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威是20世纪著名教育家.适应时代要求,他以经验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依据,开拓了课程的新视野,他认为学校课程应关注儿童的兴趣,沟联儿童经验世界,社会生活,启迪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探索,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使儿童成为社会所需的人.这无疑对我国活动课程研究、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是课程论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杜威基于其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完整地确立起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学校即社会”,“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他反对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  相似文献   

3.
计彩娟 《幼儿教育》2012,(10):14-15
陈鹤琴先生非常强调儿童经验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他主张通过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经验来选择和确定幼儿园的课程,他认为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儿童化的,而不是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现实的,要引导幼儿向社会生活、民情风俗和自然物学习,引导儿童在实  相似文献   

4.
刘乐 《南昌教育》2006,(5):17-18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义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原则一直指引着我们对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五指”即健康活动、科学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他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脱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做合理的活动,并予以适当的教养。”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五指活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30年代,我国幼教普遍存在幼稚园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分离的现象。张宗麟坚持以"儿童中心"和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提出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他主张用单元活动编制幼稚园课程,促进幼儿自然经验与社会经验的习得与增长,以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国民。其幼稚园课程社会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是我国近代幼稚教育改革的重要经验积累,对当前学前课程的改革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指要注意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但是不离社会实际,领导儿童作合理的活动,予以适当的教养。”他又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他的整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活教育观原则,一直指…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杜威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组织教材,并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教材变成直接的个人经验。(一)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要求学校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而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与之相对  相似文献   

10.
《西宁教研》2002,(1):1-1
课程是什么,课程论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给课程这个概念所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学科”,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课程定义为“社会改造”,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新定课程是“学习经验”或“活动”,  相似文献   

11.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20世纪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之一。他依据自己独特的经验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尤其是他的活动课程更是独树一帜,颇具特色,对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要重视儿童的主体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之一,就是课程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把儿童定格在“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之中,丧失了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意义,难以培养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更谈不上儿童创造课程。杜威认为,课程应来源…  相似文献   

12.
李兰基 《青海教育》2003,(12):33-34
数学课程改革设置了生活与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课程回归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在教学方式上强调重过程、轻结论;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教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与课程》是杜威将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后创作的教育名篇。《儿童与课程》打破传统世人对杜威儿童中心论者的看法,对儿童与课程、儿童与教师以及教材提出了新的认识,打破传统的二元分裂论。当下幼儿园课程改革应当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关注教师的新角色,强调在做中学获得的经验,看到儿童当下和未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以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性课程。它是本次课改的亮点之一,体现了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同归。两年来,我校师生通过实践和探索,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和发现,获得了课程、教师、学生三者的同生共长。  相似文献   

15.
经验课程观强调儿童在课程中的中心地位,注重经验和活动对儿童生长与发展的价值。这种课程观视课程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课程观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自我实现或经验课程观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  相似文献   

16.
重新认识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中对活动、体验在学习中的意义的认识和重视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者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以学科、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生活和忽视儿童需要兴趣及心理发展等弊端,主张教育要与儿童的生活经验有关,以儿童的经验和活动为主设计课程。这种思想导致了20~50年代的大规模教育改革运动。但由于这种活动课程完全与  相似文献   

17.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他指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幼稚园行为课程是由张雪门先生创编的。其基本观点是:幼稚园的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目标是以社会需要为远景,以儿童个体发展需要为近景的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内容为儿童的诸般活动、儿童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实施包括动机、目的、活动、活动过程、工具及材料。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不仅反动了当时幼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而且对当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活动课程又称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活动课程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卢梭,19世纪20年代初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卢梭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主张儿童中心论,倡导做中学;克伯屈则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了设计教学法,主张打破学科界限,根据学生兴趣和需要,提出问题,然后设计方案,最终解决问题.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必须与个人经验相联系,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没有主导权.  相似文献   

20.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课程的逻辑组织方式。学科课程以知识的逻辑顺序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以成人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编排、组合、传递。经验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经验或活动为逻辑展开课程,提出了教材的知识逻辑与儿童的心理逻辑相统一的论点。依据皮亚杰和列昂捷夫的活动理论我们可以反观儿童与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的逻辑起点就是人在"活动"中产生的"学习经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将内容转化为学习经验,构建"经验世界"的新型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