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知行脱节,中小学德育缺乏实效和魅力一直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那么,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致致以求的问题。众所周知,实现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化,一方面,需要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愿意行”;另一方面,需要行动策略、道德智慧。使学生不仅能知,而且“会行”、“能行”。因此.要提高德育的实效和魅力.既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基于此.教育者有必要弄清楚什么是道德智慧?道德和道德智慧的关系及如何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任务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理想的构建和道德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任务。道德性成为大学生道德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是大学生道德能力的重要内容。道德社会化任务的达成方式要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将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原则、方法引入德育,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  相似文献   

3.
对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宇 《天津教育》2005,(1):35-36
道德判断能力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道德主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认识,在自身的道德标准的限定下,对道德现象进行识别、评价并对道德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行为和心理倾向,它包括道德思维能力、道德评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等。提升道德判断能力是实现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手段,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状况是检验德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星霞 《教育科学》2004,20(3):46-48
教育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教师应以道德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们的成长。可是教师的教育并非全部是道德的,文章描述了存在于个别教师中的非道德性教育的一系列表现,阐明了非道德的教育对学生发展造成的伤害,并对这种现象进行归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希望教师都能用一种人道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达到那种“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栽歌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一定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解——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解决道德教育本身的道德问题,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为道德教育的目标;2.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目的性为道德教育的内容;3.以加强与学生生活伯联系为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归根地底,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为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相似文献   

7.
温寒江 《中国德育》2007,2(4):13-15,26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发展思维,尤其是发展形象思维,对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今不容乐观的学校德育现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以思维启发学生的方法,使德育走入学生心中。  相似文献   

8.
道德心理学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重要的理论基础。道德发展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曾说,“道德心理学就是研究道德发展是什么的问题”,它能为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对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近一个世纪以来,道德发展心理学已取得丰硕成果,对加强和促进学校的道德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世纪末以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道德发展心理学也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研究上从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9.
常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直面学生认知,并指导他们生活和做事。研究认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要以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课程任务转化成学生向往的“课程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关注真实性、回归学科性、突出整体性、落实参与性,以实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0.
道德叙事: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方式的一种走向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叙事是一种久远弥新的道德教育方式。继价值澄清、认知推理等努力之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美国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为代表的西方学校教育将叙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道德叙事产生教育作用的内在机制是:叙事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价值传递过程;道德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区别;道德叙事契合了儿童道德形成过程的叙事性思维(narrative thinking)特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叙事策略包括指导学生阅读美德故事,挖掘教材中学故事的道德教育价值,等等。  相似文献   

11.
刍议生物教学中的道德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科学的高度发展和生物教材中道德教学的滞后,致使当今青年学生的思想出现迷茫、困惑和不安,为此本就生物教学中如何以生命科学知识为契入点、以学科德育建设为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生命伦理道德、生育观道德和性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在线学习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其教育成效愈发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在线学习如何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尚存争议。为明确在线学习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42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经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估后被纳入Meta分析,共包含5303名学生。结果表明,在线学习对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推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对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以学生类型、课程类型、学习形式和互动交流情况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仅学生类型对道德推理的调节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各亚组间效应量存在差异。据此,在线学习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方法的有效补充,用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在线道德教育中应当增加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发展的支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责任教育应注重发挥主体——学生的作用。道德责任是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在本质上是自律的,是道德主体性的高度体现,是随主体理性的发展而日生日成的。责任教育的主体就是学生,我们应该尊重学生这一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把学生的道德学习、道德发展看作一个主动自为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一个受制于外力、被动接受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综观历史,学者研究道德情感的培养时往往只注重学生情感或学生道德感,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他的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教师情感对学生道德发展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云南中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关系。方法:用团体施测方法对410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进行评定。结果:小五、初二学生及哈尼族学生的道德发展得分有一致性,男、女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一致性;昆明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元江学生。讨论: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相关非常显著,学生对道德认知的内化是影响其道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完美的道德人格对于解决人们生活中德与行的矛盾以及各种道德冲突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的伦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门传授伦理道德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课程,其任务除了道德知识的传授外,更为重要的应是塑造和完善学生的道德人格。为此,高校伦理学课程应确立以完善学生道德人格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并为实现此目标而实施以激发学生自觉选择正确价值取向的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树立发展的、动态的、多元的评价观念;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教学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7.
周国萍 《江西教育》2002,(20):13-14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充分反映和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规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把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纲要》的贯彻,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校道德建设,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以素质教育观念,形成学校道德建设的…  相似文献   

18.
探究性道德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事例研究、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式,对道德知识或道德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得道德发展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探究性道德学习作为一种道德的自主建构和品德和谐发展过程,和其他学习一样,也需要通过评价来获取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探究性道德学习评价的实施,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新的空间和舞台,而且能切实促进学生道德的进步和德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网络在带给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良的网络行为引发了道德失范。据此,章分析了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不良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危机,探讨了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道德教育新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主体性道德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性道德教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