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者试图通过把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都进行量化计算,综合地建立项目决策评价指标,为项目决策者进行项目决策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华 《科研管理》2012,33(12):142-148
生态工业园稳定性是生态工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工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是特征出发,提出了基于优势度、循环度和调节度三个维度的生态工业园稳定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管理水平与园区稳定性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方法和理论,对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效益费用比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论述了在应用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业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保证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发展方向,就需要建构一套结构设计合理、指标选择恰当的评价体系,以研究制度环境与生态工业园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按照《阜新市经济转型实施方案》及《阜新市经济转型水资源配置方案》要求,本项目在2003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2004年计划继续对1.5万栋日光温室大棚建设水源工程并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工程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8%≥is=0.12。经济净现值:ENPV=35126万元≥0。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39≥1。效益显著,推进了阜新市经济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工业园发展的终结——生态工业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0 引言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第一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第一代园区内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型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第二代园区内的企业以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有一些相同和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1:  相似文献   

7.
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王兆华  尹建华  武春友 《中国软科学》2003,(10):149-152,148
在生态工业园内,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各种在业务上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生态产业链,其中一家企业产生的废物可能成为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生态产业链的结构是决定园区整个工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围绕生态产业链的结构进行研究,提出其结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从而为顺利推进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生态产业链以促进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为目的,是产业的生态集聚。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时间不长,但已初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通过对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构建模式的分析,旨在总结一些基本经验和特色,以为我国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热潮,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生物群落关联度这一生态学概念,从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的生态内涵出发,提出园区企业间生态关联度、总关联度生态率两个重点生态网络指标,将其用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若干实例的分析,并引其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据以对我国生态工业园共生网络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能值分析的工业园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勇  张攀 《预测》2007,26(5):64-70
随着全球工业园建设的日益发展,如何衡量和评价工业园的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成为学界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及方法,将工业园产业、人口、资源和环境生态等各个子系统统一起来,建立基于工业园的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效率三项指标以及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指数的综合评价体系,用以实现工业园系统发展现状、动态与动因的整合分析,以此来指导和优化工业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以大连双D港工业园为案例开展了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岳清 《大众科技》2012,14(4):250-252
软件工程经济学涉及软件项目生存周期中的各项工程经济活动,是软件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是软件工程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文章给出三种常用的经济效益分析方法: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和投资回收期法。  相似文献   

12.
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正是集群企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以及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等问题时形成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生产模式。本文根据国内外生态工业园与产业集群的特点,提出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的概念;从低成本交易性、差异化互补性和集中化规模性角度系统研究了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驱动机理;结合武汉青山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实际,通过生态工业园与集群式供应链的耦合研究,揭示了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的形成过程。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业园中两种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王兆华  武春友  王国红 《软科学》2002,16(2):11-14,18
本文运用工业生态学理论对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工业共生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唐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提出两种工业共生模式:自主实体共生模式和复合实体共生模式,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成功建设生态工业园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4.
净现值法是项目投资决策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经济决策中的一动态指标,需要一个重要的输入变量即方案的必要报酬率。在大多数用净现值法进行的决策中,不同方案必要报酬率是相同的,而笔者认为要根据各方案的风险来确定方案本身的报酬率。本文还提到了借贷资金投资项目净现值分析,主要是针对不同计息方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nalyses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using the financial models in evaluat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technology investmen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of applying the financial models in valu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This paper reveals how conventional financial models fail to recognise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ic positioning since there are limits in terms of using the quantified approaches to measure R&D performance. From the technology management perspective, it is argued that financial models need to be reconciled with technology strategies since today's investments have linkages with firms' competitiveness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面临低碳减排的新挑战。文章提出在垃圾分类模式下,依托静脉产业园建设,通过各固废单元的协同处理,实现物质和能量双循环,减碳效益显著。结果表明: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焚烧和填埋处理共减少518万吨CO2;同年,若湿垃圾在静脉产业园协同处理,比单独处理减少1 500万吨CO2。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静脉产业园核心项目,采用炉排大型化、高参数设计、热电联产等技术全年可减少90万—500万吨CO2。建议多源城市固废采用静脉产业园模式进行协同处置,实现减碳效益最大化。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荐应用在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固废处理的碳减排贡献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生态工业园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目标是通过产业共生最大限度地降低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出产业共生的"技术创新悖论"问题,通过对产业共生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辨析,揭示了当前生态工业园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本文聚焦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体从生产型网络向学习型网络的转型,分析了该产业综合体治理结构的形成,探讨了跨界高科技产业是如何嵌入在我国特定区域之中,并被社会建构的,其中特别分析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治理的主体之一.它的作用和角色已从“配合”开始演变成为“领航”,地方政府通过对高科技园区的社会建构也从被动的角色向积极的角色转变,并由此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全球本地化的发展模式,揭示了区域发展模式在每一个阶段都应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