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王欣 《编辑之友》2012,(9):112-113,119
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第一阶段清末时期为研究背景,以清末副刊的消闲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副刊的消闲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系统地分析了清末消闲性副刊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报业、社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在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研究中,不论是传播学鼻祖威尔伯·施拉姆还是赖特等后继者们,都强调了大众传播的娱乐消闲功能。文艺副刊,作为中国报纸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独具特色的重要部分,承载着文化启蒙的重任,从  相似文献   

5.
李涛 《新闻知识》2002,(8):33-34
副刊是一张综合性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纸上许多软调子新闻,各类趣味性、知识性的文章,都可以归结为副刊的范围。本文所指的副刊,是专指报纸的文艺副刊,即最具副刊特色的一个版块。  相似文献   

6.
李灿 《新闻知识》2001,(4):33-34
(一)仿如一夜之间,传统副刊的周围已衍生出一簇簇陌生的副刊种类来,呈现出摇曳多姿、生机勃发的态势。仔细阅读最近的一些报纸,便会发现有的报纸不仅新闻版办得十分出色,而且,副刊园地也万木峥嵘,蓬蓬勃勃。另有一些报纸则明显弱化了多少还有些掣肘的新闻版面的改革,而用尽全力于副刊上,针对这种做法笔者虽不敢苟同,但他们把副刊办得温温馨馨、多姿多彩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新闻版是“记者在说什么”的话,那么,副刊更多关注的是“读者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想说什么”。因此,作为对变革时期读者需求的一种迎合或关怀,报纸…  相似文献   

7.
2004年9月9日的《南方周末》刊登《纸上的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只是发出了对当代纸媒体传统副刊“没落了”(龙应台语)的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当代纸媒体副刊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精神炼狱:要么向大众化投降,要么在传统学精神高蹈中阵亡。与当代纸媒体的新闻版面强烈扩张相比,传统副刊版面被挤压到报纸的边缘,随时有可能被驱逐出境。面对这种困境,一些热爱副刊、对副刊抱着深厚感情的化人开始反思副刊地位,并从中寻找突围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娜 《青年记者》2007,4(12):55-56
从1897年11月24日,上海《字林沪报》办的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创刊,中国报纸副刊走过了一条百年求索的漫长道路,这期间,副刊所更替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有其由外到内的深层次蜕变。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四个大阶段为顺序,一窥中国报纸副刊功能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报纸副刊纷纷从报纸上消失。保存下来的副刊则悄悄地改弦更张——从主要刊发文学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变更为主要刊发生活随笔、杂文、寓言或不拘形式的一些短文甚至句子。为了与传统意义上的副刊进一步明晰差别,其中一些副刊的版名亦弃旧更新,如有的副刊启用了诸如《生活笔记》、《生活手记)、《城市笔记》、《白话人生》等版名。这些副刊强调:文章为“记录体”,保持非创作性,亦在反映大众生活的原味(非艺术化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11.
史伟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9):26-96
民国初期,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竞争创办了多种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杂志,其中《大中华》、《中华教育界》、《中华妇女界》、《中华实业界》等八种杂志风行一时,颇具影响,号称“八大杂志”。这“八大杂志”的创建,为民国初期中国社会寻求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思想和观念上起了先导作用,是不可多得的近代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而且在文化事业上,也素有“半壁江山”之称。图书出版等业,尤为发达。然而,三、四十年代的战乱频仍,致使上海的各类图书馆藏书流失、管理混乱、人员减少,图书馆业日渐式微。解放伊始,上海各业百废待兴,人民政府在重点抓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同时,依然不忘人民的文化需求,大力整顿上海的图书馆业,并从归口管理、借阅制度、资金投入、修订分类方法等入手,用三至四年的时间,使上海的图书馆事业有了初步的进展。以下史料选自上海市文化局档案,原标题为“一九五三年上海市图书馆工作总结”。谨供研究者或利用者参考。档号为B172-1-135。编选者:李燕  相似文献   

13.
一个时期的档案文书,包括文体、内容、署名、盖印,小到用纸格式、版头等细枝末节,总是反映此一时期历史的特点,带着特定的色彩。反之,通过表现在文书内容和格式上的差异,也可目睹彼时社会总体情形之一斑。甚者,堪足印证某些特定的事物或事件。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采取措施,改革文书工作,于民国元年(1912)公布条例,废除沿用几千年的“制、诏、诰、敕、表、奏”等类封建公文名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为适应其统治需要,在公文名称和用法上曾作了多次修订,一度使用带有浓厚封建气息的名称。如…  相似文献   

14.
孟丹青 《编辑之友》2015,(4):98-101
新书业指民国初期以出版新文艺和社会科学类新书为主的中小型出版机构.相对宽松的出版政策、出版商和作家的紧密关系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导致新书业繁荣.另一方面,新书业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使共产主义思想得到传播,同时推动了期刊和文学的繁荣,为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俗图书馆是民国初期广泛设立的文化教育机构。当时,日本社会教育的影响及国内教育改革、财政状况的现实需要使得通俗图书馆成为国内一种社会教育事业。教育主管部门把通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进行制度设计,通俗图书馆不仅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有保障,而且其自身的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针对普通民众的借阅活动集中体现了通俗图书馆的“通俗”特色,这与社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正相符合。  相似文献   

16.
万妮娜 《兰台世界》2017,(14):78-80
通俗教育研究会是民初教育部的附属组织。研究表明,其在存续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改良传统戏曲,规范新兴影剧;评定小说等级,引导阅读风向;提供讲演资料,培训讲演人员。这些活动对民初社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切实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永生 《兰台世界》2016,(6):128-131
民国初年,贵州仍然存在大量土司残余。在经济上,土司剥削土民、种植鸦片,成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和毒瘤;社会影响上,土司对土民拥有绝对的心理优势和威压;在对待革命态度上,有土司支持革命,也有更多的土司继续与普通百姓和土民为敌。民国政府曾试图对土司进行治理,但由于土司的不合作及不予理睬,最终土司残余得以延续,直到贵州解放,土司在贵州境内才成为历史的印痕。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其59年的人生旅途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界对孙中山的思想研究和活动考察,堪称是全方位的.但因为孙中山是革命家的缘故,关于他的金融思想研究探讨不多,本文拟在对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就孙中山的金融思想与民国初年金融业近代化取向再做些论述.  相似文献   

19.
张亚东 《兰台世界》2016,(24):107-11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禁烟禁毒运动清除了危害民族达百余年的烟毒之患,使中国获得了"无毒国"的美誉。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这次运动的研究不断深入,无论在总的禁毒历程方面,还是在专题性禁毒方面以及区域性禁毒斗争方面都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但是,在研究领域、研究模式和资料运用方面禁烟禁毒运动研究仍然有待深入,需要不断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国民捐"在清末民初成为与时局紧密相关且频繁出现的一个名词.由于它一直只是一个暂时的措施,每次出现的背景和影响均各有异,因而表现得相当零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