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基本反应原理CO_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_2CO_3)与NaOH的反应。当n(CO_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_2 2 NaOH=Na_2CO_3 H_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_2CO_3和NaOH,或只有Na_2CO_3;再向其中通入CO_2,则发生反应②Na_2CO_3 CO_2 H_2O=2 NaHCO_3;①②为连续的两个反应,可叠加得反应③CO_2 NaOH=NaHCO_3。即当n(CO_2):n(NaOH)≥1:1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_3;当1:2相似文献   

2.
1总述Na_2S溶液和FeCl_3溶液的反应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反应,将Na_2S溶液滴加到FeCl_3溶液中和将FeCl_3溶液滴加到Na_2S溶液中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不同的.本文在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希望能对这一反应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在目前的中学化学教材中,CuSO_4+2NaOH=Cu(OH)_2↓+Na_2SO_4是一个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这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当 CuSO_4和 NaOH 以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时,生成的就是 Cu(OH)_2沉淀。事实上生成的沉淀是不是 Cu(OH)_2呢?北京大学严宣申在《化学实验的启示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一书中认为,当 CuSO_4溶液和 NaOH 溶液浓度相同,体积比为2:3混合时,生成的是碱式硫酸铜Cu_4(OH)_6SO_4。胡传生在《化学教育》2004年第5期发  相似文献   

4.
正一、从直观教学手段中形成化学概念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发现很多基本概念特别是微观世界,摸不到,看不见,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尽量做到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看得真切,印象深刻,易于记忆.比如在教学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时,教师演示实验:(1)加热试管中的水至沸腾;(2)在研钵中研磨硫酸铜晶体;(3)在试管中加热硫酸铜晶体;(4)往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  相似文献   

5.
在澄清的石灰水中通入 CO_2,可以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待沉淀增至一定量后,若继续通入 CO_2,则发现沉淀逐渐减少,乃至全部溶解。开始所以生成沉淀,是因为 Ca(OH)_2与 CO_2作用生成了难溶于水的 CaCO_3(20℃时 CaCO_3的溶解度为0.0065克)。而后来沉淀的溶解是因为难溶于水的 CaCO_3与CO_2、H_2O 作用转化成了易溶于水的 Ca(HCO_3)_2(20℃时 Ca (HCO_3)_2的溶解度为16.60克)。学生对这一有趣的实验现象及解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他们在解答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 Na_2CO_3和 NaHCO_3溶液这道题时,常作以下回答:分别取试液,各滴入 CaCl_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 Na_2CO_3溶液,无沉淀生成的原试液为NaHCO_3溶液。  相似文献   

6.
CuCl_2溶液与Na_2CO_3溶液反应能生成绿色沉淀。这个沉淀究竟是什么物质?是Cu(OH)_2还是碱式碳酸铜呢?有人认为是Cu(OH)_2,但是更多的人则通过实验证明是碱式碳酸铜。本文拟从理论计算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CuCl_2和Na_2CO_3都是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电离生成的Cu~(2+)、CO_3能发生水解。所以在CuCl_2。溶液中有水解平衡:  相似文献   

7.
实验操作:在一个试管里盛3ml NaOH的酒精饱和溶液,用一根长约20Cm的玻璃管向澄清的溶液里吹气,不一会儿,溶液变浑浊(因生成的Na_2CO_3难溶于酒精中),继续吹气,因有较多的Na_2CO_3,生成,则溶液呈白色凝胶状;在所得凝胶状物质中加入适量水,则凝胶状物质全部溶解(因  相似文献   

8.
为了证明某种推断或某种结论,必须设计实验方法,选择试剂进行实验.这种试题是实验证明题.有关实验证明题,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本文对这类试题的题型加以归纳,并举例说明其解法.供读者参考.一、用实验证明某种物质具有某种性质例1.用简单方法证明碳酸钠能水解,并且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大.解析:碳酸钠若能水解,则溶液必显酸性或碱性,只需用指示剂鉴定.滴入指示剂后,将溶液加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方法是:将Na_2CO_3溶于水,滴入2—3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显浅红色,说明碳酸跟水解呈碱性:CO_3~(2-) H_2O(?)HCO_3~- OH~-.再将溶液加热,发现红色变深,说明平衡向右移动,使[OH~-]增大,即水解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一、溶液中微粒浓度必然满足的等式关系1.电荷守恒:即溶液中所有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所有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如在Na_2CO_3溶液存在 Na~+、H~+、CO_3~(2+)、HCO_3~-、OH~-,各微粒浓度的等式关系为:[Na~+]+[H~+]=[OH~-]+[HCO_3~-]+2[CO_3~(2-)]2.物料守恒:即溶液中某元素物质的量总量等于溶液中所含该元素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之和,亦即溶液中的溶质(除 H、O 元素外)的元素守恒。(由于存在水的电离,所以不存在 H、O 元素守恒)如在0.1mol/LNa_2CO_3溶液中,原 Na_2CO_3中所含Na~+以 Na~+存在,而 CO_3~(2-)以 CO_3~(2-)、HCO_3~-、H_2CO_3三种  相似文献   

