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林  刘伟  沙亮 《出版参考》2007,(9):29-29
唐朝之后,中国又出现一个分裂时期,先后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五代十国),政权频繁更替,国无宁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图书介绍是图书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目前一般“图书简介”的通病是公式化、概念化,一般化,抓不到要领,甚至有时还名实不符。这里随便举个例子,并略作分析。《京所通讯》第60期上刊载有《〈资治通鉴〉简介》一文,在重印征订这部史学巨著的时候,作一点介绍,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文中简介的情况不够明确,且有失实之处,不易使读者了解这部书的特点。譬如文章介绍说:“司马光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统治时代的地主官僚,书名‘资冶’,目的是为了给最高封建统治者从历史治乱兴亡中取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宋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进士出身。起初,司马光作战国至秦二世的八卷《通志》,进于英宗。宋治平三年(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认为他所编之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而亲自写了序文,赐名为《资治通鉴》。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坚决辞去枢密副使之职,接着又自请为西京御史台闲官,将崇文院所设《资治通鉴》之局,迁到洛阳家中,全力以赴地进行编撰工作,前后历时十九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姜纯 《图书馆建设》2002,(1):110-111
本文从《资治通鉴》的编写背景及其史料论述了其对当今社会反腐倡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叶青 《兰台世界》2012,(18):21-22
范祖禹家学渊源深厚,入仕途不久且年富力强,政治关系简单等原因是他得以参与修纂《资治通鉴》的重要因素.熙宁三年六月至元祜元年十月,范祖禹全程参与《通鉴》编修工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一辈子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对《资治通鉴》爱不释手,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带贴着。晚年一段时间,毛泽东读此书真是人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好几个小时。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坐在大厅里的沙发上,神态悠闲地指着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同身边的护士孟锦云谈笑风生,开始了对这部巨著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9.
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规模宏伟、成就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全书三百多万字、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通鉴》的编纂,堪称编辑史上的一个创举.司马光及其助手们为编纂这本历史巨著,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可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史学家王劭在隋文帝时期参与过众多政治宣传活动。《资治通鉴》言:"(王)劭前后上表言上受命符瑞甚众,又采民间歌谣,引图书谶纬,捃摭佛经,回易文字,曲加诬饰,撰《皇隋灵感志》三十卷奏之,上令宣示天下。(王)劭集诸州朝集,使盥手焚香而读之,曲折其声,有如歌咏,经涉旬朔,遍而后罢。"(卷一百七十八文帝开皇十四年十二月条,中华书局,2011年,页5652)在断句上,旧版《隋书》与最新修订版《隋书》皆言"(王)劭集诸州朝集使,洗手焚香,闭目而读之"。(《隋书》卷六十九《王劭传》,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11.
国家图书馆藏司马光《资治通鉴稿》一帙,长130厘米,高33.8厘米,凡二十九行,四百六十五字。《资治通鉴》修于北宋英宗时期,司马光主修,刘攽、刘恕、范祖禹等为属官,历经十九年书成。此件藏品系北宋时期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手稿,记事起于东晋首帝司马睿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其子慕容皝入令支还,凡一年间史事。卷尾有任希夷跋、赵汝述跋,葛洪、程珌、赵崇龢三人合跋;又有元人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跋或题诗,表明此件在宋元时期流传有绪。明清两朝历经袁忠彻、项子京、梁清标等人收藏,后来被征入清廷内府。清朝覆灭后,流出宫外,后从香港卖出,归入国家图书馆。与司马光同时期的黄庭坚参加过《资治通鉴》校正事宜,目睹大量《资治通鉴》稿草,他总结司马光的书体特征是“正书不甚善,而隶法极端劲”。从《资治通鉴稿》书体看,“隶”中有“楷”,“楷”中又“隶”意十足,正与黄说相合。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华书局1956年版《资治通鉴》为底本,参考中华书局版《宋书》、《南齐书》、《南史》等典籍,对《资治通鉴》及胡三省注中的3处行文,进行考订辨析.学力所限,恐有不当之处,肯请方家、同仁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3.
续资治通鉴长编 108卷 宋李焘撰 宋刻本 李焘(1115-1184),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今四川)丹棱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累官礼部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读,同修国史.  相似文献   

14.
87岁高龄的华君武同志,依然笔耕不止。日前,他给我寄来一幅《某报新地址》,这是一份生动而深刻的教材。办媒体,旨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而某些转移“新址”的报刊,则反道而行,用“中外垃圾”去毒害人。这幅漫画对此十分形象地作了剖析:那戴个眼镜的某报头头,藏在写有“中外垃圾”的铁桶内,眉开颜笑,心安理得,桶边还放着一白一黑的垃圾……他们何以自甘堕落?原因只有一个:追求所谓“卖点”,骗取大笔金钱!  相似文献   

15.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所作的《资治通鉴音注》与《通鉴释文辩误》,是“《通鉴》学”与古典传注学方面的名著,世称“胡注”;本文是对“胡注”所作的专题研究。陈垣先生的《通鉴胡注表微》是公认的《通鉴》与“胡注”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由于产生在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表微》对于胡三省的遗民思想与爱国情怀等内容有较多的阐发。受陈先生的影响,加之建国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学界过分强调史学的思想教化与政治宣传功能,许多学者只是把胡三省视为一个“爱国史学家”进行评价;对于“胡注”的研究也多停留在“讲节操”、“重民心”、“反抗蒙元暴政”等政治层面之上,而未能在此基础上再做深入探究。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就“胡注”的“渊源与背景”、  相似文献   

16.
胡三省是宋末元初著名的爱国史学家、训诂学家、藏书家.他的生平事迹和重要贡献长期被湮没,<宋史>、<元史>无传、<宋元学案>也仅有百余字的小传.该文介绍了胡三省的生平,并对其<资治通鉴音注>的成书以及各种版本之间的流传脉络做一考述.  相似文献   

17.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3):122-124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但是李焘著述《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就三处疑误之处略陈薄见,以期能够对研读和运用《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据报道,台湾远流出版社发行人王荣文认为,台湾的青年人多数对文史书籍十分感兴趣,意在借此了解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他举例说,最近远流出版社出版的柏杨所评著的白话《资治通鉴》就十分受欢迎。柏杨是台湾著名杂文作家,其风格以反映中华民族性著称。在远流的投资下,他以月刊的形式,以司马光编年史的《资治通鉴》为蓝本,以白话评著该书。王荣文指出,此书特色在于柏杨不是死板地解释  相似文献   

19.
廖杰 《档案管理》2000,(3):42-43
一 <资治通鉴>的编纂程序是相当科学的,纵使是九百多年后的今天其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首先,是各人熟悉史料,然后加以分类编成"丛目",编好"丛目"以后,才能起草"长编",后删削"定稿",即"以年月日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①,后"一出君实(司马光字)笔削"②而定稿.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转型期,中国能不能昂首阔步地向前发展,广大党政干部的素质如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而学习历史,对提高党政干部素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不但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希望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读一点历史,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本着这种精神,以叶选平为编委会主任,以邢贲思、戴逸为总主编,数百名学者专家通力合作,历时数载,编辑了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