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用了整整13年(不包括收集材料的5年)的时间,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在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著里,司马迁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既写人又叙事,在叙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历史叙事,除了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还原历史,再现历史。为达到这一目的,司马迁不仅赋予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还努力打通“往事”与“来者”之间的历史隧道,刻意营造历史现场感,从而把人们带进特定的历史时空,让人们直观、感性地触摸历史,体验历史。司马迁是如何营造历史现场感的呢?纵观《史记》,可作如下几点概括。历史现场感与叙事笔法在司马迁之前,历史叙事主要有两种笔法:一种源于《春秋》,特点是梗概叙事、简言叙事,我们姑且称之为史笔;另一种则主要来源于《左传》,特…  相似文献   

3.
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说:“司马迁之文,其佳处在叙事如画,议论超越。”此话自有见地,但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史记》之所以传诵千古而不衰,因为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典范,它不仅写了众多的人物传记,而具刻划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一直为后代史家所模仿,然而司马迁精心刻划人物,使历史著作同时又兼具文学性,却是后世史家所望尘莫及的。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写《史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卓具史识的评价。他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之一是“寓论于史”,即“寓论断于叙事”。主要是:(1)通过描写人物的某些细节来对人物进行评价;(2)通过人物的语言对另一人物加以评价;(3)以历史叙述表达作者的论断;(4)从两相对照中见出历史人物的优劣;(5)以人物自身的亮相表达作者的褒贬。方法之二是注意历史人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是:(1)能正确分析历史人物所起的历史作用和消极影响;(2)注意分析历史人物成败的主客观条件;(3)分析历史人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文学史上,她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人物描写与刻画。司马迁在写人时,又严格遵循着“实录”的原则。他笔下的人物,既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又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读《史记》,我们看到的不  相似文献   

6.
从《史记》的具体叙事与“太史公日”中,可以概括出司马迁所认为的各类历史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共11类,总结出司马迁是如何从社会与个人性格两方面来分析悲剧发生的原因的。由之得出司马迁的悲剧思想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援诗入史,不是直引《诗经》为主,而是通过叙事中的人物新作一首歌,来抒发个人心情或是透过民歌、童谣,对其中的人、事、物表达爱憎情感。这些意味着歌谣的创作和吟咏是出现在特定的叙事背景中,而歌谣和叙事又相互说明、印证,或辅助叙事,或抒情、议论。它们不仅传递时人的真切感受、生活面貌,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司马迁深切的人生体验和历史思考。这种带有双重情意的歌谣,不仅赋予史料更深广的内涵,而且贯串古今时空,使读者进入历史场景,体味人物的心酸血泪,制造共鸣效果,传达更深沉的讽意,或促成叙事时空的推展,启发联想,形成言有尽意无穷的诗性美感。这是司马迁继承新变,体史义诗,而能成其一家之言的珠泽。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传记文学的高峰和典范。它打破了先秦时代以叙事为中心的《左传》和以辞令为中心的《国策》的模式,扩大了写人范围,塑造了一大批典型艺术形象的人物。这些人物,上至帝王将相、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下至学者、平民、妇女、游侠、医生、卜者、方士、倡优,旁及少数民族首领、农民起义领袖等。凡是活动在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的历史舞台上的各种各类、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都有记载,都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是我国撰写历史人物传记的大师。这位汉代历史家所著《史记》中的各色人物,如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游侠、刺客等,无不各具特色,维妙维肖,千姿百态,呼之欲出。《李斯列传》是《史记》中写得最出色的名篇之一。李斯是秦皇朝的丞相,是重要的政治人物。司马迁把他写得既有时代气息,又个性鲜明;既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两次惨绝人寰的浩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殇痛。秉承不忘历史,反思战争的精神,中外电影界众多电影创作者们怀揣沉重的心情,耗时费力,以影像的方式纪录拍摄了很多关于此类题材的电影,批判控诉战争的残酷,思考人与战争的关系。本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中外战争电影进行对比分析,从叙事主题、叙事人物和叙事视角三方面提炼出以"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的异同,有助于电影观众和电影研究者们了解战争电影的叙事特征和叙事艺术,从而更加认识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先秦士人与司马迁》一书,是一部论说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较为详尽的专门论著。此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以往研究观点有所超越。在研究内容上,把先秦士人与司马迁进行系统地研究,并从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给予关照;在学术观点上,探讨了先秦士人理性精神与《史记》的创作宗旨的关系,研究了先秦士人史鉴教育传统对司马迁《史记》史学社会功用论的影响,深入系统地从先秦士人的道义传统思考司马迁《史记》的批判精神,并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论著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对先秦士人与司马迁研究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13.
元杂剧《冻苏秦衣锦还乡》取材于《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但是在《史记》的基础上,剧作家通过采用情节移植、设置悬念、改简略为具体的艺术手法,实现了叙事焦点的转移。《史记》关注的是苏秦的政治作为,而杂剧关注的是苏秦在争取功名前后亲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苏秦前后的落魄与富贵来表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重历史到重人情,苏秦的形象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司马迁笔下的苏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纵横家形象,而元杂剧中的苏秦还参杂着落魄文人的形象,并且恩怨思想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为中华民族述史写心。此文就司马迁对人口自我意识所达到的高度;《史记》写人特别关注人物的“为人”,重视写出人性的人;司马迁身历生死炼狱般的生命体验,对人生、人性获得超常的认知和体悟;《史记》写人所具有的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和人的品德节操、人的性格个性两个普遍性;司马迁对人性以及民族劣根性的探究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和论证“《史记》:一部中华民族心灵史”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5.
有关司马迁身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受宫刑原因及死因等问题的探讨上。对司马迁受宫刑原因的探讨,有自请宫刑说、“沮贰师”“诬上”说、“沮贰师”“诬上”为次因与“文字狱”为主因说、绝对君权下的牺牲品说、非武帝示意系狱吏加罪说、思想性格悲剧说等。对司马迁死因的探讨,有获罪致死说、自杀说、自然之死说等。  相似文献   

16.
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之前,同样的素材形成悲剧和讽刺喜剧两种不同的情节模式,司马迁在处理素材的过程中最后选择悲剧叙事。这种选择具有特殊的学术史背景,同时是一个历史学家的生存位置的标识;司马迁悲剧意识的历史诗学内涵在于通过确证古代士人群体的精神史意义而期望马克思所谓"历史之谜"的最后和解。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家族能如此长久地受到世人关注:一家三代遭到三世皇帝的蓄意打压,代代蒙冤,最终遭致全家被抄斩的惨剧;更甚者竟至于连说了句公道话的无辜旁观者,也被极度心虚的皇帝冠以“诬罔”罪名打入牢狱,受尽人间屈辱。然而公理自在人心,司马迁以史官特有的良知和“铁笔”,深刻揭示出“李广难封”的症结及根源所在,让后人看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虚伪和阴冷,感受到几代忠良的真诚与无奈。  相似文献   

19.
围绕着司马迁思想问题,史学界近年来从多个角度就其历史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人文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综合这种考察有助于从整体把握司马迁思想,从而为研究、挖掘司马迁思想的时代价值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中的哭泣描写,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它不单是作者情感宣泄的需要,还是作者在艺术上独特的追求:它展现了司马迁提纲挈领、简洁明了的勾勒线索的叙事能力;提供了刻画复杂人物形象的方法;加深了对世态俗人辛辣讽刺的力度;增强了对壮阔场面悲壮性渲染的效果;另外,它还丰富了叙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