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豪迈西行”大型实践活动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打造一个新世纪……”在积极响应国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下,  相似文献   

2.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打造一个新世纪……"在积极响应国家"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  相似文献   

3.
20多年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代大学毕业生的理想选择。现在,到国外去,到外资或中外合资企业去,到挣钱多的地方去,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主流选择。  相似文献   

4.
佚名 《学习之友》2010,(11):56-56
“县长到什么地方去了? “修路去了。” “书记到什么地方去了?“修路去了。”“副县长、副书记到什么地方去了!”.“都修路去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去N”和“到N去”的实际语用情况。第一部分里有统计“去N”和“到N去”使用频率的表格;第二部分考察单用的“去N”和“到N去”的互易;第三部分考察由“去N”和“到N去”构成的连谓结构。文末有个结语  相似文献   

6.
城市的人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吃粮,不是到田里去播种,然后收获,而是到居住地区所属的粮店,凭了计划粮卡去买;他们吃菜,也不是到院子里去摘,而是到菜市场去买。他们劳动,是在经过社会化综合与分工的流水线上  相似文献   

7.
太阳到哪里去了? 地球绕着太阳转, 跑到地球另一边去了。 小鱼到哪里去了? 河水被污染了, 小鱼游到鱼缸里去了。  相似文献   

8.
田举  丁军 《教学随笔》2013,(7):18-20
<正>古人云"汝果欲为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若要学生写出思想新颖、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把功夫更多地用在作文之外,到大自然中,到社会生活中,到书堆中去看、去听、去嗅、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相似文献   

9.
幸福在哪里     
人们都想生活得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人们到爱情中去寻找幸福,到金钱中去寻找幸福,到仕途中去寻找幸福,到功名中去寻找幸福。为了幸福,人们执著,不怕艰辛。这些寻找  相似文献   

10.
每个大国都有自己顶尖的博物馆。到法国,不可不去卢浮宫;到英国,不可不去大英博物馆;到俄罗斯,不可不去冬宫。到我们中国来的“老外”,没有一个不去故宫博物院。这些博物馆,无一例外是当年的王室遗产,那里面几百年上千年的精华积淀,不是光花钱就能建得起来的。就像法国人说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的人在一个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他们吃粮,不是到田里去播种,然后收获,而是到居住地区所属的粮店,凭了计划粮卡去买;他们吃菜,也不是到院子里去摘,而是到菜市场去买。他们劳动,是在经过社会化综合与分工的流水线上的某一点,重复着某一动作,直至终生。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的口号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更多的人的目标是“到大城市去、到大机关去、到大公司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也许,你也曾梦想着高薪,向往着大城市,也许,你曾为待遇太差而抱怨,也曾为付出太多而不平,那么请看看李小锋的故事吧,一个大山深处的清贫坚守者也许更能让我们在纷繁躁动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宁静,享受一份满足……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边疆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曾让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祖国大江南北,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本文的主人公岑维溶就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大学生的择业观当今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倾向于大城市、高薪单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名企业。2004年5月,我们对广西师范大学的在校生随机访谈调查得知,95%以上的大学生都希望到广西当地的“大城市”南宁去,到广东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就业。2004年一项对上海重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也验证了这种结论,73%的毕业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择是所谓的“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表明大学生们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实用”为标尺的自我发展设计取向。可见,大学生择业观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的。21世…  相似文献   

15.
试论大学生基层就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着重从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对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制约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因素,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3):F0004-F0004
“伟大的时代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铸造壮丽的人生。你们选择了到重要行业去、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你们的选择,是人生中重要而又坚实的一步,体现了交大学子崇高的志向和优秀的素质,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17.
夏天到,夏天到,小朋友们哈哈笑。吃西瓜,吃玉米,去郊游,去戏水。快快乐乐多热闹!  相似文献   

18.
半个世纪前那火热的年代,我作为中国第一所农村大学山东曲阜师范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农村去!”我的家在津浦和陇海铁路交界处的徐州市,自己主动要求到交通不便的山东省峄县。当时从徐州去峄县只有一班火车,且只开到枣庄,那时没有公共汽车,从枣庄到峄县近三十里,需要步行,  相似文献   

19.
《渔家傲》注:“〔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仔细推敲,觉得这条注释甚有不妥之处。首先,把“衡阳雁去”解释为“雁去衡阳”,其中的“去”字究竟应该作何理解?是当“离开”讲,还是当“去到(飞往)”讲?如果当“离开”讲,便成为“雁离开衡阳”,这显然与范仲淹原词的意思大相径庭。如果“去”当“去到(飞往)”讲,即“雁去到(飞往)衡阳”,意思倒是通。但这样解释,一来与“去”的古汉语词义不合,二来把“雁去到(飞往)衡阳”说成“衡阳雁去”,这  相似文献   

20.
年前,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从2006年开学初到“五·四”青年节,要集中开展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多种宣传形式和组织形式,帮助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