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激发探究心向时诱导奥苏伯尔指出:“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如果一些学生并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那么这一部分学生所进行的还是机械学习。”同样,如果学生根本没有探究未知、寻求真理的内在需求,没有追求成功、自我发展的心理基础,那么他们所谓的“探究”依然是被动的或者仅仅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探究心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激发和诱导。因此,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既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选择一些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探索性的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  相似文献   

2.
关于数学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数学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数学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3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3.
关于英语态度学习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英语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4.
直线与双曲线位置关系的探究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茂慧 《中学教研》2005,(11):25-27
分析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回答的问题,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向,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因为问题1的解决如果也象点A(3,1),B(2,2)与椭圆的位置关系那样——仅从数的角度来判断,将点的坐标代入双曲线方程的左边,然后与“1”进行比较只会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在生物教学中采取尊重学生的教学态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信息时代呼唤研究性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崴 《教育导刊》2001,(19):26-28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教学对象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人们会经常遇到新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问题、学生学习的问题、教师心理状态问题等。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们一般会采取何种方式呢?一是运用经验教学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楷模,做教师的,其知识一定就比学生的多,“要教好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遇到新问题,自认为就可以凭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态度和做法不无道理:教师是年长,闻道在先,又经过专门的教育;二是运用理性的教学方式来解决问。  相似文献   

7.
情感教育的缺失问题是外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家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目标模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中。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中学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实施情感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王为民 《天中学刊》2001,16(2):72-73
地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所必须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态度和科学观念,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满涛 《现代教育》2003,(5):75-75
“思源于疑”,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思维,更谈不上数学创造性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心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李莉媛 《成才之路》2009,(32):I0007-I0008
情感态度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如何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乐意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注重课堂结束环节的设计,把握教学细微深处的情节.以及推动教材主题活动的延伸,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走向课外,促成学生情感认知向更深层次、更高境界发展,从而达成情感教育的延伸.这也是对课堂实践中通过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情感教育达成的一种课外补充与情感延伸  相似文献   

11.
设计作业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以往的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一般就是让学生简单地做教材后的练习题,或者是让学生做一些练习册的题目,导致很多学生将课后作业当成一种负担,或者是以一种"应付"的态度来对待,这样对待作业的态度不仅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设计多样化的语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育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不端正,读书无用论使学生缺乏学习心向,导致教师苦口婆心地求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心向决定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关注力,文章探究了建立学生学习心向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是通过练习,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实现的。因此数学练习题设计的质与量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是否体现“以生为本”、有利于学生去探索研究问题,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现实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解决与思考,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那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如何进行练习设计,使它能实现(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教育目标,本文结合我市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纪文雄 《上海教育》2010,(11):58-58
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就目前的班主任工作情况来看,我认为,小学班主任教师应当提升四种“力”。提升亲和力班主任的态度必须是亲切的、和颜悦色的。“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愿意听老师的教育,关键在于老师的态度。班主任的语言应具有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不是纵容学生的错误,而是在班级规则要求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如果班主任动辄发怒、训斥学生,那么学生的态度、言行也会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素质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数学创新能力是进行数学创新活动,获得创造性成果(例如,发现、发明新数学规律和新的数学知识经验、发明新的数学方法或者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等等)的能力,是一般创新能力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学习领域中的特殊表现。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近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笔者略述管见,以求教方家。 一、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个性品质、爱好、情感、价值观、意志、动机和态度等。现代数学教育把智力因素看成学生…  相似文献   

16.
新教材改革几年来,新的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新课标中新的理念主要是添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内容,这也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本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主动性、活动性、创新性”索质教育的环境,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可能会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教育的过程是小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在"生活世界"中的精神、情感、志趣、心向、态度、价值的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目前的语文教育受到现实情况的包围,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语文教师也受到这种影响,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是一种短视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对语文教育的陶冶功能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把构建诗意语文,诗意课堂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侧重陶冶学生的情操,鼓励学生精神的养成。在诗意语文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大胆  相似文献   

18.
英语态度是一种学科态度,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这种态度。态度学习即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英语态度的习得要经历顺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学习的条件包括:认知和情感基础、学习心向、认知失衡、知觉判断、强化、成功体验、榜样示范等内、外在条件。  相似文献   

19.
彭玉梅 《中国德育》2004,(11):56-56
1.敬业心向:热爱教育事业,培养教师职业的荣誉感、神圣感,树立终生从教的信念。悉心寻找,教师工作亦有无穷乐趣和幸福。2.责任心向:既然选择了就要学会负责,既然负责就负责到底。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为自己做人的良知负责。3.热爱心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成功的桥梁。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社会和校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心理问题的实质是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反应。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交错复杂的多元共居的文化背景是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过去在教育工作中将心理问题或者作为政治问题,或者作为道德问题来对待则是不妥的。目前应对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依据,通过塑造恰当的“人生形象”引导人们、鼓舞人们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人们健全的生活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