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长委员会是广大家长成长与进步的大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大熔炉。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生活,一方面,教育了孩子;另一方面,成就了自己。在这里,家长委员会是引导家长从"爱孩子"走向"爱别人"、从"爱学校"走向"爱社会"的桥梁。家长委员会在家长的这种蜕变中,促使广大家长从"小爱"走向"大爱",凸显出家长委员会建设巨大的社会文明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个孩子的成功,80%来自家庭教育。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班主任工作,更离不开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因此我一直都很重视和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此也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家长,其中感受最深的应是慢慢崛起的"80后"家长了。印象中,"80后"是颇受争议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身上形成了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当他们为人父母后,无形地把这些问题传给  相似文献   

3.
家长参与子女学校教育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家长参与教育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一种趋势.文章试图以比较中美"家长参与教育"方式为起点,探讨促进"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一些可供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家长即教师"项目提出每个儿童都可以通过学习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充分发挥潜能,基于此建立了一个面向所有幼儿家长的教育项目。这为家长教育指导工作的具体实行提供了新的路径,即深入到每个家庭之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多方位支持;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家长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韩桂莲 《教育》2015,(6):61
管理之窗随着学前教育改革春风号角的吹响,幼儿园安全管理与科学保教成为学前教育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深刻地认识到家长合作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素质、不同观念的家长群体,如何形成家园合作共育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由一个科学、合理、有吸引力、有生命力的家园合作运行机制来解决。为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幼儿园形成了以"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伙食委员会""家长安全委员会"为家长团队领  相似文献   

6.
"请家长"是农村小学中常见的教育现象,其初衷是联合家庭和学校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然而,实际情况是这种活动会激化矛盾,恶化师生、亲子、家校关系,不利于学生成长。要走出"请家长"的误区,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以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学校要开设家长学校课程,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素养;教师和家长要进行常规沟通,建立家校合作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得并不顺利,其原因是:一是部分家长顾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与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需求,构建适合每一个孩子个性成长和身心发展的家校互动新机制,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是现代学校建设的现实需求。如何转变观念,搭建合作平台,设计最佳机制,将家长这一群准"同盟军"正规化,准"资源库"充分利用,准"教育能量"导流入校,甘泉外国语中学在不断探索与实践。家校合作的目标定位。甘泉外国语中学对合作的目标定位为:坚持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那么积极参与就是重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家校联系多局限于有数的几次家长会,或是利用校讯通、电话和家长进行联系。在有些学校,家长委员会往往只是徒有其名,并没有真正达到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目的。近几年兴起的"家长进课堂"活动,是家校联手的一条有效途径。家长是孩子最有亲和力的老师,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教育资源。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孩子们  相似文献   

10.
家庭作业作为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目前已成为家长和教师困惑的重要问题。通过实际调查可以找出"家庭作业"演变为"家长作业"的原因,解决困扰到公众的教育问题;改善家长参与家庭作业、教师设计家庭作业的观念和方式,可以促进教学的进步和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而促进家校在教育理念上的协调,明确双方职责边界,则能够增进家校合作,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推动学生家庭作业的减负工作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家校合作中,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学校主导下家长参与的教育模式,家长在与教师沟通、与学校沟通中扮演被动、次要、从属的角色。而现代家校合作中,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平等地位,鼓励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发挥师生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家长角色的学习者、学校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家长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一起为孩子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也应认识到家长的主体性地位,强调教师与家长平等,协助家长发掘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萍 《成才之路》2013,(30):9-9
长期以来,教育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成效。于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的首选。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13.
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情况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美国社会中,学校是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机构,但不是唯一机构,家庭和社会也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学生的成长是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人把教育子女视为家长的职责,所以当孩子开始上学后,家长仍然会主动与学校合作,参与到孩子的教  相似文献   

14.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各类教育中,幼儿园的教育更加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我园以“幼儿、家长、教师互助学习、共同成长”为理念的家园合作,  相似文献   

15.
苏兆安 《辅导员》2010,(20):25-25
学生的成长需要三方面的关注: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方面中,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把家长叫到学校,这无可厚非?因为家长有知情权,更有教育权,但是,如果“叫家长”成了老师的一个惯用杀手锏,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相似文献   

16.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是家长非常喜欢的一种互助性活动,它是一种既对幼儿有教育作用,又能够促进家长互助的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文章以大班"专注小超人组"为例,通过分析家长在活动不同阶段的表现与成长,展示家庭互助小组对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长朋友:这封信,我想和家长朋友们探讨"家长怎样主动和老师配合"的问题。教育孩子特别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配合,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变得如此复杂,以至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近些年,学校从关门办学发展为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大量举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然后又进一步认识到家长也是教育的主人、教育的生力军,开始走向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在家校合作中,我为什么强调家长要"主动"和老师配合呢?  相似文献   

18.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教育作用.为此,近几年来,各地中小学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协作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来管理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家校之间的合作进展地并不顺利,其理由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部分家长碍于面子,虽然有很多想法,但不好意思和学校沟通,不敢向学校提意见;二是家长自身的素质的限制,他们仅仅把教育看作是学校的事,无意识也无能力去和学校沟通与合作;三是大部分家长的工作也十分繁忙,无暇顾及与学校沟通关于自己孩子教育的问题;四是众多家长的意见难于统一,在沟通过程中,学校无法判断家长们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难于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小学,黑板报由各班级学生轮流做。一些一年级学生家长,请来广告公司设计制作。这些家长称实在太难了,他们大人都搞不定,更不用说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称,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各班级学生轮流做"黑板报",原本是学校为孩子提供锻炼机会的不错创意,允许家长参与也是出于指导与协助的考量。请广告公司代劳无疑是背离了学校此举的初衷。看似"孩子轻松家长省心"的背后,却是剥夺了孩子的"成长权"。如此溺爱式的"减负"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中小学生遭受"教育冷暴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教师和家长两方面分析了出现"教育冷暴力"的原因,并分别从中小学生、教师、学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等多方面提出了防范"教育冷暴力"的方法和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的教育提供决策参考,使孩子能真正健康快乐的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