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本书里,你既可以读到梅兰芳的人生传奇,也能看到孟小冬的人生轨迹。梅兰芳与孟小冬的爱情,既是大师的传奇,也是凡人的无奈。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2.
近期,随着电影《梅兰芳》公映期临近,与梅兰芳有关的文化事件均成为热点,而有关他的婚恋故事更是重新成为话题。近日,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梅兰芳和孟小冬》刚上市,便引起媒体和读耆的强烈关注。本书为梅兰芳研究专家李伶伶的最新著作,书中首次撩开孟小冬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3.
电影《梅兰芳》开头,邱如白对着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背景后面,那是一个世事纷乱的年代,黄马褂被嵌入了镜框,大总统走马灯地换。前朝遗老们冲北一报拳,算是向既往的传统和生活方式诀别。  相似文献   

4.
资讯     
"梅兰芳"系列书借势电影热推随着电影《梅兰芳》的上映,黄山书社趁势推出《梅兰芳与孟小冬》、《齐如山与梅兰芳》、《谈梅兰芳》,三书作者分别  相似文献   

5.
与梅相恋,终成劳燕 1925年,梅兰芳在京华剧坛已经声名显赫了,而18岁的孟小冬也正扶摇直上。这样两位名伶竟然生出了一段恋情。关于这段恋情,当时在剧坛和媒体上被炒得沸沸扬扬,后来也经常为人所道及。这场恋情中,梅兰芳身边“梅党”朋友从中撮合的确是重要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可能还是梅兰芳与孟小冬在台上台下多次接触交往而日久生情。  相似文献   

6.
陈凯歌导演的电影《梅兰芳》汇聚了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安藤政信等巨星,剧情被分成“死别”、“生离”、“聚散”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梅兰芳初露锋芒和老艺人十三燕梨园争霸的故事为主;第二部分主要是梅兰芳邂逅红颜知己孟小东,但因为种种原凶不得不分开的情节;第三部分则是本片讲故事的线索人物、梅兰芳的好友邱如白在抗战时期以及梅兰芳逝世前与他的恩怨纠葛。  相似文献   

7.
研究梅兰芳的生平历史,除了"梅党"的重要成员齐如山、冯耿光和亦师亦友的王瑶卿、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到,那就是孟小冬.  相似文献   

8.
沈寂 《档案与史学》2014,(10):35-38
正几天后,我遇到舒适,提起此事。他想起来:"抗战胜利,天津电台邀请名伶广播,孟小冬也请到。她唱《武家坡》,也只唱一句导板,就不唱了。"孟小冬与梅兰芳在热恋前后,多次在舞台上合演《武家坡》。薛平贵在出场前,先一句"导板":"一马离了西凉界!"出场接着唱大段西皮原板,一句一彩,与饰演王宝钏的梅兰芳两人合唱合演,一直到夫妻相认,大团圆结束。是一喜剧。可是冬皇与梅兰芳在舞台下,生活里,只有一场热恋,没有喜剧大团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09,(1):59
曾看过这样一篇关于电影《指环王》的影评:“电影里有一个魔力无边的戒指,谁得到它谁就能统治世界,要是坏蛋得到它,全世界都得遭殃。只有跑到很远的一座神山,才能把戒指毁了。可甭管是谁,一拿到它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满足自己的贪心,连神仙也不例外。后来,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一个孩子来完成,因为孩子没有贪心。这下孩子惨了,上刀山,下火海,不是碰上妖精,就是遇到怪物。戒指到底毁没毁,电影里没说,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生命来自何处?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是谁毁了我们的城市?怎样来挽救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1.
书业内外     
莫让“杂味”毁“书香”;刘震云批评网络文学:从文字到文学差23公里;低价书的“四多四少”;是谁在纵容遥远抄袭?“最有情调女作家评选”是对读者的一次调情;文学网站投机大于播种;  相似文献   

12.
离婚证照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庙是"神仙"的居所,是神权的"大本营",谁要是把这么神圣的地方给拆了,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破坏一桩婚姻竟比拆除十座庙的罪过还大,"上纲上线"到了如此程度,谁还敢再提离婚?  相似文献   

13.
人际泡沫     
表情很丰富,内心却苍白,交往很频繁,朋友却稀少,圈子很热门,生活却无聊。正所谓: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最近,顾长卫导演的电影《最爱》和香港导演刘伟强的力作《不再让你孤单》进行票房PK,顾长卫说:“一部电影就是讲一个故事,最后得看究竞谁的故事讲得更好了!”作为复杂文化作品的电影尚且如此,较之显得简单的新闻作品更应该为读者讲述完整动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培育了梅兰芳的梅派艺术,但他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最高荣誉的获得却来自上海。尤其是《申报》对梅兰芳持续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使梅兰芳与他的京剧艺术脱颖而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梅兰芳也不再仅仅是一位戏曲艺人的名字,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符号意义,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境界、一种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在1930年曾经赴美演出,在与中国文化迥异的美国地盘上演出成功,而且激起了那个时代美国的一股“梅兰芳热”。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思考并试图解答梅兰芳的美国演出何以成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许姬传是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秘书。他从1932年起即与梅兰芳合作,全力辅佐梅兰芳,追随左右,形影不离。梅兰芳比许姬传年长7岁,在他们长达三十多年的相处时间里,梅兰芳对许姬传处处关心,时时提携,在梨园传为佳话。许姬传的小儿子许国耆一度与我同事,他见我爱好京剧,便常向我谈及他父亲与梅兰芳交往的历  相似文献   

20.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三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上海租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