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学生体质现状及影响因素新闻媒体频繁报道参加升旗仪式学生晕倒,及体育课上学生猝死事件的发生,小学生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再次提上一个新高度。校园内班级中时常出现"小胖墩"和"小豆芽",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素质是学校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许多家长在"重智轻体"观念的影响下,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给孩子报语文、数学补习班和音乐绘画方面的兴趣班,占用了学生大量课外时间,忽视对孩子的体育锻  相似文献   

2.
<正>案例背景:"这位同学,请出列配合老师演示一下。"室外体育课上,经常会看到体育教师用手指着学生发出这样的"邀请",被"邀请"的学生虽然满脸的不悦,迫于教师的威严又不得不出列……这种现象在室外体育课经常见到,很多体育教师喊不出学生名字,就将责任推到不方便拿学生名册上,或以任教班级多为借口。有的教师甚至于初中三年体育课上下来,都喊不出几个学生的名字。案例描述:开学两个月后的室外篮球课上,八年  相似文献   

3.
<正>身体不舒服、感冒、生理期……在体育课上,请假的问题往往会给体育教师带来困难,并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对此,如何改善这个问题?笔者尝试了"学生参与管理,请假与见习分别对待"的方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第一,在班级选举体育课班级纪律监督委员会,负责学生请假的审批、公示、信任度评定。具体做法:开学初在班级中选举体育课纪律监督小组(一般5人),负责学生的请假以及活动纪律情况,学生请假需小组  相似文献   

4.
《体育教学》2013,33(6)
问:我的一个班上有90到100个学生,应该怎么上体育课,能不能分批上?一部分同学自由活动,一部分同学跟着老师按教材上,或把男女生分开,分别上新授教材和复习教材. 答:我要回答的第一句话是"当然可以分开上",第二句话是"可能只能分开上",第三句是"分开上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问我"上90~100人班级的体育课还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我的回答更干脆:"没有什么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基础教育领域里的"择校热"高烧不退,导致各大城市"名校"内班级数量逐年攀升。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视和"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政策的出台,使学校体育课程开齐开足成为必然。中小学体育课大都集中在上午第3节、第4节和下午第1节、第2节课,一到体育课时间,操场上就会出现拥挤等现象。那么,如何在学校有限的场地上合理安排多班上好体育课,从而确保体育课质量呢?一、以"小"博"多",成就"合理"  相似文献   

6.
对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带来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会上体育课"、"不知道如何处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掌握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上好体育课、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在学校教学工作中,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更多的是班主任,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接触的相对会少很多,一方面是体育教师教学中面对的班级不像班主任那样"专一",另一方面,学生平时有疑难事情,班主任都是与家长联系。可一旦真需要体育教师"出马"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应对?笔者就这方面谈谈自身与家长接触的经历。1"课"的背景我校女篮中有一名学生生性活泼、乐观开朗且身体素质好,尤其体现在一个"灵"字上,许多训练内容一点拨  相似文献   

8.
<正>问题的提出"许老师,体育课就是锻炼我们身体,增强我们体质的,为什么课上有的时间你总是要求我们规规矩矩的站在原地等待",课后,五年级一位学生的提问让我顿时哑口无言……回顾这半学期的体育课,每一节体育课从班级门口整队→带入操场的途中→课前常规→课中练习→课后放松,每个环节都要求学生安静有序地做到每一步,每一次体育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我都要承担家长开放日的授课任务,以往我总会反复斟酌、精心准备。每次课后都能听到家长夸赞的声音,可我总感到缺一点儿什么。今年我又要上开放日的体育课了,我在备课时想,体育课通常安排在上午的第3或第4节课,家长已经在班级里坐了2、3节课了,身体也已产生了疲劳,能否换1种形式激发大家的运动兴趣?带着这样的思路,我的教案出炉了……在这节课上,我仍然保持师生角色转换的风格,试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相似文献   

10.
戴謇 《体育师友》2014,(1):33-33
<正>1规则意识教育,增强组织纪律现象:在刚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教师通常会对学生提出上课要求以及课堂行为规则,如体育课着装、队列队形、课堂纪律等,并会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剖析: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良好的规则意识以形成健康的人格。体育课  相似文献   

11.
<正>案例描述:近年来,笔者学校增至56个教学班、3000多名学生,学校人均体育活动的场地面积大大"缩水",上课场地显得"捉襟见肘"。尤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后,体育课的课时数增加,十几个班同时在操场上体育课成为常态,这么多班级如何在操场上"同场竞技",如何解决在多班上课的问题的基础上上好体育课,成为笔者学校近几年面临的重大课题,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未雨绸缪早打算每学期的开学之初,在确定课程安排  相似文献   

12.
张跃强 《体育教学》2011,31(2):14-15
学校严格遵照中央7号文件的意见,按照课程设置开足、开齐体育课,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在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节假日和寒暑假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空白点,如何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久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是全社会的大事,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多方面的齐抓共管。小学生对于家长的依赖心理较强,因此本文对如何提高家长对学生身体健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分析及抑制措施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敲响了国人警钟。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静态化"的生活;应试教育,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校体育的缺位包括经费少,运动场地、器材设施严重匮乏,体育课逐渐"空壳化",课外体育锻炼仅仅成为口号等都是造成体质下降的原因。国家应发挥好导向作用,即重视国民体质,以制度引导国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须加强学校体育改革,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即认真贯彻执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保开足、上好体育课,加强课外体育锻炼;家庭、社会要大力支持和关心,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认识上的误区,如强调评价功能忽视其教育作用、将其代替体育课等。并提出建议:测试过程与教育过程同步进行;强调锻炼的过程而非以"达标"为目的;切实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质差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高校部分体质差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情况,分析了高校体质差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的现状及原因,就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提高高校体质差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普通高校部分体质差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等情况,分析了高校体质差生对体育课兴趣不高的现状及原因,就如何提高这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杨兰  雷伟 《体育师友》2020,(1):47-48
十九大以来,高等教育不断推动新的教学变革,在立德树人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体育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形式上正发生着积极变化,向着"优"、"全"的方向发展。打造高校体育课内外联动教学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体育学习和实践机会,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课内外联动教学机制优势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实践体育课内外联动机制的具体思路,以期为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案例背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案例,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做到"善导",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学练、尝试,畅所欲言,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得到最大的快乐与收获。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学校操场完全暴露在骄阳下,全校五个上体育课的班级都拥挤在操场东边靠墙的一小片阴凉下,虽然教  相似文献   

19.
章平 《少年体育训练》2013,(3):34-35,61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率的影响,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文化学习,忽略了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育课学习也受旧的体育教育理念的影响,表现出厌学情绪,体育活动的单调化、无序化,致使学生把体育课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体质的严重下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20.
<正>"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不是个别现象。如何改进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课既有味又有营养,让学生们既喜爱又受益,使体育课堂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是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改"班级授课制"教学模式,借自助餐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师生参与性现状:相同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要求、平淡无味的评价、几乎千篇一律的上课模式是体育课的现状,学生可选择的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