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是1961年从野战军调到解放军报当记者的。三百六十行,新闻工作是我特喜欢的一行,尤其是干记者。我觉得,当记者,天天要和不同的人物打交道,天天要接触新的事物,天天要探讨新的话题,天天变换着环境气氛。那滋味,好像天天在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里畅游,天天在翻读一本透着油墨清香的新书,充满了新鲜感。我确信,干记者工作,不管多苦多累,精神上不会衰老,人生趣味是极其丰富的。在记者岗位,我一干就是25年。本来,我打算干它一辈子。25年的记者生涯,无数的酸甜苦辣,编织了一条难以忘怀的记忆链。记忆链中有一粒珍珠:我采访过一位共和国元帅。那是1984年5月1日,一个阳光明媚的假日。作为记者,节假日观念是很淡薄的。果然,早饭刚撂下碗筷,电话铃响了,军区党委办公室通知(当时我任解放军报常驻南京军区记者组组  相似文献   

2.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3.
李郁夏 《新闻世界》2004,(11):18-19
在当今.不知道扬子鳄的人可以说是不多了.但知道扬子鳄是怎样“问世”的人也就凤毛麟角。我出于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走出校门后又在林业部门当了七年森保干部。在我从事林业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国家和各级林业部门开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时期,我也就因份内工作,积累了不少资料,了解不少幕后新闻.竞成了扬子鳄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记录这项工作的见证人。当我干上记这一行15年后,还写出了让世人认识、了解扬子鳄的系列新闻。也可以这样说:这是我的新闻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正我与档案工作结缘纯属巧合。对于我这个在乡镇机关干了26年,平时惯于农村工作的一般干部来说,做梦也不曾想到会走进档案工作的阵地。一个偶然的机会,组织上将我从乡镇调到市档案局负责办公室工作,从此便与《档案与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办公室工作虽不像其他业务部门那样,需要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但作为一名办公室的负责人,总不能连档案工作的皮毛都不懂吧,更何况平时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天天要接触一些具体工作,每年还得写全局性的工作计划和总结等。怎么办?半路出家当和尚——一切从头开始学。一方面参加局里举办的档案工作培训班,向单位同事虚心求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三年三月底恢复了记者工作。分配工作以前,为不干别的,能再当上记者,我打了保票:“可试用六个月,如不合格可退回。”我明知道不合格,也退不回来的,才敢这么说。这是看准了才吹牛。为什么“死乞白赖”要当记者? 当然,有种最简单不过的愿望:要享受一下失而复得的快乐。此外还有一种心情:与世隔绝了那么久,急于想看看世界。要得到这种满足,干什么也不如当记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不知道扬子鳄的人可以说是不多了,但知道扬子鳄是怎样“问世”的人也就凤毛麟角。我出于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走出校门后又在林业部门当了七年森保干部,一是近水楼台,二是在我从事林业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国家和各级林业部门开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时期,我也就因分内工作,竟成了扬子鳄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记录这项工作的见证人。当我干上记者这一行15年后,还写出了让世人认  相似文献   

7.
我从进入新闻工作岗位之时,便天天写日记了。那是1952年9月,17岁的我成天像着了迷似地不断看书,不断地写笔记,吸取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新闻工作打些基础。我写日记是读了《鲁迅选集》后,学习先生,天天记,有事多记,无事少记,有感而发,把心里话流入文字。写日记好处很多,至少有三条:  相似文献   

8.
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和达茂旗档案局局长张辉接触多了一些。渐渐的,这个看上去身板单薄赢弱、说话慢声细语、办事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似乎总是温温吞吞的女性,以她外柔内刚的品性、认准一条道就要走到底的韧劲打动了我。张辉参加工作后,先是在乡里当办事员,后又在乡政府主管计划生育副乡长的位置上干了6年,基层的工作经历磨砺了她的思想,积累了经验。7年前,她被任命到旗档案局当局长。  相似文献   

