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静静 《科教文汇》2009,(12):258-258
通过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美国哲学家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着重探讨了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源起及其对Austin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并对问接言语行为理论为西方哲学所作的贡献做出评述。  相似文献   

2.
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及J.R.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理论框架,以鲁迅的作品《祝福》为文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我"和祥林嫂的对白进行了言语分析.以期更加理性地探讨和欣赏鲁迅的语言艺术和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塞尔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由奥斯汀提出,后经其弟子塞尔的发展与完善,已成为语言哲学、语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的角度出发对语言的意义进行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为解释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庆华 《内江科技》2007,28(10):31-31,55
本文以Austin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试图论述情态动词must在不同语境下的各种言外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小南 《内江科技》2010,31(9):35-36
间接言语行为就是说话者未按照其真实的意图来进行言语交流的一种行为。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种:规约性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它可以用于向别人提出请求、对别人表示礼貌或者委婉的拒绝别人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窦丽丽 《内江科技》2008,29(1):167-167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想表达的有时是直接的字面意思,有时是间接的字面以外的隐含意义。言语行为理论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会同时产生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语行为理论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它试图解释说话者的言外之意。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张冰 《科教文汇》2010,(22):88-88,90
听力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语用学中的话语分析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该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提出授课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浅析英语商务谈判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着力从两个方面探索间接言语行为在商务谈判上的应用:一是发问,二是应答。通过精心挑选的例证,展示了如何在商务谈判中做到言语礼貌,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士谈判成功。  相似文献   

9.
转喻在本质上是人们言语行为中很普遍的一种思维认知方式。Thornburg&Panther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言语行为脚本模式。这为转喻认知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间接言语行为研究提出了转喻解释理论,从而揭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转喻本质,为间接言语语用推理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翠萍 《科教文汇》2014,(2):47-47,49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奥斯汀第一个在语用学范围内研究言语行为理论。经塞尔的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哲学、语言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更是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从使用和交际的角度研究语言的意义,为认识言外之力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1.
喻庆 《科教文汇》2007,(11X):89-89
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茹英 《科教文汇》2011,(22):119-120
本文主要研究中美文化背景下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模式。拒绝言语行为发生在当说话人直接或间接地对一个请求或邀请说"不"时。社会文化变量,如地位、社会距离和情景设置会对礼貌策略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直接言语行为中拒绝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介绍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篇分析均属于语言运用的范畴.文章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并对其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陈亚东 《内江科技》2011,32(6):48-48,84
本文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分析了律师辩护词中修辞疑问句所能表达的三种接间言语行为。笔者认为,从法庭这个特定的语境,修辞疑问句在律师辩护词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功能不仅能够让律师增强其辩护词的说服效果,而且不至于让其语气太咄咄逼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研究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特征,在对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目的性、对话性和策略性的描述中,探究课堂提问的言语行为的实质:激活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8.
试析会话中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翠萍 《内江科技》2007,28(11):22-22,45
刻意曲解是从听话人角度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故意对对方话语作出歪曲理解的现象。刻意曲解在会话中通常作为一种语用策略来使用,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刻意曲解会产生会话含义,因此有必要对它的会话含义进行推导。本文从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面子理论和顺应论等多个角度对刻意曲解的语用理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胡卫治 《内江科技》2011,32(5):189+197-189,197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出于礼貌或避免尴尬,常常间接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这种语言使用的间接现象语言学家把它称为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如何理解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已经成为当前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难点之一。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介绍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知识、教授有关语境知识、介绍中西文化差异、改进听力教学模式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各种语境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20.
王舒雅  李小燕 《科教文汇》2009,(12):248-248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交际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实施一定的施事行为,来达到一定的言后结果。然而由于文化的差异,一方通过施事行为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往往被另一方所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甚至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