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1协同创新中心首批认定名单公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质量上迈出关键步伐。4月11日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一个值得标记的日子。经过长达一年的"培育期",在众多高校的翘首企盼中,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认定的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出炉,并开始在教育部网站公示。首批14家协同创新中心涵盖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相似文献   

2.
正10月24日,第三批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南昌举行,省政府副省长朱虹出席仪式并授牌,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省政府副秘书长宋雷鸣,省教育厅副厅长程样国,相关厅局、高校负责人出席会议。朱虹代表省委、省政府热烈祝贺此次认定的18个协同创新中心牵头承办高校和参与单位。他指出,我省自201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以来,先后评审认定了3批共38个协同创新中心,特别是今年增加了文科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立项数量,首次在成人高校和民办高职院校组建培育  相似文献   

3.
"2011计划"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与传统科技创新模式相比,协同创新在创新导向、服务方式、组织形式、绩效评价上有较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在推进协同创新战略过程中,要处理好培育与认定、牵头单位与协同单位、中心建设与高校整体发展的关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要优先从机制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培养能力、加快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4.
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首批"2011计划"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和"双总负责制"两种组织管理模式,其管理机制共性特征表现在中心均以需求为导向、重大任务为牵引,构建包括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咨询机构的组织架构,并通过一定的制度保障将其联结在一起,以实现资源汇聚和协同增效。在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中,应从组织文化、评价与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角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5.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水暖浪平,浓缩了海滨城市威海的怡人魅力。8月16~18日,第二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春晖杯"大赛)评审工作会议在"春晖杯"大赛评审基地——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由来自留学人员创业园、风险投资机构及留学人员企业的负责人组成的评审专家经过紧张的评审工作,对符合"春晖杯"大赛条件的230个参赛项目进行了初审、复审及通审,最终确定172个项目入围。  相似文献   

6.
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财政部于今年年初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要把该计划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坚持整体协同创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坚持多元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深化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以人才为核心要素,激发释放协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7.
正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将分散在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基础教育一线学校的政策调控、理论研究、业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14年度教育部认定的4个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区域发展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建设成效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建议:构建多方参与、科学有效的组织架构,不断拓宽协同的广度;构建良性循环、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协同的深度;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切实强化协同的效度.  相似文献   

9.
旨在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成都医学院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两级"2011计划"总体精神,结合全国和四川省老龄化特点,牵头成立了"四川养老与老年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中心通过协同创新的科学研究,构建养老与老年健康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和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实现人才、科研、学科"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宗旨,也是其绩效考核的目标导向。深入了解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内涵与表现形式,从影响要素、过程要素两个层次阐明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具体分析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规划的重大科研项目,项目设计者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尹全海教授。近日,河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的研究意义和价值,项目总体框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项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课题组分工及研究进度等进行综合评审,确定"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为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该项目为新中原协同创新中心中长期课题规划启动的第一个重大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1):F0002-F000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于2012年成立,2013年获批为安徽省首批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也是全省唯一的教育类协同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13.
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财政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按照"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型的科学类别,特别是作为应用类型的财政科学,应顺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在探索协同创新模式过程中,为政府改革财税体制、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练玉春 《教师》2012,(30):8
近日,"首都教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首都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同时在首都师范大学揭牌成立。这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首都师范大学发起,国家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多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筹备与建设。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代表教育部向两个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表示  相似文献   

15.
实施"2011计划"为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契机。针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存在问题,论述了研究生协同创新之内涵与特性、构成要素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最近审批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运作特点,首先说明了遴选有创新潜质的研究生,进入"2011协同创新中心",从事研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该机制在培养方案、学术文化、资源共享、人才成长环境和制度改革等方面,对于研究生在团队创新作为和研究水平提升上的优势和实践价值;最后提出了实施"2011计划"、培养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启动实施以来,"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作为"2011计划"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在组建模式、建设目标、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全力打造国际化学化工学术领域的知名科研平台,构建"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平台,汇聚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本文从"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共享平台模式建设、功能研究、成效分析等方面阐述其协同创新新模式,打破了大型仪器设备封闭式管理方式,通过平台互通资源,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目标,开启了校校、校企、校地互通共享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河南理工大学以国家地方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扎实开展协同创新工作。具体措施是:科学理解"2011计划"内涵,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地方战略需求,奋力实现"2011计划"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色,择优选择"2011计划"实施方式;改革协同创新方法路径,健全完善"2011计划"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期待通过建设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联合海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北京  相似文献   

19.
刘贞 《大学生》2012,(Z1):30-31
大学里的班级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它可能很小,被专业、社团、学院所弱化,同学往往只知有主席部长,不知有班长班干;它也可能很大,党建活动、文体活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的"凝聚你我·共同成长,我的班级我的家"优秀班集体创建评选活动从2011年6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北京各高校的250多个班级参与,经过网络展示、专家评审和答辩评比三个阶段,评选出了20个"优秀示范班集体"和50个"示范班集体",活动最高奖——"十佳示范班集体",由北京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20.
当前愈加成熟的产学研教学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大实践支撑和强大创新动力。本文以2018年第六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PMC大赛)为例,结合决赛答辩环节评审专家所关注的技术、资本与市场问题,探索产学研模式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培养新势态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