9.
张富强 《新闻三昧》2004,(12):43-43
早在学生时代,就梦想着有朝一日当上一名神奇的记。我以为,世界上再没有比天天给报纸写稿,让自己的大名经常见诸报端,更让人幸福和快乐了!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2003年8月,刚到任不久的杨兴盛台长对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驻站记要抓住重头,抢在前头,紧密配合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在重大新闻、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快捷速度,用快发稿、多发稿、发好稿的工作状态抢占先机,体现大台水平。”两年来,记管理部完善管理办法,加大考核力度,18名驻站记人人争先干工作,创造了优异工作成绩,展示了主流媒体记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12.
甘愿为人作嫁尽力多出好书──在首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表彰大会上的发言陈克俭我是从一名大学教师转入出版社工作的。刚进社时对编辑工作一窍不通,只好边干边学。记得我编辑的第一部书稿是一本自学考试的书。我带两个校对员一起下厂校对付型,天天干到深更半夜,终...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活动在整个社会的前沿阵地,每日每时都能捕捉到新问题,做到脑勤、眼勤、腿勤、手勤,对当好一名记至关重要,反思初当记时,新闻工作由我选择、我喜欢的热情和冲动到如今采新闻全是应付,写新闻全凭经验,细想,还是懒散在做怪。要出精品力作,要做好宣传工作,抛开“惰性”做记很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人生就是选择。投身新闻业,一干就是近25年。回溯已经走过的路,感触良多。邹韬奋先生在一篇《有志于做新闻记者》的答读者问中说:要当记者的话,新闻界人士可以与你谈关于采访新闻、编辑新闻以及写新闻的一般技术上的要点,“此外恐怕还需要你自己多阅有益的书报杂志,充实自己的知识。”确实,“充实自己的知识”,是干新闻的基础条件。我踏进文汇报,一直在理论部工作,当理论编辑。刚上手时,不少有新闻资历的朋友对我说,当编辑就是要成为杂家,什么都要懂,什么都不必专。我是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听了这个“门道”受到启发,于是…  相似文献   

15.
我从进入新闻工作岗位之时,便天天写日记了。那是1952年9月,17岁的我成天像着了迷似地不断看书,不断地写笔记,吸取各种知识,来充实自己,为新闻工作打些基础。我写日记是读了《鲁迅选集》后,学习先生,天天记,有事多记,无事少记,有感而发,把心里话流入文字。写日记好处很多,至少有三条:一、记下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足迹;二、记下了自己新闻工作生涯中难忘的人和事;三、记下了自己锻炼意志的决心。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坚持写日记。在高兴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两翼的快乐     
字和摄影,被称为报纸宣传的两翼,所谓“图并重,两翼齐飞”,倘缺其一,便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而我为能在湖北日报先后从事“两翼”的工作而自豪。1980年,我从湖北广播电视学校新闻专业毕业分配到湖北日报当摄影记,一干就是20多年。2001年,又从摄影记岗位转为字记,一晃又3年。细想此段新闻历程,转换角色,游走“图”,可谓甘苦备尝。不过,更多更难忘的体验,应是“两翼的快乐”。  相似文献   

17.
董锦鸿 《图书馆论坛》2005,25(3):230-230,171
人生的际遇有时真神奇,我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干图书馆这一行,而且一干就是十多年。20世纪60年代我从学校毕业后按专业被分配到经济部门,干了20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改革开放后机构撤并,1990年我被转到肇庆卫生学校,安排到图书馆工作。这是多大的转折啊,我该怎么做?是平平庸庸地消耗人生,还是知难而上,迎接挑战呢?我选择了后者,十多年的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  相似文献   

18.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双方,祖辈几代都是教书人.1977年我有幸赶上国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后的首批高考,从知青点直接跨人了师范院校,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如愿圆了我当教师的梦.记得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当一辈子光荣的人民教师!何曾想,在学校干得正欢之时,我却因故调动了工作,离开了我酷爱的教学岗位,调往我先生当时工作的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当上了一名图书馆员,而且,这一行,我一干就是26年.  相似文献   

19.
离家求学11年,一直存于心中的就是做个有用的人。小时候,我想做个警察,想当个作家或诗人。后来当兵入伍,迷上了新闻写作,大大小小的稿件发表·了360多篇,部队给记了个二等功,心想退伍后到县电台当个记者就行了。但事不如愿,政府给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在一个偏远的小镇安排了工作。那时,每天除了与群众打交道以外,大都是在夜晚看点书,写点领导讲话、经验材料之类,偶尔也写个小诗、短文之类的发表。虽小有收获,但却要蒙受讥笑之语。但我矢志不移,今生今世就记住自己说过的话,工作好好干,其余时间也不能白费。就我个人…  相似文献   

20.
我任135团场新闻干事,至今已有四年。这期间,80多家新闻单位采用了我写的400多篇稿件。我们团场通讯站已连续三年被兵团评为先进通讯站。取得成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的粗浅体会是:当一个新闻干事,首先要有光荣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做好组织发动工作,要当通讯员的知心朋友。我们团新闻报道工作原来是个薄弱环节,我当新闻干事后,觉得要想改变面貌,必须从组织新闻骨干队伍入手,而首先要善于发现苗子和培养人才。于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