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洛阳、菏泽、彭州三地为"牡丹"最盛的基地,人们对其赞誉有加,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资本。然而"牡丹"因何得名,世人解说甚不统一,亦甚不可信。或谓之因"雄性之物色丹"而名;或谓之因"武则天改名"而成。仔细考察,此两说均不确凿,有必要对其得名缘由进行进一步探讨,以解"牡丹"真正得名的原因。"牡丹"又名"花王",为花中之最大者,与"花相"之"芍药"相并提。据调查,主要存在两种较为典型的说法。其一,"雄性之物色丹"说。论者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牡丹'以色丹者为上品,虽结  相似文献   

2.
正《襄阳蹋铜蹄》为南朝乐府诗名,出自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清商曲辞》主要有《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大类。关于吴歌的产地,《晋书·乐志》云:"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南朝乐府民歌除了吴歌,最重要的就是西曲。西曲即荆楚之声,主要是湖北一带的歌谣,以长江、汉水之间的  相似文献   

3.
<周礼·春官·龠章>是我们研究<诗经>的重要史料."风、雅、颂"作为<诗经>的类别名称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与规定性,三者均应指演奏诗歌的不同载体."风"指口唱形式--徒歌,"雅、颂"分别指演奏的乐器.<周礼·春官·龠章>中"吹豳诗、豳雅、豳颂"之意应为用豳龠吹奏<豳风·七月>,用豳龠与雅合奏<豳风·七月>以及用豳龠与颂合奏<豳风·七月>.  相似文献   

4.
正石宝山歌会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远古群婚的遗风,几经岁月的淘洗而形成的民间节日。素有"白族情人节"和"中国歌城"之称,是一个让人不思归的盛大民族聚会。石宝山传统白曲已列入国际民歌歌目。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5.
<正>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本义为"得时草生"(《说文》段注)、"出生万物"(《周礼·春官·宗伯》疏)的意思。"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汉书·律历志》)"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释名·释天》)春也指得时气暖,生命蠢蠢欲动,一派复苏景象。《易经》谓之蒙。蒙,即萌。意思是事物初萌,未成形状,暧昧不清,昏惑不明。世界原初的蒙昧混沌的状态,谓之鸿蒙。鸿蒙,乃生  相似文献   

6.
正从专业的角度讲,书法的中和之美即是大小、方圆、纵横、骨肉、线面、正奇、干湿、浓淡等各种对应关系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不计其余。书法对点画形态的要求是不温不火,不激不厉,符合中和之美。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说的也是中和  相似文献   

7.
正欧洲中古世纪的文学多源自于传说,北欧除外,主要分为两大系统:一为亚瑟王、圆桌武士和圣杯骑士的传奇故事;另一系统华人较不熟悉,是查理曼大帝与阿拉伯帝国之战的故事,其中最出名的是《罗兰之歌》,故事歌咏查理曼手下大将罗兰的事迹。"罗兰之歌"被吟游诗人传到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早先有诗人博亚尔多(1441—1494)把它写成史诗,但未完成。后来"意大利  相似文献   

8.
日本"演歌",又称"宴歌"、"缘歌"、"颜歌"或"怨歌",是深受日本大众喜爱的一种歌曲。独特的音阶、富于韵律的歌词、充满情感的唱腔,是"演歌"独具的鲜明特色。其实,"演歌"是"演说歌"的省略语,其产生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南侗传统社会结构变迁及其对大歌当下生存样态的影响展开,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大歌保护中"个体性"与"群体性"、"原真性"与"多元性"、"整体性"与"特指性"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上,在陈述大歌保护对象之复杂性的同时,呈现出大歌保护机制建立过程中将要面临的多重两难格局.  相似文献   

10.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11.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12.
张泓 《华夏文化》2019,(1):28-30
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针对这句名言的产生及其真实含义,在国内有多部专著及多篇研究论文涉及,本文试稍加概括。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提出者众所周知,顾炎武最早提出这层意思,他在《日知录·正始》篇中明确提到:"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  相似文献   

13.
<正>如果说拉图红酒是葡萄酒中威武刚猛的男子汉,那么玛歌红酒就是葡萄酒中温柔贤淑的女士。在法国,玛歌红酒有"红酒皇后"的美誉。有历史学家认为玛歌酒庄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2世纪,但那只是一个猜测。12世纪,法国的波尔多地区只有一个村庄叫"拉莫特玛歌",而拉莫特玛歌确实是现在玛歌庄园的所在地,但历史学家无法证明,叫"拉莫特玛歌"时的村落就已经开始酿造葡萄酒。这很可能是法国人为了向世界弘扬自己的葡萄酒文化,而有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辨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儒家重义而轻利,或否定利。《周易》乾卦《文言》之"利者义之和"的命题对义利关系含有新的见解,苏洵对此进行阐释,以为义乃圣人戕天下之器,提出"徒义"与"徒利"的概念,作出义必有利而和的结论。朱熹对苏洵之论批评,但坚持固有的儒家观念,难以否定苏洵之论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谢荣征 《华夏文化》2010,(1):53-55,60
<正>广西地处我国西南,物产丰富,山川秀美,居民以壮族为主,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民众生活极具民族风情。壮族婚礼习俗更是一道靓丽风景。浪漫:以歌传情来选婿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电影《刘三姐》中刘三姐这样唱:"上山砍柴要带刀,出门过河要搭桥,壮家用歌来问话,无歌你就夹尾  相似文献   

16.
<正>为繁荣地区文化,推动艺术创作,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精美的精神食粮,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开展"鄂尔多斯金曲"征歌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创作歌曲。  相似文献   

17.
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嗜者也。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自发见以来,二十馀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然亦未…  相似文献   

18.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19.
草药香     
正地黄《礼记》云:"羊芐豕薇,则自古已食之矣。"其中的"芐",就是指地黄。而在吾乡,地黄,则谓之"喝酒壶子"。壶子,是指喝酒用的酒杯。地黄像酒杯吗?当然不像。像的,是地黄的花儿。古人认为:地黄,叶中窜茎,茎稍开小筒子花,红黄色。筒状花蕾,灿  相似文献   

20.
张小雷 《寻根》2014,(2):88-89
湘西南的“扛菩萨”,古朴犷放的歌舞,令人陶醉;湘西的“哭嫁”,只歌不舞,而且杂以“戏曲”。在我国各地众多的哭嫁习俗和哭嫁歌中,湘南伴嫁可谓独树一帜,最富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