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互联网对教育观念的影响更需要研究.通过对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分析,揭示了互联网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些影响,从而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教育是传统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英语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初中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近年来,在"互联网+"环境下,许多研究者对英语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李山老师的《英语语言教学改革与创新:互联网+教育探讨》一书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利用互联网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特点和产物.文章从四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的新途径,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因互联网而呈现出新的变化.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永恒事业.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教育只有迎难而上,把握机遇,才可能搭乘互联网快车,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本文围绕“互联网+”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新要求以及新策略等展开了探究.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得以迅猛发展,"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应运而生.通过了解"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剖析"互联网+思政教育"发展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推动课堂教学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我国各大高校致力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已有实践表明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是切实可行的.探讨了高校将"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以全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革新.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使高职教育进入一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它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新的活力,它正影响和改变着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与方式.研究和探索“互联网+”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互联网+”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8.
自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教育行业逐渐产生了教育的新状态--"互联网+教育", 大量学者也对此不断探究分析"互联网+"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深入研究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情况,逐步得到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策略.如今的时代又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运产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当前疫情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有必要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理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行业,互联网思维的普及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的运作模式,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 学科网就是这样一家顺应“互联网+”热潮,专门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群体提供在线教育的互联网教育公司.  相似文献   

10.
吕聪 《现代职业教育》2022,(15):148-150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模式,特别是要大力推动"互联网+"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尽管大多数高校都立足于构建"互联网+"格局,积极探索多元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模式,但"互联网+"的应用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对此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在简要分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教育"是信息化时代教育的创新与优化,但它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教育所承担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道德的培育.当代教师应该在师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互联网思维深刻影响教育的同时,警惕教育中的马太效应,加强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占据的比重逐渐加大.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双重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互联网的基本特性,即实时性、开放性、不真实性、匿名性、平等性等,并以互联网的基本特性为基础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主要心理表现,以及网络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客式教育,传承了创新教育、体验教育、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分享式学习理念、泛在学习的思想,是以创新教育、注重实践体验和个性化教育为指导,以新一代的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新型教育形态.文章研究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客式教育理念,构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客式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改革,互联网也随之进入教育系统.怎样将“互联网”与教育中的“微课”进行有效的融合,是初中物理教学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唯有推动“互联网+微课”教学模式,才能更高效的充分发挥“微课”的辅助教育功效.本文就此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互联网+微课”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与贫困的关系研究脱胎于经济与文化视角的反贫困理论.教育与反贫困研究的历史奠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思想,指出了教育与贫困在市场结构、人口素质、文化资本、社会政策等四大要素上的关联.我国教育精准扶贫还存在资源配置难优化、数字鸿沟难弥合、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扶贫治理模式难转变等突出问题.结合历史研究中的四大要素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框架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开掘了新路径,二是为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开辟了新渠道,三是为消除贫困亚文化复制功能创造了新方法,四是为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注入新力量.运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扶贫,具体路径包括:"互联网+"改革教育供给,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互联网+"激活信息红利,弥合贫富人口数字鸿沟;"互联网+"提升文化资本,消除贫困亚文化的复制功能;"互联网+"促进多元参与,转变教育扶贫治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重视家庭教育,探究互联网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指导方式,是新时代的教育需求.随着"互联网+"与教育事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者对部分拆迁安置小区配套小学的学生家庭教育指导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存在一定的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笔者依托数字化教育平台,探索了"...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传统行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创新和改变,美术教学也应该做出创新.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行业已经应用了很多年,现在发展出了很先进的互联网教学手段.互联网应用在美术学科可以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美学表现形式和美术知识.互联网技术在美术创作上的应用,如三维动画设计等,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对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下的初中美术教学创新策略,以期提升初中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校迫切需要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融入高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建立长效的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监管运行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师生个人信息安全.以个人信息安全威胁为出发点,探讨了目前高校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监管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对"互联网+"和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互联网+"条件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国外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经验,包括建立了国家顶层设计的个性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拥有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具备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总结了"互联网+"条件下我国高校开展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逐渐受到政府和各个高校的重视,初步建立了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和形成了依托"互联网+"支持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顶层生态设计,积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大力构建个性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挑战.探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成为当前要务.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树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加强高职院校硬软件资源建设、建立"政行校企"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模式等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