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件出示图片:香蕉、辣椒、咖啡、杨桃、酸奶、苹果等,引导学生说味道)点评:课前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来自然引出课题做铺垫。学生说出味道的同时,就读准了课题中的“酸”“甜”二字。  相似文献   

2.
终于,小豆豆盼望已久的“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午饭时间到了。要说这“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先生要求的盒饭的菜肴。一般来说,学校对学生们的盒饭有所要求时,会这样对家长说:“请注意不要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或是“请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之类,但是巴学  相似文献   

3.
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咛:“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味道?”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问:数学有没有味道?肯定有人说没有味道。如果再问:数学美不美?肯定更有人感到茫然,认为似乎数学无美可言。觉得数学没有味道无美可言的人,是不会对数学有情感的。如果数学教学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有味道有美感,以至于对数学有很深的感情,那么这样的数学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成功。从事数学教学的人自然都希望取得这样的一个极大的成功,因此深入探讨数学之美就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一数学之美是确实存在的。数学家普洛克拉斯就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庞卡莱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  相似文献   

5.
<正>本课的设计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有话可说的内容—“食物的味道”作为交际语境写作的话题,这样能够和学生的具身认知、具身体验、具身情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联结,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本课具体设置了迎接学校校庆,学校公众号要推出《难忘的一中味道》栏目,正在征选文段的情境,设计了“设境:三言两语话‘味道’”“入境:细分感觉摹‘味道’”“造境:类比联想融‘味道’”三大活动,力求让学生在“具象”情境中开展写作活动,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味中之道”“味中之境”。  相似文献   

6.
放大和缩小     
一个故事是于永正老师的。于老师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有一个学生的字写得实在不怎么样,按照通常的思维,似乎应该好好批评一番:“某某,你怎么又不好好写字呀?拿去重来……”但是,于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反复比较这几个字,把相对较好的字画上红圈圈。对于那些实在不好的字,又反复“欣赏”,在其中较好的笔画上做个记号,写上:“这一笔很有味道!”以示表扬。  相似文献   

7.
教学生认识水是无色的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新村小学(444113)姜生华水是最常见的,水的性质:“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其中“气味”、“味道”通过味觉直接感知。水是什么颜色?小朋友们往往会产生误解。我在教学中用比较法,效果较好。上课...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了一节小学语文录像课,教师让学生用“味道”造句,学生说:“可乐的味道非常好!?“妈妈今天烧的菜味道不错。”……教师听了非常满意。但当有学生说:“躺在妈妈刚晒的被子上,我闻到了太阳的味道。”教师却觉得不符合事实,一口否定。后来学生用“难过”造句,一个学生说:“奶奶去世了,我很难过。”教师很满意,表扬了这个学生讲的是生活事实,流露出真情实感。这一表扬,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现欲,有个学生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家门前有条小河很难过。”教师听后满脸不悦,同样一口否定。  相似文献   

9.
常听人说,听了某节语文课,觉得学生读出了“味”,或没读出“味”。何为“味”?“味”,本指味道,酸、甜、苦、辣、麻,人之五味也。说读出了“味道”,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了语言文字的精神实质,品出了它的神韵和风味。依我看,汉语文阅读应有“五味”:一、象之思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结果学生只能“东施效颦”,摇头晃脑如念经。原因何在?缺乏“象之思”。虚中《流类手鉴》中说:“心合造化,言含万象。”文…  相似文献   

10.
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献君教授在他的专著《人类之治》一书中运用了一个精彩的类比:泡出来的白菜、萝卜的味道,取决于泡菜汁的味道;同样,学校育人氛围与环境决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素质。这就是著名的“泡菜理论”。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校园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具有陶冶人、启示人、激励人、塑造人的巨大作用。如果学校在酿造“泡菜汁”时注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那“泡菜”的味道一定不错。那么我们应怎样酿造“泡菜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使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使每位教职工都成为学生的楷模。  相似文献   

11.
每当和学生交流,同学们往往会说:“老师,您这堂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确实,学生喜欢有味道的课。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要使课堂有滋有味,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理念、新视野去直面课改的新形势,激活教学,教活学生。而我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运用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广东第二课堂》2014,(1):17-19
有人说,“家”是有味道的。吧唧一下嘴巴。你尝到“家”的味道了吗?有人说:“有点儿香草雪糕的味道。”淡淡的,很温馨。有人说:“像极了蜂蜜。”甜滋滋的。一直甜到心底。有人说:“像洋葱。剥开来,我直掉眼泪。”它带来一种想哭的冲动。  相似文献   

13.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一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问。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一个可用性很强的资源。利用课题让学生发现问题,便于学生理解课题和文章的内在联系,激起探究欲望,诱发学习兴趣。如教学《寄往南极的信》,我先板书课文标题,再引导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发言:“谁给谁写的信?”“为什么写信?”“信上写了什么?”“信是怎样送到南极去的?”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分类后,有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14.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学生写出来的东西没味道。”不可否认,这的确是个大问题。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改,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提高。因此,我具体讲一下如何指导写出属于学生的味道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常听人说,听了某节汉语文课,觉得学生读出了“味”,或没读出“味”。何为“味”?“味”,本指味道,酸、甜、苦、辣、麻,人之五味也。说读汉语文读出了“味道”,是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了汉语文的精神实质,品出了它的神韵和风味。依我看,汉语文阅读应有“五味”:一、象之思有的语文课上得干巴巴的,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虽言情,但学生悟不出情感来,只是机械模仿教师的语气来读读而已,如某教师教《再见了,亲人》,为了让学生读出情味来,“扔掉”了具体描述大娘、小金花、大嫂具体事件的语句,而一味指导学生读抒情的句子…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命题定为:《语文“学导式”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一、“学”:指学生自主地“先学”“先学”,对一课书来说,在开始教学之前,按照一定的要求,布置学生“先学一步”。  相似文献   

17.
一、研究性学习如何选好题1.关注生活的热点。选取学生热切关注的话题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比如,以如何保护眼睛或预防近视眼为课题。2.关注生活的环境。关注环境,就是关注人类生存的未来空间。因此,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比如:“光污染”“废旧电池对人畜的危害”“沙尘暴”“酸雨对苗期疏莱的影响”等等。3.关注知识的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由此及彼,深入研究,扩大延伸知识面,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选题方向。比如:以《以“秋”为题材的中国诗歌研究》为课题,以“学生英语学习误区”为课题等等。二…  相似文献   

18.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教案,下面谈谈我对《狐狸和乌鸦》这课的板书设计。课文导入,板书课题时,我有意将狐狸写在左下方,乌鸦写在右上方,一改通常板书课题形式,为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疑惑,立即有人发问:“老师,为什么将狐狸写在左下方,而把乌鸦写在右上方呢?”我正要回答,有学生说:“我知道,因为狐狸在地面上,而乌鸦是停在树上的。”于是,我便在狐狸和乌鸦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说述:“狐狸和乌鸦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知道了。”这样的导入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在河北省中小学广泛开展的科研课题,该课题已经列入国家“十五”教育科研规划。该课题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学习、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实践。建构”师生互动,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题名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质量目标研究》课题类别:国家重点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承担人:袁运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联系地址:上海200062基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质量目标的历史回顾、现状调查与分析、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测和国际比较研究,提出在制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质量目标时,应该明确“四种需要”: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需要;“四种观念”:学会生存的观念,学会学习的观念,学会创新的观念,学会负责的观念;“八种意识”:创新意识,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