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重视湘西民族地区的民众教育,当地的民众教育馆先后成立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级民众教育馆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了民众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阐述了革命先驱李大钊民众观点的基本思想,即工农大众为民众主体,民众自觉醒悟,自动联合,其力量无敌,英雄离不开民众。  相似文献   

3.
曹林 《学习之友》2009,(6):25-25
某房地产公司向居民家中送去了一户一票的危房改造拆迁表决书,拟进行正式投票,称“将由全体居民决定拆迁的进程”,届时还会请公证机关来对投票进行全程公证。  相似文献   

4.
江咏 《文教资料》2014,(14):119-120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爱国志士仁人呼吁“民族再造”,民众学校由此兴起。本文叙述了浙江沿海地区民众教育的兴起及发展过程。并对民众教育演变为国民党全日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述早已汗牛充栋,但对其子学科马克思主义民众化的研究却踟蹰不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实践层面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由"简"至"专"是顺应潮流之举,马克思主义民众化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对其一些基本范畴的探索有助于在更大的语境上展开言说.  相似文献   

6.
朱文广  贾庆军 《天中学刊》2011,26(1):104-108
嵇永仁的《扯淡歌》作为一种南来上层知识分子的文化载体,在与北方赛社及基层民众结合后,具有了表现中国基层民众意识倾向的功能。在历史观方面,《扯淡歌》反映了上党乃至中国基层民众尚处于半自觉状态的历史观:对历史人事的评价带有明显的主流思想特点;对农民起义持反感贬视的态度;能客观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充斥着超然、不满与农本意识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有趣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晨 《时代教育》2006,(12):145-145,127
顾颉刚1931年后学术思想有了极大的变化。本文就是对顾颉刚的民众教育工作以及其间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详细的整理记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容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现。本文对毛泽东民众观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观以及亲民作风观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征途中,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形成了内客极其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民众观.本文对毛泽东民众现的形成条件、毛泽东民众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主体观、人民至上观、人民主权观、群众路线现以及亲民作风现等)和毛泽东民众观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民众高等学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高等学校是德国规模最大、最受重视的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机构。它以社会成人为主要对象,办学体现了适应成人学习对象繁杂性的原则;它所提供的课程丰富多样,达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它从地方到中央逐级联合,在联邦范围内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民意,是指王朝国家所统治的普通民众的意愿与志向。民意主要表现为民之所“欲”与民之所“恶”。基本的生存条件、有序而安稳的生活环境、财富以及权势,是民之所“欲”的四个主要方面;贪暴、苛政、不信,则是民之所“恶”的三个主要方面。民意主要通过民众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出来,包括“趋从”“畏服”与“敬服”“不从”乃至“亡匿”“怨恨”及“起为盗贼”等。民意的力量既可以表现为攻城略地,或以民谣等形式影响国是朝政、官吏任免,也可以以怠工、逃亡等形式逃避、拒绝纳赋服役,甚或起为盗贼,给国家与社会造成破坏。民意具有力量的基础,是民众的人力与物力。中国古代民意的基本内涵是求生存,追求美好的生活,它本质上是一种求生意志;中国古代民意所展示出来的力量,是一种求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些分歧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和伪问题性。即便如此,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仍然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4.
老舍 《中文自修》2008,(7):44-45
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象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假若他自己不能完全客观的去了解自己的文化,那能够客观的来观察的旁人,又因为生活在这种文化以外,就极难咂摸到它的滋味.而往往因一点胭脂.断定他美,或几个麻斑而断定他丑。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民俗学创建之日起,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这个学科的社会功能,对其反复讨论,认识也不断深化.钟敬文在其民俗学的早期研究实践中,通过演讲、办班授课、办展览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民俗学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强调民俗学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意义,论证研究与应用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发挥民俗学教育功能的多种途径,体现了他既作为民俗学家又作为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17.
集博客和SNS等功能于一身的微博,由于它短小的篇幅和低门槛的实时信息发布,打破了精英型的中心化传播方式,让普通受众的话语权得到了"张扬"。探讨了微博促使民众话语权回归的原因,并对防范微博话语权的不当使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农民运动.转战18省,横扫千军如卷席,但仅历时十四年便退出了历史舞台;曾经赢得数百万人信仰的“拜上帝教”,最终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荣辱兴枯.发人深省.对其兴亡的原因,史家学者从阶级根源、民族根源、思想根源乃至灾荒影响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剖析,但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达到动员、依靠民众战胜敌人,就必须“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很显然,在讨论太平天国兴亡的原因和经验教训时,不容忽视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民众需求的问题.事实上,满足民众需求与否直接成为太平天国兴亡的最重要的动因.按照心理学需要理论,笔者拟从民众生理需求、民众安全需求、民众归属与相爱需求三个专题进行逐一探讨.本文从民众生理需求动因与太平天国兴亡的关系作一初步论述,不当之处,敬请史学同仁批评教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心理学需求理论,试图阐释满足与废弛民众安全需求,是决定民众加入或背弃太平天国的一个重要内驱力,也构成太平天国得失民心、兴盛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历史教学》2004,38(7):29-33
经济发展、识字率的提高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变革,为18世纪英国民众参与阅读创造了条件.18世纪读物及其流通渠道的发展,使民众参与阅读成为可能.通过对图书馆等借阅机构和民众家庭藏书、购书状况的考察,可以肯定18世纪阅读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