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从唐代郊祀活动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出发,集中论述郊祀活动中关于唐代政治,经济、法制等方面政府诏令,赦,德音,推恩令所揭示的唐代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和变迁,拟从郊祀祭享这项重大典礼的角度展现唐代社会生活的独特景观,以丰富和加深对唐代总体社会发展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桥梁在交通往来、历史文化价值、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景观等多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唐代的天津桥位于东都枢纽位置,行旅频繁,景色宜人,既是贯通城市的通衢,也是水运交通的要冲,还是政事活动的场所,发挥着人员往来、信息传播、休闲娱乐等多重功用,具有城市地标性质。除了实用功能,天津桥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沉浮兴废可视作唐朝盛衰的缩影。当国泰民安之盛世,天津桥繁荣热闹,常激发诗人歌颂吟咏;逢战火纷飞之乱世,天津桥衰败惨淡,引起文人叹惋追思,因此天津桥亦具有文学地标意义。  相似文献   

3.
《仁王经》是唐代流行的密教经典之一,因其大力弘扬的护国思想而为帝王所重,其在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中影响很大。《仁王经》在唐土的传译与流布,使其护国思想侵润朝野上下,渐次形成《仁王经》信仰。  相似文献   

4.
西域物种的传入,对唐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文章以名为猧子的宠物狗为中心,就这一影响进行以小见大的探讨。作为唐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猧子在传入中原后给唐人的精神文化和休闲生活带来了新的乐趣。文章以唐代名画中所见的猧子资料为切入点,通过对传世史籍、敦煌文献、出土文物等相关史料的爬梳,力图探究猧子从西域传入中原的路线,还原猧子活跃于唐代贵族仕女和儿童生活中的场景,并对子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将品德教育根植在生活,把生活体验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切入点,以生活事例为载体,使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使儿童的学习不是单纯地依赖课堂的教与学,而且要通过学生自主的生活化活动体验来体现,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简解本活动设计是围绕"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展开活动的,在此活动中我们不仅让幼儿去发现去注意我们生活中的数字,还切身的让幼儿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数字的巨大作用,让幼儿发现数字已经和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了。二、目标预设1.发现生活中常见的数字标记。2.初步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感知数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语文教学大多为"应试"作准备,而语文教学应创设各种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景,充分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语文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8.
夏琰 《教育学报》2004,(1):28-30
《品德与生活 (社会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课程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与生活 (社会 )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 ,在体验中成长 ,本文拟从“按照教材内容 ,积极开展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实践活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切实开展与少先队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挖掘儿童社会生活体验 ,大力开展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9.
教学活动化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改革的一个显性特点。课程所设计的活动,使儿童获得经验、形成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活动内容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解决传统品德教学存在的弊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切实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中,活动的有效开展关系着课堂的成效。教师应该从情感、环境、组织、秩序四个方面进行调控,整合资源,有的放矢,以生为本,做到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1.
《孝经》孔、郑注,在流传过程中有失体统,自南朝以来,代有学者不断论争。开元初政,唐玄宗有感于《孝经》师说纷纭,颇不利于弘扬"孝道"的现实,命臣僚论辩《孝经》孔、郑注的真伪、优劣。刘知幾、司马贞等人,各抒己见而莫衷一是。唐玄宗基于不纠结于"小疵"而发挥"异说",不纠缠于"门派"而弘扬"大义"的考虑,诏令搁置真伪之论而并立学官,从而在推进经术统一、"以孝治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儿童生活。这一课程理念要通过教学回归儿童生活得以实现。本文从出发点、过程和归宿三个方面对教学如何回归儿童生活进行了思考,探讨了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三个层面的教学策略:教学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学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能力为依归。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8,(9)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逐步深入,生活情境的创设受到了许多师生的欢迎,也获得了极大的成效,这是一种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品德与社会本身就是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德行良好、热爱生活、勇于探索为目标活动性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主要是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真实活动,并且去观察、去实践、去演示教材中的内容,从而进行有实质性的学习,有效地进行品德培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是一门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性学科,是学生立事修身的至关重要的学科,开展好本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浙江教学研究》2005,(1):55-5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增强教学实效性.总结交流三年来浙江省逐步推进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成果,省教研室和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于2004年12月7—8日在绍兴嵊州市逸夫小学举行了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观摩研讨活动.省、市教育教研单位领导,来自北京、广州的德育教育专家和全省3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以驻济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济南市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本、生活形态与幸福感的因果模式及相关关系.结果显示,社会地位、社会资本、生活形态与幸福感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社会地位可以对社会资本、生活形态及幸福感产生直接效果,社会资本对幸福感及生活形态、生活形态对幸福感都会产生直接影响.除了直接影响外,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也可通过生活形态间接影响幸福感.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阐述中开宗明义地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让课程回归生活,摈弃过去"学科化"背景下,"思品"课与学生现实社会生活基本无关、就教育而教育的落伍课程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课程和教材毕竟是由成人设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改中,《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强调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要组织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这就需要把活动化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形成“认识一渐进一发展一飞跃”的轨迹。让学生已有的道德认识在活动中得以迁移,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理论研究者和讲授品德课的教师讨论的热点问题。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品德课程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作为教授品德课的教师将自己教学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探索整理出来,与其他品德课教师和理论工作者探讨,以促进品德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