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单刀会》是关汉卿杂剧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主要塑造了关羽这个姿容轩昂、智勇双全、忠于汉室的英雄形象。当然这一形象也是在正史《三国志》与《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2.
《单刀会》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关汉卿对结构巧思经营,登场较晚的关羽角色在前两折隐性介入,一显一隐中强化了关羽的神道形象,通过层层嵌套的故事空间和表层、深层的双重矛盾,解决了元杂剧情节简单、线索单一的问题。梳理《单刀会》后世传播和禁演情况后发现,关羽形象在民俗学话语阐释中的神圣地位,使其在禁戏的社会背景下仍生生不息地发展。对《单刀会》杂剧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探析其艺术魅力,深入挖掘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将史书中鲁肃从容英武的某些表现挪写在关公身上,但并没有将鲁肃写成一个反面人物,相反,在作品中,关公、鲁肃,以及乔公、司马徽等,共同构成了元初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士人复杂心理。作者在这一层面的努力,更甚于复原历史故事本身。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关汉卿的《单刀会》所依据的史实及其剧作内容两相对照,论述了刻剧创作之主旨、构思之奇巧及曲辞之壮丽,指出该剧是一部不为史实所囿的独领风骚的英语颂剧。  相似文献   

5.
《单刀会》 ,全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是元代伟大的剧作家、我国戏曲的奠基人关汉卿的著名历史剧。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在舞台演出方面和文学剧本的创作方面 ,较之以前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的格局、程式和体制。这个时期从事文学剧本创作的人 ,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 ,出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剧作家 ,产生了一大批出色的作品。在众多的作家中 ,关汉卿是杰出的代表 ,他的作品“就质与量而言 ,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中 ,”是“不能不推其首屈一指”的。在关汉卿的杂剧中 ,如果说《窦娥冤》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杰出代表作 ,那么《单刀会》便可以看成是描写历史人物的代表作了。本文仅就《单刀会》中关羽形象的塑造谈点浅见。一元杂剧文学剧本的体制 ,一般是四折一个楔子。折 ,相当于现代剧的幕或场。《单刀会》共有四折 ,没有楔子。剧本写的是鲁肃索取荆州的故事。三国时期 ,吴国大夫鲁肃为了索还荆州 ,准备赚取守将关羽过江赴宴 ,席间勒逼他归还荆州。关羽洞察敌方的诡计 ,但还是大无畏地单刀赴会。宴席上 ,关羽威风凛然 ,机智勇敢 ,豪气逼人 ,终于以自己的威武和正义慑服了鲁肃 ,全身而回 ,保卫了蜀汉的利益。剧中着重描绘...  相似文献   

6.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结合《关大王独赴单刀会》剧本可知,舞台是遵照文本剧情呈现矛盾点的,但呈现的形式不一致,导致差异的原因是不同剧种分属不同地域,特殊地域导致思维模式的不同,由此形成不同风格的"单刀会"戏曲.  相似文献   

8.
袁媛 《现代语文》2006,(10):72-7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一次次回味它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不得不去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当我们曾经一度为华夏明骄傲自豪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去思考,在孩子们的嘴里哼着Rap,拿着肯德基的时候,他们身上还保留了多少龙的精神。当教师们仍在为升学比赛取得的丰硕成果沾沾自喜时,我想我们更应当沉思。  相似文献   

9.
1958年田汉创作的戏剧《关汉卿》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20世纪中后期的连环画改编热潮中,《关汉卿》被改编成多个版本的连环画,扩大了《关汉卿》的传播与影响。但是,这一重要的戏剧改编现象迄今仍鲜有学者进行专题探究。因此,我们在几个不同版本的《关汉卿》连环画中,选择曲水低与王靖洲版、陈大海与卢延光版这两部影响最大的连环画进行比较,从脚本编写、图像描绘和语图关系等方面探讨其改编的得失,以期为当今文学作品的图像改编提供些许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尝试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审视翻译研究和戏曲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这两个元功能入手,尝试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关汉卿杂剧《单刀会》(《关大王单刀会》)英译文本与剧作源语文本的意义切合度。杨宪益《单刀会》英译文流畅优美,传神达意,但在一些细节上仍有可商榷之处。该剧英译文在词语层面,一些文化典故词语漏译和误译,或进行文化简化,造成译文文学性降低,同时也造成概念区分度缺省。在小句层面,译文改动了原文的及物性,关系过程误译为心理过程,造成译文意义溢出。相对于概念上的误译,译文在人际意义上的误译漏译更多一些,混淆或过于弱化了原文称谓与数字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刘菲 《文教资料》2014,(16):13-15
学界对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这一戏剧作品的定义偏向于喜剧,对其悲剧意义的分析较为清淡,然这一重喜剧色彩、轻悲剧意味的倾向有失偏颇。《救风尘》中确有喜剧形式,表现为人物、情节和语言三层面的喜剧性。但实则每一层面的喜剧背后都蕴含浓厚的悲剧意味。并且作家此种形喜实悲的写作特色,意在揭露更彻底的悲剧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寓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基于此,本文以神话故事的入世精神为视角,着重探讨了思濯街的长篇神话小说《财神爷赵公明》中所显示出的“民族精神”:经济思想、大同意识、进取精神、劝善观念等等;进而肯定了作者欲借神话小说以“致力民魂的再造”的不懈努力和该书秉承民族精神所显现出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精神顿悟”的视角分析《喜福会》中母女的觉醒历程,探究小说中母亲们面对中国旧社会父权压制如何从妥协、无自我意识走向醒悟,找回自我精神意识,实现“顿悟”;以及追求美国文化的女儿们如何在中美双重文化身份夹击的环境中找到自我,理解母亲,实现“顿悟”。旨在使读者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母亲及女儿的遭遇描述有一个新的认识,明白母亲和女儿的“顿悟”是有迹可循的,并了解到当两种文化碰撞时,应该持有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关汉卿的“烟花情结”,根植于他与礼教相背离的思想观念,释放在其反映边缘女性生存状态的“烟花粉黛戏”中。他将女性从“零落风尘,积怨难诉”的古旧形象中解放出来,使她们焕发了真实鲜活的人性色彩;在与男性的对比中,显现了女性所特有的负重不屈与坚韧顽强。在其对女性进行再认识和价值重估的过程中促成了他对女性的发现——将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性别存在来看待,这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发现。  相似文献   

16.
京剧《六月雪》取材于元杂剧《窦娥冤》,其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以及思想主题均发生了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京剧表演大师程砚秋赋予作品以新的时代特色和个人特色,将这部经典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7.
吴荣微 《文教资料》2013,(18):52-53
关汉卿是我国元代伟大的戏剧家,有关关汉卿戏剧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和广泛,然而关于他思想的探讨却相对薄弱。不是因为他的思想不够资格研究,也不是因为研究者不屑,而是因为关汉卿生平资料的匮乏。幸运的是,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往往包含在其作品中,从其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情节、关目,总能见出其思想的端倪。本文从作品的角度分析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要求人物的个性鲜明、生动、富于发展和变化,更要求回归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这是一出历史剧成败的关键.田汉创作的历史剧《关汉卿》,虽抓住了关汉卿作为一个"戏曲民主战士"的本质,但却没能更全面地写出他在生活中真实的"人性".笔者认为,人是复杂的,其复杂性来自于社会,尤其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我们该让他们离历史的本来面目近一些,而不是为了维护人物的"伟大"和"尊严",舍弃其余为"人"的真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匈牙利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中国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一脉相承的汉族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少数  相似文献   

20.
《史记》作为展示和构筑中华文明的史学名著,在人物的选择标准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在《史记》各人物传记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