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文教学重要的价值和目标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然而传统的文言教学却过于功利化,要突破如此功利化的重围,使文言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忠恕之道首先是运用于自身,对自己既严格要求、坚持原则,更注重"乘势待时"、通权达变;然后再推己及人,施加到其他人身上,表现为宽容待人,理解为怀。这一观念为后人广泛接受、践行,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苏州城墙》一书无意开城墙研究的风气之先,但与国内外的同类研究专著相比,该著除了资料翔实、图文并茂之外,具有几个突出特点:通史的规模与气度、追求考古与测量的精确、凸显吴文化的深厚底蕴。关于苏州城墙的保护与复建,该著认为应认真调研、循序渐进,遵循真实性和整体性原则,不必急于大规模复原与兴建。充分搜集整理古城墙的文献资料、完成苏州古城墙遗址的考古与测量、恢复每一块城砖的历史记忆,理应是走在复建前面的更为扎实有益的工作。《苏州城墙》的编著出版,便是这扎实工作中具有标志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日照市外国语学校以校园文化为支点,以探索创新为杠杆,撬出一座脱胎换骨的全新学校。学校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做出了五年规划,形成了五大制度系统,逐步实施校园文化五大工程,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对分组教学、分层教学、走班教学的流程和案例式教师培训的探索,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演绎生命的地方,从中让我们看到阎丰坡校长的双脚踏在时代的大地上,把汲取营养的根须伸进教育前沿的泥土里,拓展了教育发展的空间,显示出阎校长是一位有责任心、有思想、有智慧、有历史担当、有前瞻性眼光的管理者。对话中的陶继新先生则以广博、沉潜和人文修养的素质,变点评为引路的灵光,用独特而富有张力的语言,把内心的召唤,组合成灵活、深刻、启迪的经典,叩击着读者的阅读神经,实现了精神世界的转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钱逊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浪潮中,青少年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国家固有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您作为多年专注于国学研究与教育的著名学者,一定会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在“科学、民主”的历史语境中,在“人的文学”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中贯穿着儒家传统的“仁者之道”,并通过仁者之道赋予传统儒家的身、家、国以时代内涵。实践着第一代现代知识分子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日行常用对儒家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受多种因素所限,目前高职院校学报对学术研究走向的引领作用还无法完全实现,但可以通过特色栏目坚持不懈地努力,在成果呈现、资料积累及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吴文化研究”栏目十多年的成果就证明了这种“跬步”式积累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显示了高职院校学报特色栏目学术担当的探索。今后栏目的发展,要围绕加强特色彰显与学术担当相结合的策划意识、“大方向”与“小专题”相结合的栏目形式、开放与合作相结合的举办方式、拓展与细化相结合的载文内容进行,继续在高职院校学报学术担当方面有所作为,为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速的今天,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化"这种双向逆反运动正成为当今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大奇观。本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的使用模型进行分析展开,深入揭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辅相成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9.
徐德凝是中国当代诗坛上一位独特的诗人。他是企业家,还是慈善家。他的诗歌创作在修身、齐家、诗教、文化精神的传承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批评家和普通读者的赞誉。他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其近作《三家之道》是作者心志和高尚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三家之道》在思想内涵方面彰显了诗化教育、文化传承、企业精神的引领等方面的精神价值和当代意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正能量。当然,《三家之道》的创作也存在着实用主义的倾向,有功利性的色彩,这样可能会遮蔽精神文化的大气和汪洋恣肆,把文化的力量看小了。此外,顺口溜的倾向,诗句过于浅白,缺少人性的深度和哲学的高度,在这方面有待进一步突破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学校甚至一个学院、班级需要着力打造的主题。文化支配了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架构,它溶入人的心灵和社会生活,形成人对生活的主体价值取向和基本存在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文化是由人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文化又在有形或无形中对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这种互生关系演绎出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不能脱离文化,文化亦不能脱离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11.
清代江南有众多望族,其或在文学上成就显著,一门风雅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或位居高官,领时事之潮流。不过这两种家族形态并非一成不变,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动而兼容。即在文学上颇有成就的家族,会因文学上的优势而使仕途更为顺畅;而官宦显赫的家族成员也会因充足的财力、雅化的社交,使其生活趋于诗化。在江南家族中,"文"与"宦"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因文入宦,由禄而雅。与此同时,大多江南望族由于受地域风尚的影响,又形成了重"文"轻"宦"的特点,苏州陆墓云东韩氏就是其中典型之例。  相似文献   

12.
1981年,百废待兴的年头,教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还懵懂无知。说心里话,当时我不太喜欢教书,倒是比较喜欢看书。学校领导让我去听一些老教师上课。那些课,大多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讲得很仔细,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再到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21世纪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当前部分初中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传统文化回归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社会、学校都希望通过对中华经典文化的学习来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弘扬,但大热的背后中学生仍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传统文化学习并未大兴。笔者从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社会环境等因素,分析个中原因;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给学生注入正能量和从现代教育技术中寻求妙计良方,为学生注入“内化”力两个方面,就如何让学生高效地习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探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途径,利用乡土资源开设校本课程又是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本文从校本教材《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开发和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发乡土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德育。  相似文献   

15.
从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分析其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分析大陆高校德育课程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比较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高校德育对中国传统道德资源的认知、定位与开掘,思量两岸高校德育改进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