.
纪昌娥  雷佳 《海外英语》2011,(12):374-375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wo theories of synaesthesia—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from cognitive angle.  相似文献   

18.
从词汇学的角度探讨通感构词现象,分析通感构词的分布、分类、特点,以及汉语通感构词丰富性的特殊机制和通感构词规律。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文学作品中尤为多见。通感是一种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的角度用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通感能够更加全面地对它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通感现象不仅是语文式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法。以转喻和隐喻的认知性理论为框架,从视角化和因果关系两个方面,分析了以loud color和b lack mood为例证的通感现象的认知机制,指出转喻是通感隐喻生成的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