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查德·塔纳斯在新著《西方精神受难曲》一书中将西方精神归结为“男性化的理性精神” ,把普罗米修斯视为西方精神的人格化代表。然而 ,纵观西方历史 ,自希腊古典文明的兴起 ,经中世纪的黑暗时期 ,到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文明的建立 ,西方文化的本体精神实际上经历了由“英雄主义的理性精神”向着“形式化的理性精神”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英雄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并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于英雄主义的诠释则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的.不同文化对英雄主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表现英雄主义的形式上自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文章将用跨文化的视角对中西方文化中英雄主义的多种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由外及内的探讨各种形式所反映出的本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派 ,抗战语境中的文化流派。借助“历史形态学”提供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该派认为 ,西方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以“地缘国家”为归属 ,“个性焕发”、“国命整合”为基本内容的民族主义。改造中国文化 ,就在于吸收浮士德无限进取的精神 ,呼唤英雄主义 ,改造国民性。笔者提炼了该派学说的基本理念 ,认为其学术性格中对“时代的意义”的强烈关注 ,以及广阔视野的“理想主义”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4.
英雄主义是美国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其产生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与英雄主义情结的结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好莱坞英雄主义电影涌入国内,所带来的美国文化价值理念给了国人极大冲击,给中国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在当今这个文化帝国主义呼声日高的社会里,了解英雄主义电影潜在的文化内涵,分析其文化影响力,对于正确评估此类电影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美版电影《花木兰》塑造的不同花木兰形象反映了中美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忠孝""妇德"以及民族英雄主义,与美国文化所宣扬的个性自由、追寻自我价值和个人英雄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了解这种文化差异可以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度,加深人们对母文化的自我认知与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6.
平日里,经常和朋友们聊起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话题,大家都认为这是英语学习者颇为关注的一个学习点。比如,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而西方教育却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英雄主义”的定义,强调“Don't try to be brave”(“不要逞英雄”), 在西方人眼中,一个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在危难之时,你首先要进行自救,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再竭尽所能去拯救其他人的性命。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两种教育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认知。的确,只有掌握这些异同的文化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驾驭不同的语言。好了,现在让我们言归正传,浏览一下美军士兵手册的条文条款,体会一下士兵手册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融合,世界文化领域内部也进行着交流与整合。篮球运动作为文化表现形式的一种,随着其国际性的不断加强亦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理念的融合与发展。中西方民众对彼此的了解不断加深,“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成为世界篮球运动发展的总体态势,同时也展示了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的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英雄主义特征。他的文学作品的英雄主义具有与众不同的含义。勇于挑战的英雄主义情结,使张承志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精英文学潮流消退、文学逐渐走向市场的趋势下,本着道德理想主义精神,坚忍地捍卫着文学和心灵的那方净土;同时,在物欲横流、世风日下的当今社会,不随波逐流,鄙弃功利,为了心中的“念想”毅然放弄所熟知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选择了异话、异域的宗教和文化。张承志的英雄主义情结师承于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整个社会有着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别了,司徒雷登”1949年9月,正当即将成立的年轻共和国面临“向何处去”的新的历史选择的关键时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以当时的冷战世界战略出发,对新中国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封锁.毛泽东对此作出了强烈反应:他写了《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宣布与西方世界的彻底绝裂,并作出“一边倒”,即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苏联一边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在与西方世界隔绝的情况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在文化思想上,在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绝对领导地位的同时,又根据苏共文化首领日丹诺夫的理论,只批判地接受“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人文主义文化,而断然拒绝“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化,这样的文化选择,对在五、六十年代的封锁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教养、精神素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的文化检视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境遇下中国成人教育面临着世界文化的融合,西方文化的扩张,“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并存等诸多困境。中国成人教育要关注成人教育的文化研究,提高民族自觉,使成人教育真正地回归于生活和实际。唯有如此,中国成人教育才能摆脱在世界成人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任璧莲的代表作《典型的美国佬》对中西伦理文化进行了反思.作为美国第一代华裔的拉尔夫、海伦和特蕾莎不忘弘扬中国儒家伦理文化,同时在西方异质文化的影响下,对母体文化有不同程度的颠覆与反抗.身处西方世界,“他者”身份的华裔无法以借鉴主流文化的方式获取成功.他们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整合与重构中西伦理文化,由此重获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和合”文化主张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决定了我国历史上对于国家统一的诉求。西方近代统一民族国家的建立,结束了西方各国内部的长期分裂状态,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对这一历史进程的思辩表达,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有很多暗合之处。在批判继承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世界历史理论,它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起构成了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渊源。揭示西方文化中的“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的内在关联,能为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现实问题提供一个新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线”性思维模式构成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多声部音乐,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中西方音乐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多元共存的世界音乐文化。辨析两者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异同,意在使中西方音乐艺术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取长补短,相互吸取营养,共同创造中西方艺术文化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们正面临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全球化的问题。居于“强势”的西方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同质一体”的全球化图景。在此作为文化的音乐也同样面临到全球化的挑战。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分析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的处境和发展,以证实没有“普世的”文化,有的只是多元共存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将是中西方文化互相吸收和融化对方的文化成果,将是更为合理、健康、先进的人类世界文化,即“东西方都亮”。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主旋律抵制丑恶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方强势经济、政治在全球化格局中,越来越以西方文化价值为中心进行一种价值一元化的扩张,中国艺术只有弘扬主旋律,真正立足于民族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抵制那些打着“艺术”幌子,盗用“现代”、“后现代”、“前卫”、“先锋”等时髦定语,肆无忌惮地展示血腥、残暴、淫秽、颓废、下流、反动,甚至食人、割肉、放血、自杀等等的丑恶艺术,才能真正抗拒西方文化价值理念的殖民,使中国艺术以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7.
“入世”,对中国的影响决不仅仅囿于经济生活层面,它对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领域的辐射作用日趋凸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将制约、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包括小学语文教学。由此,我以为“入世”后的小语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关系的协调。一、民族性和世界性。“入世”后,西方科技大量引进,西方文化也会随之向各个领域渗进。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先进科技带来的便利,这方面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接受新鲜东西快,可塑性强,极容易对祖国文化产生疏离感。如果在世界大背景下…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世界格局是西方仍处于强势和霸权的地位,他们试图主宰并重构处于弱势的第三世界文化,全球化实际上加剧了这一趋势,使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互动呈现出“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极其不平等的状态。然而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遏止也无法逃脱,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充满了异常复杂的矛盾心态。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世界新格局更像一个美妙的乌托邦,但是,我们依然愿意说服自己相信这样一个乌托邦,因为这也许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语境下的复译被赋予重新翻译弱势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使命,让西方世界了解真正的他者文化。它一方面以追寻文化的原始生态为宗旨,另一方面又以推进解殖民进程为己任。通过复译,对“操控”式翻译进行“反操控”,以恢复历史和原初文化的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文化的冲击,是外来文化在“精神上”对中国文化领域自古以来最强有力的一击,“殖民文化”的病毒在中国的美术领域无孔不入;提倡发展民族文化,因为世界文化本身就是由诸多民族的文化和文化形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接轨,是平等意义上的与世界文化的竞争、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