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对已经逝去,然而却震 撼心灵的历史是动情 的,那些像梦一样的童年、少年和 青年,一开始就为我们的一生确 立了一个永难摆脱的精神定向。 因此曾经熟悉的昨天,很难在不 断流逝的岁月中被我们淡忘。 每个人都有一个"昨日的世 界"。回忆往事,让我们伤感,让  相似文献   

2.
循着《Yesterday oncemore》的足迹,昨日传统文化经典如《昨日重现》中唱的一样,踏着流行音乐轻快的节拍,翩然而至。  相似文献   

3.
一首《好姑娘》曾唱出了不少多情男子的心中情愫,而人多数真正的好姑娘不是被男子的直言不讳吓跑,就是面对其大胆求爱反而有些犹豫和困扰;毕竟,在中国这个浸淫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国度,大多数人内心深处依然有着含蓄内敛的美德“偏见”。出于对爱情的执着,更为了吸引心上人。抱得美人归,苦心经营,  相似文献   

4.
《电子出版》2003,(12):18-18
随着扫描仪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高质量的扫描图像、快捷的扫描速度、简单的操作成为每一家扫描仪厂商所追求的目标。近日,国内数码影像领导厂商上海中晶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scanMakeri300扫描仪,在保证高质量、高速度、简便操作的同时,还能利用Digital ICE技术自动修补您扫描破损照片上的瑕疵,自动鉴别和移除照。  相似文献   

5.
在一本不足一厘米厚的小册子里,追溯中国古典文学几千年的浩翰往事,仿佛是不可能的事,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的《追忆》稍稍例外,虽然不像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那样用了七卷笔墨、二百万字仿佛是写了一辈子,但从1984年讲座到1986年初版,仍可说有他40岁以前的全部体悟囊括其中,这位著有《初唐诗》、《盛唐诗》、《传统的中国诗与中国诗学》、中文名为宇文所安的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在这部中译本不足170页的著作中,轻擦去蒙在石碑与箭镞、时间与往昔之上的积尘,借了典籍、碎片和记忆,在文明延续与文化递传过程里,讲述他所承认的“永远不能完整”的“有生命”的过去。时间在两岸呈现出奇异的光芒,其见识的锐敏、深邃,仿佛引我们溯流而上的水。  相似文献   

6.
新鲜是新闻的生命,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新闻由头多种多样,而笔者则认为,"记者昨日获悉"不是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媒体能否实现"有效传播",关键在于是否被读者所接受,只有被读者喜爱、关注,才能稳定读者群,实现"有效传播"的目的。由于企业报的特殊性质,报道题材有限,难免发生唱"四季歌"的现象,如何让新闻报道更生动、更鲜活、更贴近职工群众,让读者"高兴读"、"愉快读",成为企业新闻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追忆》的撰稿人,要来说《追忆》的文字,总有王婆卖瓜的味道。古人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一把破扫帚,尚有如许身价,偏爱点自己的文字,也是人之常情吧。《追忆》初稿出自好几位同人之手,笔者不过其中之一。说说它的文字,严格说来,恐怕还算不上自我吹嘘。 讲到《追忆》,要从上海市档案馆1994年举办的图片展览《旧上海掠影》说起。这个展览,搜罗馆藏的数百幅历史照片,以再现上海近代历史风貌。报纸上一报道,职业敏感性极强的几个出版社编辑闻风而来,抢着约稿,要把展览的图片编成画册出版。比较各家出版社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圣地重现     
从近年考古发现来看,相当于五帝时代甚至更早,中国各地已有相当高的文化与文明,这些考古发现自然牵动着中国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11.
追忆何老     
尊敬的何微先生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家、卓越的社会主义新闻教育家。1999年4月6日,年届83岁高龄的何老因病辞世,驾鹤西去,这是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令人不胜悲痛和悼念!  相似文献   

12.
追忆董辅礽     
董辅礽临去美国时对我说,我会回来的。因为我俩还有一项宏大的研究计划没有讨论完。然而,他终究还是没回来  相似文献   

13.
追忆春天     
《追忆春天》拍摄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娘倒背着双手,出神地目视着一辆婚礼彩车。大娘的内心世界是高兴又是复杂的,从面目表情和衣着来看,大娘的晚年是幸福的。面对彩车,她当年结婚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作品通过今昔对比,歌颂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追忆春天》对被摄主体的刻画是成功的,我想每位读者看到这幅作  相似文献   

14.
追忆汪应祥     
我大概是编辑部应该较早知道而又是最晚知道汪应祥惨遭不幸消息的人。所以,当那天南京军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江伯友在电话里说要处理汪处长后事,我怒斥他胡说八道,想接班也不能这么咒人呀!谁能相信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就突然没有了呢?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给我打电话,盛情邀我到他的新单位上海警备区作客。噩耗得到证实。他遇到了突如其来的车祸!我就像被抽了筋一样,两条腿软得抬不起来,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世间竟是如此的险恶无常,人的生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应祥老弟,你走得太急、走得太惨了啊!大概是10多年前,我认识了汪应…  相似文献   

15.
追忆赵一曼     
正1932年9月,我由《东三省商报》社转到哈尔滨《国际协报》社担任副刊编辑。一天,同我单线联系的中共满洲省委委员金伯阳向我传达了党的指示,要我很好地利用副刊,来作为宣传革命和团结进步人士的阵地。我那时刚参加党的工作,没有读过马列主义著作,对于党内文件和宣传品也读得不多,对党当时的方针政策理解得也不深。选用来稿和自己写稿,都无人讨论,也不经谁审批,完全由自己决定,有时这个可利用的阵地也就不能完全合乎党的  相似文献   

16.
追忆知己     
人生奇妙。冷暖无常。倘有三五知己,咫尺天涯,灵犀相通,当为平生快事。而黄公甚幸,知己者不止三五。 黄公谁人?兼容并包的杂家黄宗江先生。性情中人,多半辈子的时间置身于民间官方天堂庙堂地狱炼狱的交叉地带,进进出出,见怪不怪,热眼向洋,笑口常开;大讲人性、个性,也没敢忘了阶级性,兼具书生意气、战士情怀、才子并顽童作风。因而在旧友新朋之中颇有惺惺相惜者,彼此或拔刀于危难,或相忘于江湖,留下不少一唱三叹复又一波三折的悲喜故事。  相似文献   

17.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有人把记者分为几种类型,诸如新闻型、学者型、作家型等等。不过我想,当记者的有一个“型”应是统一的,那就是“文字型”。这就带来一个起码的要求:既然要写字,就得准确地用词达意。按这个起码的要求读记者的报道文章,常感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徐根宝组建中国奥林匹克队之初,就制定了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然而,吉隆坡的六强赛上,国奥队的表现,却差强  相似文献   

18.
因为研究茅盾的关系,与茅盾相关作家出版的书也有搜购的喜好,一本新中国成立前永祥印书馆刊印的小说集《昨日》就进了我的书柜。这部署名司徒宗的《昨日》,是茅盾内弟孔令杰的作品集。  相似文献   

19.
20.
自进入新闻这一行,总喜欢找来各种报纸研读一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掌握四面八方的信息;一方面也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借鉴之意。不过,读来读去,我发现时下有些报纸上的稿子似乎越来越令人难以卒读了。缺乏文采自不必说,文中还不时出现种种“硬伤”。譬如“明日黄花”这个词吧,《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不少报纸的记者竟把它写成了“昨日黄花”。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通”。再如,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写出了“×××更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