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宏 《教育探索》2007,(11):43-44
经验主义语义观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和隐喻等对英语词汇习得和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不同,其经验主义语义观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以及转喻、隐喻等概念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范畴化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和定位的心理过程。语言的范畴化长期以来一直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在已有的献中,对原型范畴有大量的研究,而对基本层次范畴理论的讨论相对较少。有鉴于此,章探讨了与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即基本层次范畴的定义,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在语言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基本层次范畴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一、客观≠第一性首先,二者的对立面不同,客观与主观是一对范畴,第一性与第二性是一对范畴。其次,二者的使用条件不同,第一性与第二性只在说明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这个问题上使用,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是唯物主义,反之是唯心主义。客观与主观这对范畴有两个使用条件,且在不同条件下,含义略有不同:当把人类的思想作为整体与外部世界相比较时,客观与主观等于物质和意识,即,主观指人的思想、精神、认识,客观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当把个人的思想认识作为研究对象时,客观指认识的对象,此时,除物质世界之外,客观还包括别人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5.
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与刘晓东“文化授受”说商榷杨晋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有作为经过反复抽象出来的、本学科源头的核心的逻辑起点,教育学当然也不例外。教育学逻辑起点的认识与揭示,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教育学实在的客观反映,是对教育学网络范畴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哲学...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逻辑学》和《小逻辑》中,描述了绝对精神通过抽象概念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和环节,阐释了反映绝对精神发展过程及其各个环节的概念、范畴;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存在的规定性直到善之理念,似乎有关的基本概念和范畴都作了阐发,但就是没有专门阐述“价值”这个概念,或者说没有把“价值”概念放到他的概念体系中去。我们在读他的逻辑学时会有这样的印象。可是当我们读他的《法哲学原理》时,就会改变这种印象。他在那里不但使用了“价值”概念,而且把“价值”概念贯彻到经济、法律、道德、审美等领域,还谈到了人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为经济哲学的《资本论》(特别是第一篇)的概念都是辩证的,辩证的概念是有环节和层次的。在商品经济中,使用价值不单纯是自然属性的东西,它必须同时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才能实现自己;而货币就是商品交换的一般使用价值和特殊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统一的产物。政治经济学考察的价值量范畴是一个有规定的定量范畴,无规定或无限定的价值量无法实现交换,无法产生价值形式。根据原文Gebrauchswert(使用价值),Wertgrope(价值量)和英文Valueinuse,usevalue(使用价值);magnitudeofvalue(价值量)来看,此两范畴词之汉译,尚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校利同志在其《“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流行于我国哲学界的“客观真理说”是出于对列宁论断的片面的误解。是用被反映的客观来证明作为反映的客观,从而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真理与客体相等同,把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相混淆,将真理实体化、本体化,完全是在本体论意义下谈论真理,否认了真理是主观认识的范畴,排除了真理的认识论意义,在某种意义上是与实践标准相矛盾的,并且不能合理地说明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据此,李校利同志提出要“放弃‘客观真理说’”,认为“放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哲学界,有关真理本质问题历来存在两种相悖的观点:(一)真理是客观的,而且必 须是客观的;(二)真理是主观的,它只能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和意识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不同观 点的深入分析,提出质疑,指出其疏漏之处,论证和肯定真理必然是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相统 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常识“意识问题”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不仅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荒诞的观念,……等也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这里的“意识”、“思想”、“观念”三概念的使用,学生极易混为一谈,这对科学地把握意识的内涵是十分不利的。概括地说,意识与思想的关系是:(一)人的意识与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表现在:1、意识与思想产生的物质器官都是人脑;2、意识与思想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物质对象;3、意识与思想产生的桥梁都是人类实践活动;4、意识与思想产生的基础都是感知;5、意识与思想都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虚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在虚概念问题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对虚概念的四种主要误解,从逻辑的和实际的理由分析、评价了这四种误解的有关原因,同时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虚概念是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其相应对象的概念;虚概念的“虚”只虚在其反映对象在客观世界中的不存在,而不是虚在其反映对象的不存在,所以虚概念与其外延的有无不直接相关;虚概念与非科学概念不是全同关系,而是真包含关系;概念(包括虚概念)无所谓真假,所以假判断与虚概念不应混同  相似文献   

12.
谈初中数学动态思维的培养□彭向阳(湖南岳阳石油化工总厂一中414014)一中学数学中的思维按表现形式分为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前者依循形式逻辑规律,以相对静止的状态反映事物,不易看到事物内部的矛盾;后者服从于辩证逻辑规律,是以物质存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主观世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但关于这一范畴的哲学界定并不明确。主观世界集中体现为人脑的功能运转,它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意识、动物的原意识、主观主义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分。从性质上看,主观世界具有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整体性与流动性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张珍 《考试周刊》2009,(19):118-119
范畴化是人们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是人的认识赋予世界万物以一定的结构。范畴分为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基本层次范畴应用多于上位和下属范畴,而基本层次动词,是基本层次范畴语言类的一种。本文从分析语料入手,研究中国大学生使用基本层次动词的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5.
哲学思想中的严密逻辑性在于哲学意识形式中的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是高度一致的。这种高度一致是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所致,是由哲学的精神使命、文化使命所决定的。哲学之所以能不断地推进逻辑的缜密性,原因来自主客观世界规律的相互作用,哲学能用逻辑的方式反映和陈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在于思维的逻辑法则是贯通思维规律和客观世界规律的精神中介。  相似文献   

16.
一什么是真理?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或者说,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首先,真理是一种认识,它和谬误一样,同属于认识论中的范畴,是主观概念。其次,并不是任何一种认识都能称为真理,只有正确反映了客观实在的认识才能称为真理。人们有时把它称为客观真理,乃是为了突出它所反映的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客观真理和正确认识是同一概念。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用来表现认识成果的,有观点、理论、学说等名词。因之,正确观点、正确理论、正确学说  相似文献   

17.
主观与客观是哲学上经常使用的一对范畴。但在诸多文本中,其使用的语义并非同一。一种是将主观等同于“意识”,将客观等同于“物质”,作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另称。按这种界定,“客观的东西”就只能是一切物质性存在,而不包括个体之外他人、集体或超人的意识在内。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用法,如传统哲学派别“客观唯心主义”之“客观”,显然不能理解为物质性存在,而只能理解为超越于个体意识之外的绝对永恒的精神实体。由此看来,似乎很熟识的一对范畴,实际上潜含着两种不同的界定,而在这不同的界定背后潜…  相似文献   

18.
本通过对唯物辩证法的考察,逻辑地比较,确定实践概念与物质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指出从物质概念到主体意识概念,再到实践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发展的一贯逻辑(历史),进一步认实路概念与物质概念的内在一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前提,而这种内在一致的深层根源就是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学科学法系列谈(六)浅谈高中物理课中的物理规律学习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徐淀芳物理规律客观地反映了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质属性之间定性或定量的联系,或者说,物理规律是物理概念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规律可以分为物理定理、物理定律、物理原理(理论)和物...  相似文献   

20.
在讨论实践这一范畴时,有同志认为,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它的进行虽然要以意识的作用为条件,但它本身并不包括任何主观的因素在内,不包括人的意识的作用在内。在他们看来,实践本身完全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对于这种意见,我们是不能同意的。我们认为,实践不是纯客观的东西,实践必须包括人的主观的因素在内,必须包括意识的作用在内。弄清这一点,对于弄清实践的科学概念,对于进行四个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