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鞭挞党八股的一个弊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古人曾说,“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命笔作文,也是这个道理。我们要使语言有味,文采斑斓,就应该学习和研究怎样使语言中藏有机锋。文字是表达语言的。语言中有了机锋,手中的笔就会变成利剑。翻阅古籍,曾见古代文坛巨匠,在这方面建树颇多。我不揣冒昧,不避学识寡陋之讥,把阅读中随时碰到的文例,信手拈来,稍加归纳,略作分析,也许会对做文字工作的人有所启迪。下面,我把搜集到的材料分做13个题目,逐一介绍。每个题目,都先引原文,后作简短剖析。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九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大家都来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要求“正确地使用语言”,做到“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指出决不能“听任语言混乱的现象存在而不予纠正”。这是值得高兴的。这篇社论,观点明确,语言健康,但有三处败笔。其一:“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把‘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列为罪状之一,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且号召全党同志用很大的气力学习语言。”这句话,主谓失调。在语义上,主语应当是“毛泽东同志”,可是在结构上,主语却是“文章《反对党八股》”,即:“文章《反对党八股》把……列为……”;“文章《反对党八股》进行……批评”;“文章《反对党八股》号召……”。用“文章《反对党八股》”作“列为”、“进行”和“号召”等动词谓语的主语,这在语义或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结构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在于“毛泽东同志当时写的一篇著名文章《反对党八股》”这一词组中之“的”字用得不当。用了这个“的”字,“毛泽东同志当时写”这一主谓词组便成了“文章《反对党八股》”的修饰语,修饰语中的“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3.
一个周末的下午,顾俊杰给我打来电话,说他有一本关于电视诗文视听语言方面的书要出版,希望我能为他写点文字。此时正是汶川大地震后的第十天。全国人民都沉浸在为死者哀悼、为生者祈福的巨大肃穆之中。我们从来不曾有过对于灾难、对于人、对于普普通通的一个个生命如此敬畏之情!这使我自然想起顾俊杰几年前曾做过的一个电视诗歌,题目就叫“从废墟的背面理解新生”。  相似文献   

4.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我也非常赞赏南京图书馆能这样重视、关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今天讲的内容是我系列讲座的一部分,主题是“文学的启迪”。有14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前4个题目。  相似文献   

5.
感谢大家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听讲座。这本身就说明了文学仍然是有力量,文学仍然是受关注的。现在有一种说法,说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文学已快要灭亡了。看来只要有语言、文字,有人的思想感情,文学就不会灭亡。我也非常赞赏南京图书馆能这样重视、关注世界读书日这样一个日子。今天讲的内容是我系列讲座的一部分,主题是“文学的启迪”。有14个题目,由于时间关系只讲前4个题目。  相似文献   

6.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参加江西省优秀电视奖评选会,我曾断言“走动管理”是生造的词语。当时有件参评作品,题目就叫《王荣定和他的“走动管理”》。且不论这件作品  相似文献   

8.
话说文风     
甲:我已多次听人说起现在有些著作的文风问题,这方面的批评文章也见过一些。大家的意思无非是要求把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有个朋友说,他对那种似乎存心不让人看明白的著作,往往只看几段或几页就放在一边了。由此他认为,文风问题不解决,很影响人们看书(特别是学术著作)的帜极性。文章写得清通一点,显然有利于扩大著作的影响,这对作者是有利的,何乐而不为呢?乙:我想事情并不这样简单。五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力“反对党八股”,“党八股”也是一种文风,然而毛泽东同志却把它与主观主义、宗派主义联系起来,说是这二者的“…  相似文献   

