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作为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北京市社会大课堂活动承载着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实践育人、整体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重要使命。朝阳区管庄学区借助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平台,将资源应用和学科教学、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交流和示范引领,为学生的成长拓宽了实践与创新途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2.
<正>在全面深化首都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鼓励各学校要突出"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突破学科课程边界,设置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为此,基于对"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学生未来发展需求等方面的思考,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完善了基于"尊重"理念的课程目标体系,建构了"三类一中心"的立体课程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3.
<正>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育人自然成了学校的中心工作。面对教育法规越来越严、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越来越高、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等趋势,我校适时而变,拓宽育人渠道,构建了"环境熏陶、教师表率、学科渗透、活动内化、社会融入"五大育人体系,既提升了育人实效,更让学校成了学生的幸福家园。一、环境课程——优化环境,打造书香校园古时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找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庭如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更应给学生创设温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强调挖掘学科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之中,突出灵活施教、润物无声。本文立足生物学学科特点,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与体验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通过创建"实践育人活动"进行实践探索,期望为更多教师提供更具推广性和操作性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以及秉承"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学校根据这一精神进行课程改革,落实"整体育人"的理念。1.围绕"整体育人",梳理课程框架学校首先梳理校本课程,构建课程框架。基础保障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基本习惯与技能,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班级授课的形式,主  相似文献   

6.
<正>致力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要求以"活动"作为连接学习内容与展示性任务的纽带,以实现"知识依托活动、活动提升素养"的课改要求。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课而言,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对口耳相传的对话型课程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单一活动课程与学科传授课程的扬弃与创新。活动型学科课程是基于时代要求在育人方式上进行的创新,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实践中出  相似文献   

7.
<正>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找准活动型学科课程构建的基点,优化教学设计,有利于创新育人方式,在"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案例,谈一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语文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它是以"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为目标的课程,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载体。一、语文活动课程的综合性特征,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活动课程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条件。其有利于在知识和学科的整合中培养创新思维。语文活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道德艺术各个领域,可以通过综合性学  相似文献   

9.
<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但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需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熏陶和价值引导,而这绝非只是思想政治课程的"独角戏",需要全课程的"大合唱",也就是说其他学科同样可以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即建设"大思政"融合课程。学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关注学生的需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学生成才筑牢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学科育人能将教学与育人紧密相连,将育人价值落到实处。教师要站在学科育人视角下,积极探索实施路径:发掘教材建立育人主线、活用资源拓宽育人途径、建立联系丰富育人活动、与时俱进创新育人形式,通过学科育人,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学科实践是实现新时代课程育人的主要方式和途径。课程是结构化的学科体系,为学科设置总体框架。学科是课程内容的载体,课程育人价值要通过学科实践来实现。学科实践是课程育人的主要实现方式。不同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方式各有侧重。学科知识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探中学”和“用中学”;活动技能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做中学”和“创中学”;教育活动类科目的主要实践方式是“悟中学”。学科实践实现课程育人的策略主要有:凸显学生主体,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紧扣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的实践动力;设计真实性学习任务,打开学生的实践张力;建构“教—学(做)—评一致”的实践育人路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立新学校提出"课程育人"理念。学校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建立"校务委员会",实行以学校教育教学领导为年级主管领导的年级负责制:成立"课程委员会",提升干部教师的"课程育人"能力。学校实施激励德育,唤醒学生的成长自觉:打造"魅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精气神";"课程委员会"为"课程育人"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学科的本质是育人,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学科育人的内涵具体表达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指出学科实践是落实学科育人的具体路径。学科实践以学科独有的方式学习学科,彰显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用实践的方式学习学科,使学科知识学习向发展素养转化;学科实践助力学科综合育人因素作用的发挥,实现学科知识与育人的统一。开展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学科实践活动,首先要将学科育人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科实践目标;其次需基于学科特点设计高价值、多维度、形式多样的学科实践活动;再次要形成以问题为引领、活动为主线的学科实践运行逻辑;最后要提供多方面支持,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科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总结多年"自主教育"育人模式和"新学堂自主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低年级融合课程实践探索。它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经验世界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学科的统整与融合,为学生创设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融合课程使教师们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紧密组合为一个"全能部队"式研究整体。本期课程与教学从案例、思考及评价等方面,呈现了中关村一小融合课程的各个维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的课程计划,小学数学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组织。其目的是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和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拓宽知识,扩大视野,提高能力。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于数学教育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正>情境研习活动是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情境该如何理解,基于情境研学的教学如何系统设计,情境研习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学科育人任务的相关要求,已经成为课程教学不得不探讨的议题。基于学科育人的情境研习教学设计既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又有效地承继前几轮课改的基本经验。它有"学科育人"和"情境研习"两个关键词,厘清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有利于实践这一教学设计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研究课题的引领下,我区主要承担了"学生学科创造力培育"的研究。2011年10月,杨浦区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研究与实践主题教研活动在杨浦小学举行,主要以"培育创造力,追求真善美"为主题,旨在通过区域教研策略的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和不同课型的现场教学课展示,育人价值案例研究文本和校本教研视频展示,探索小学音乐学科落实"创造力培育"的途径与方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教师》2020,(10):3-5
由于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作用,因此山东省临胸县龙泉小学以课程为引领,完善“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育人课程体系,推进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从而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进而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以学校的"方圆文化"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围绕育人目标,从学科融合、"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特色社团活动三个维度,开发出具有方圆特色的农村学校山楂树校本课程体系,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丰富绿色课程育人的途径,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白鹿小学以“为每个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课程育人路径,围绕“依托学科课程,培植学科素养;依托活动课程,提升育人效能;依托体育文化,提升育人内涵”等方面积极开展“以体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