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的鼓舞下,全国人民掀起了一个认真学习十大文件,贯彻十大精神的热潮。我们工农兵学员一定要紧跟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继续深入批判林彪反党集团,批判修正主义和资产阶级世界观,搞好上层建筑包括各个文化领域的阶级斗争,积极投入当前批判孔子反动思想的战斗。孔子是一个反对社会前进,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反动思想家。为了从思想上蒙蔽人民,压制奴隶们起来造反,他大肆宣扬奴隶主贵族的唯心论天命观。孔子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天可以支配和决定自然界和社会的变化,天可以主宰人生的富贵贫贱祸福。孔子的门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18,(4):28-31
《论语·侍坐章》对于研究孔子思想意义重大,历代学者对此争论不断。其中,"曾点之志"作为本章的核心,往往在诠释和解读中被作简单化处理,以至该章甚至被怀疑为道家学者伪托。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后世解读中的"志在舞雩"说更接近曾点的原意,孔子对曾点的肯定在于曾点挖掘出了礼的深刻内涵,体认到了"天命"所在,并与孔子"君子儒"的人格产生了共鸣。  相似文献   

3.
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以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为指导,在德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世学者、教育家不仅在理论上不断对“下学而上达”思想进行阐述,既探讨了“下学而上达”的内涵,又探讨了“下学”与“上达”的关系,而且还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行了“下学而上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德育活动中,“下学”可以理解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和个体的道德实践,“上达”则理解为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尚道德品质。研究孔子德育方法论“下学而上达”的内涵,能够为当前如何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晨雪 《文教资料》2013,(16):82-83
在孔子看来,命是外在的不为人力所改变的客观存在,人们应该通过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行义向善,做到"知命",并在"知命"的基础上"立命"。同时,人又不能一味地屈服于命运,完全等待命运的安排,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握命运。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的天命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文化解释权下移的年代,孔子的天命观虽主要得力于周文化,但它对夏、商文化以及老子学说均有新吸取,从而显示出多层面的文化追求特征。孔子天命观的构成可分为“天”和“命”两个层面,其“天”主要有两个意象,一是指自然规律;一是讲“天”的意志性。与“天”对应,孔子讲“命”也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表示生命和寿命,与自然之“天”相对应,一是表示命运,其内涵与有意志的天联系在一起。进而言之,孔子的天命观虽受宗教神学的制约,但包含着非天命的文化因子。与天命观联系在一起的是,孔子给人的定位。在天与人的对应关系中,孔子认为人事比敬天更为重要,进而希望在“天”和“人”之间寻找出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即这种天人关系既不否定天的意志性,又能肯定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强调人事到倡导仁学,孔子以宗教神学为支撑点的天命观受到了一定的动摇。  相似文献   

6.
邹新  赵建功 《大学时代》2006,(3):32-33,14
“天命”思想于中国哲学思想有始基性的意义,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周人对“天”进行的新的意义建构,赋予“天”以道德的内涵,成为儒家天命思想的源头,孔子顺应时代变化,对以往的“天命”思想作了新的阐释。把人们从那种鬼神弥漫的世界中解放出来,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世界。孔子对“天命”初步完成了由外向内的转化,从而表现了从春秋文化启蒙运动中滋生的一种原始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点,对其进行大胆的怀疑与发展,在丢掉了天的人格神外貌的同时,又保留着天的权威性。以"知天命"而"畏天命"为基础,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把天和人融会贯通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二千年来被尊为“圣人”的孔老二,是反动统治阶级一手捧起来的。帝王将相捧他,刘少奇、林彪捧他,苏修也拼命地捧他。可是,劳动人民在孔子生前的时候就骂过他“如丧家之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是哪家的“圣人”,这还不清楚吗?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国内外反动派  相似文献   

9.
"天命观"是儒家哲学中最基本的哲学范畴之一,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建构的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学体系,渗透着敬天、知命、畏天命的"天命观"思想。孔子的"天命观"是相信天命但更注重人事,充满着关注现实和人生的务实精神。其中,对"天"的态度,是敬;而语及"命"时,多和人事结合起来,强调如何在"天"意的指导下,更好地处理人事,因此更注重的是在"天意"之下的现实的生活。其对"天命"的叙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分,实开董仲舒"天人合一"理论之先河。孔子敬天,因而重祭祀;知命,因而重现实生活;畏天命,才"敬鬼神而远之"。可以说孔子以天命观为基础,建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集宁师专学报》2019,(5):50-54
孔子将专属于上层贵族尤其是只面对最高统治者的传统天命观拉近到士和平民阶层,客观上提高了"士"和"民"之社会地位。同时,在信仰天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天命,提出了"知天命"的观点,强调在天命面前要有所作为。当然,孔子的主观努力,还是要与天命观相符合,并不是要完全摆脱天命观。  相似文献   

11.
孔子生活在国家分崩离析、社会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同时又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历史阶段,正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孔子成就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学说和哲学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和而不同"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和"与"同"体现了孔子朴素的辩证思想,《论语》中的诸多方面都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息息相关,"和而不同"中"和"的理念更是贯穿了孔子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想。当今倡导"和谐"社会,仍然遵循着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和"的理念,可见,"和"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存在很大的价值,"和而不同"的哲学理想无论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还是社会安定、国际关系,都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颜回是孔门众弟子中和孔子相知最深的弟子。孔子对颜回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颜回的直接个别化教育,二是经典有趣的"三人行"——颜回在讨论中受教育,三是孔子以颜回作为教育其他弟子的榜样。  相似文献   

13.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14.
与殷商时期“天”的彻底主宰性不同,在宏观层面上,孔子眼中的“天”虽然仍具有至上神的意味,但更多的是一种规范性的制约力量和个体层面的信仰;同时,孔子主张发挥人的主动性而不是靠“天”的威力来改善社会政治秩序。在微观层面上其主要特征包括“天”是秩序之源、道德之源,还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天命”。后世精英士人眼中的“天”的宗教意味有所淡化,但“天”仍然是绝大多数人信仰层面的最高主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表现为许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有的还产生了深深的受挫感。有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和谐度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因此,对于我国高校的大学生而言,特别是刚入学的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学会人际关系的适应与和谐?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依赖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另有调查表明,在人的一生中,只有青年时期才有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从这个角度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孔子的天命观,历来著述甚富,近年来一些文章,更将讨论引向了深入。在这些著述中,对孔子天命观的评价,主要是这样几种:(一)唯心主义;(二)由宗教唯心主义开始转向朴素唯物主义;(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互交织的折衷主义。对于这些观点,笔者实难苟同。笔者认为孔子天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顺承上古天命观的发展演变并对其作出了明确的人本主义方向的选择。孔子之后的儒家天命观在此基础上将其推向极至,从而彻底改变了上古天命观最原初的性质。此后,中国人对天命的思考也逐渐由无形的超越领域转向有形的现实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从外在的人事到内在的人心,思维领域和视界不断下移与缩小。  相似文献   

18.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9.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哲学概念,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其前人"和同之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这一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智慧的主张,对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站在历时的角度说明“偶尔”与“偶然”在词类上的关系,并比较其各自构词语素“尔”与“然”的内在涵义.考察它们句法功能的历时分布。同时也从共时角度分析二者跨类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