10.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实验的评议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存在的问题现行高二《化学》“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学生实验,按照教材和实验报告册的编排进行实验,虽然操作可行,基本上能达到实验教学目的,但我经过反复试做和连续观察两届学生的实验,觉得存在以下明显的不足。(1)使用 Na_2S_2O_3溶液和稀 H_2SO_4来进行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学生实验中,有污染,难清洗。  相似文献   

11.
HCl或NH_3没有集满等因素的干扰,其原因是:由于实验所制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密闭的容器里存在着水和该气体的蒸汽压,以及“喷管”的水位差压的缘故。为使烧瓶充满水,可松开烧瓶的塞子,再从锥形瓶的弯曲管吹气,使水刚好充至烧瓶的塞子下,就制得1体积水吸收1体积气体的盐酸或氨水。那么,由此实验制得的盐酸和氨水的百分比浓度,摩尔浓度和pH值各是多少? (1)求溶于水气体的摩尔数(n): 若实验在常压、常温(t℃)下测定,V为升根据:PV=nRT则n=PV/RT(mot)T=(273+t)K。 (2)求溶液的百分比浓度(c%): ∵由此所制溶液的浓度极稀,∵D_(溶液)≈1  相似文献   

12.
常天才 《天中学刊》2001,16(2):117-117
在高中化学 (试验修订本 )第一册“物质的量浓度”一节中 ,有这样一个讨论题 :将 342 g C12 H2 2 O11(蔗糖 )溶解在 1 L 水中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为 1 mol/L?该问题的要点是理解固体物质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后 ,水溶液的体积将发生变化 .若增加一个小实验“固体物质溶于水后溶液体积的变化”,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为此 ,笔者设计了该实验 .1 实验用具校准的 1 5m L 或 2 0 m L 刻度试管 ,感量 0 .1 g托盘天平2 实验步骤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溶质 ,用 3× 1 0 cm的纸条叠成的纸槽小心地将溶质送进盛有一定体积水的刻…  相似文献   

13.
在硫的含氧化合物的实验中,S_2O_3~(2-)离子的签定是: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0.1mol·l~(-1)Na_2S_2O_3溶液0.5ml,再加入0.1mol·l(-1)AgNO_3溶液数滴,生成了白色絮状Ag_2S_2O_3沉淀,然后转变成黄色,继而棕色,最后是黑色,从而证明了S_2O_3~(2-)离子存在。反应式:  相似文献   

14.
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化学第一册中,我觉得有些涉及到浓度的实验设计得不够科学和严密。该册第五章第一节说明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这个演示实验,即〔实验5-1〕,便是一例: 取两个试管,在第一个试管中加入0.1M的Na_2S_2O_3溶液10毫升;在第二个试管中加入0.1M的Na_2S_2O_3溶液和蒸馏水各5毫升。另取两个试管,每个试管加入0.1M的稀H_2SO_4溶液各10毫升。然后同时倒入上面两个盛有Na_2S_2O_3溶液的试管中,并注意观察两个盛有混和溶液试管里出现浑浊现象的先后。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出现浑浊现象的是第一个试管,接着才是第二个试管出现浑浊的现象。由此说明,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反应物  相似文献   

15.
取相同体积的KI溶液、Na_2S溶液和FeBr_2溶液,分别通入氯气,反应都完全时,三种溶液所消耗氯气的体积(在同温同压下)相同,则KI溶液、Na_2S溶液和FeBr_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相似文献   

16.
学生对双水解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是先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再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例如,分别将下列两组溶液混和,写出有关离子方程式.1.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和;2.氯化铁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和. 1.Al_2(SO_4)_3+6NaHCO_3=2Al(OH)↓3_+6CO_2↑+3Na_2SO_4Al~(3+)+3HCO_3~-=Al(OH)_3↓+3 CO_2↑ 2.2 FeCl_3+3 Na_2CO_3+3H_2O=2Fe(OH)_3↓+3CO_2↑+6 NaCl2 Fe~(3+)+3CO_3~(2-)+3H_2O=2 Fe(OH)_3↓+3CO_2↑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此方法存在两点不足:其一,化学方程式不易配平;其二,“水”在方程式中的位置不好处理,什么情况下写,什么情况下不写,不易抓住规律.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全日制十年制)实验[5-3],我们在实验室缺少H_2O_2溶液的情况下,改用Na_2S_2O_3和FeCl_3溶液反应,以CU~(2 )作催化剂、反应前后溶液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实验现象明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二、重点、难点重点:(1)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2)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1)溶解度的概念; (2)包含有溶液体积数据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9.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探究性学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是按照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同时也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笔者正在上高三,最近刚复习完Na_2CO_3和NaHCO_3的鉴别。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加入CaCl_2来鉴别,Na_2CO_3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而NaHCO_3溶液无明显现象。教师解释NaHCO_3和CaCl_2属于复分解类型,没有沉淀、气体、水  相似文献   

20.
一个小建议     
在初中化学课本 P255学生实验五实验步骤2(3)中,要求学生“在一个试管里加入2毫升蒸馏水,滴入1~2滴石蕊试液,观察溶液的颇色。通入二氧化碳,再观察溶液的颜色有没有变化?为什么?”上述操作的目的是让学生确认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会与水作用生成碳酸,溶液显弱酸性,石蕊显浅红色。课本要求仅此而已。我建议在此之后再增加一个简单操作:“再将上述溶液加热,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