9.
王慧 《今传媒》2005,(11X):40-40
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把“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列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由于这篇文章是在党内一次干部大会上的讲演,针对的主要是当时“宣传工作中浮而不实、无的放矢的恶劣作风”,因而就“空话”本身而言,笔者以为大体上指的都是没有恶意,也不涉及政治问题,貌似“正确”的空话,是文风不正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说到底是一种文字工作。防止和消灭出版物上的文字错误,是编辑人员的责任,因此,编辑人员必须掌握语言规律,重视对原稿的文字加工,把好出版物的文字质量关。有人说,目前出版物上的文字错误“俯拾即是”、“多如牛毛”,更有“无错不成书”的说法。这多少有点夸张,但是问题确实存在。就拿《人民日报》来说,胡乔木同志也曾指出“文字错误太多,比‘文革’前,大有退步”。报纸是这样,书刊也不例外。即使是作为典范的辞书,也常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文字问题,造成不良的后果。由此可见,结合工作学点语法修辞逻辑知识,加强文字素养,对于编辑人员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以纸张为主要载体的读物中,文字语言和图片语言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种,它们共同构成了报刊的基本语言,其次还有美术语言、图表语言等。本文着重想谈谈图片语言和文字语言的异同及互补性。一、文字语言和图片语言的不同特征。1、“线性”和“主体”之分。线性结构,是文字语言的基本特征。换句话说,文字语言揭示事物表达思想的过程如同蚕吐丝一样,要顺着一条线来进行,文字语言的结构方式是“音位——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最后才出现完整的思想。线性语言的好处是可以有不断的补充性。问题如果没交待清楚,可以一直交待下去。从而就能确保把要传递的信息全面地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就“个体”来讲,我曾想固执地在写作上不“换笔”——因为我始终觉得无论是毛笔转换成钢笔或圆珠笔,最终其体现形态上毕竟是在“方块”汉字基础上的书写,而电脑的写作是手指与键盘“点击”的记录。我担心思绪的流淌会因“点击”的操作而失去一种特有的文字体验与感受。而就“群体”来讲,面对网络对所有媒体的冲击,不屑与不安曾一直令我茫然:没有编辑辅助的“文学创作”和缺乏道德责任感的“自由谈”是否能够真正发挥滋润智慧、抚慰灵魂的艺术功能?  相似文献   

14.
这种神秘文字曾引起江泽民主席的浓厚兴趣;这是个比甲骨文更难破译的“世界之谜”,这些古老的“契丹小字”中保存着许多极珍贵的历史资料,解读了它,就能把人带入一个神奇世界……  相似文献   

15.
陆玲 《新闻界》2000,(1):39-39
广播是凭借电波传播,以声音为表达手段的大众传播工具,它是以声音为传播符号,诉之于人耳的。广播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广播语言必须通俗易懂,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顺耳,而且一听就能听的清楚,听的明白,这里就涉及了广播语言的口语化问题。 误区之一:将口语化等同于庸俗化 语言的口语化是指用多数人所熟悉的词汇,按照汉民族语言固有的语法规则,以及常用的句式表达内容。老舍曾说过,“世上最好的文字,就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①但是“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并不是对群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6.
《新华周末》上曾刊登了一幅照片,画面是爷孙仨在大街上行走的背影:身材魁梧的爷爷左右手各牵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一样的个头,一样的“海军衫”,看来是双胞胎。两个男孩各拎一把玩具冲锋枪。这幅照片的题目是加了引号的《“保镖”》。从画面看,两边的持枪者应该是中间爷爷的保镖,但是,被保护者却要牵着保镖的手,保护他们。究竟谁是谁的保镖,真是说不清。我认为,这个题目好就好在“说不清”,幽默效果正因这个说不清而跃然纸上,留给读者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7.
并非小事     
某报有一篇报道,题目是《一个士兵与一座金矿》,由两位作者署名。这篇报道的结尾处写道:采访结束,再次看了看这位曾被“埋”在金矿之中的普通士兵,“我想,泰戈尔说得好……”明明是两位作者合写的报道,作者怎么成了“我”?读者应该把这个“我”看成两位作者中的哪一位呢?有一些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或特约记者与通讯员合写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记者看到”、“记者发现”这样的字眼。读者读这样的报道时,难道会对那位在稿件上署了名的通讯员视而不见吗?这问题其实好解决。两个或两个以上作者合写报道,若文中需要作者出现,…  相似文献   

18.
从文言文遗留下来的、口语里一般不用或不常用的词语,叫文言词语。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相似文献   

19.
钱峰 《新闻实践》2010,(1):78-79
经过7年的积累,我的20万字的《新闻职业规范与发展》终于杀青了。我曾也想把这本书取名为“后半夜文集”,因为这些文字几乎都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完成的。一个个寂静的晚上,静静地坐在书房,在电脑前啪嗒啪嗒地敲击键盘,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行行文字,那是多么的舒畅。即使时常为一个问题呆坐两三个小时,有时一个半夜还敲不下一段文字,但那种突然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愉悦,却又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  相似文献   

20.
熊可为 《新闻传播》2009,(7):110-110
美国语言学家DAVID COHLER曾把广播语言的实质概:括成“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色的概括,也是对广播语言的基本要求。广播使用的是听觉语言,听众只能听到话语的声音,既看不见文字的形体,也看不见活动着的画面。所以,广播要吸引更多的听众,就必须加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运用鲜明、逼真、具体和生动的语言,通过广播展现在听众面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如见其人,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要增强广播语言的表现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