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市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光明  郭焕成 《资源科学》2009,31(8):1430-1437
珠三角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基础性研究意义.面对大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困难的状况,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系统比较了该区域九城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前者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效应、强度效应和聚集效应评价.后者包括九城市在旅游资源丰度、配合指数、总体优势度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各自旅游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选取上述评价指标对深入把握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和旅游资源的内部差异是恰当的;珠三角九城市旅游资源的数量、组合及其总体优劣势不尽相同,在各自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必要通过系统整合,以有效推进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海南疍家族群历史悠久,疍家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热带海洋和海岛民族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且保存相对完整,是海南开发海洋文化与海岛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本文首先分析了疍家文化资源的基本构成及其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据此构建了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海南8处疍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评价的结果;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综合开发海南疍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基础、接待条件、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4个维度选取17个指标,构建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对广西14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各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桂林市和南宁市处于第一梯度,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数远高于其他城市;柳州市和百色市处于第二梯度,旅游竞争力一般;其他城市处于第三梯度。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旅游资源吸引力可以反映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征,因此,对城市单体旅游资源的旅游吸引力进行全面评价和空间分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成都市为例,结合多元类型数据建立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评价指标,对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进行评价,利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结构特征,挖掘影响旅游资源吸引力空间差异的因素,从旅游资源吸引力角度提出了成都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对策。结果显示:(1)成都市整体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为城区全市其他区(市)县,不同的旅游资源吸引力差别较大;(2)成都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疏密不均,高值区集中在主城区和都江堰市,广大外围地区吸引力密度稀疏;(3)旅游资源点之间、行政区之间的旅游吸引力存在着全局或局部空间集聚特征;(4)区域人口密度、资源密度等因素与旅游资源吸引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吕建树  刘洋  张祖陆  李静  王学 《资源科学》2011,33(9):1788-1798
鲁北滨海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提供依据。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客源市场条件等4个方面建立一套包含42个评价指标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系统,对该区19处代表性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较为合理,可信度较高;针对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均集中在Ⅰ级-Ⅲ级、总体上资源开发空间大的特点及各地市间开发潜力的差异,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大黄河三角洲生态旅游带的总体开发战略和各地市的开发分工体系,并确定了相应的开发时序和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李悦铮  李鹏升  黄丹 《资源科学》2013,35(2):304-311
海岛旅游是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价与规划海岛旅游资源有助于改善海岛旅游质量、提升海岛综合效益.目前,国内关于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海岛旅游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等准则,构建符合中国海岛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层次58个指标,从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三个方面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评价体系在海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具有可操作性.希冀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我国海岛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子燕  刘锐 《资源科学》2010,32(12):2324-2328
在调查和分析广东省水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选择水资源压力、社会状态和防旱响应3个准则层共18个指标构建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后采用综合指数模型计算风险指数,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建立一套区域水资源紧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广东省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依据。评价广东省6个地区水资源紧缺风险的结果表明,农作物播种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万元GDP用水量3个指标对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总风险指数的影响较大;各地区资源风险指数、使用风险指数和管理风险指数的差异体现出不同地区不同的缺水特征,参评地区中湛江已经进入了水资源紧缺高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8.
依托武汉的发展以及孝感本区域文化的优势,近年来孝感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本文介绍了湖北孝感旅游资源的概况,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选取资源价值、开发价值、管理基础三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对孝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孝感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而现代农业是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为主要标志。农业规模化首先依赖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大小。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是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的两个核心指标。本文探讨了利用地形指标,景观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地形起伏较大的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林峰丛山区耕地资源规模化潜力指数和规模化成本。结果表明,地势平坦的喀斯特河谷区的耕地规模化潜力综合指数为0.91,地形复杂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山区为0.28,前者为后者的3倍多,而后者的耕地规模化机械成本消耗是前者的8.8倍。说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和规模化成本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不同的地形区域之间差异巨大,将对区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亚娟  陈田  王婧 《资源科学》2013,35(4):858-867
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结构决定了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本研究以黔东南州148个旅游吸引物为研究样本,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来分析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区位熵计量方法探讨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差异,使用交通连接度β指数分析其交通结构特征,并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吸引物的中心结构特征,从而得出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吸引物在空间上沿东南-西北走向以“倒凹”型结构集聚,黔东南州“四圈一区”旅游空间格局的五大区域中,南部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的旅游资源禀赋远远优于北部城市经济圈、工业旅游经济区和山水风光名胜旅游经济圈;旅游吸引物与交通路网间的连接程度为1.02,处于中低级水平,且旅游吸引物丰富县市的交通营运能力有待提高;旅游中心地结构不够均衡,缺乏次一级旅游吸引物和相关配套设施的补充和支撑.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与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旅游资源形态与特征是流域自然演化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流域角度分析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能够更系统地解析旅游资源的自然特征和变化规律,有助于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流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水平地带性方面,随着纬度变化,各类旅游资源主要类型均表现出纬度地带性空间分异;②随着海拔的变化,局部资源单体景观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异特征;③旅游资源沿澜沧江干流和支流水系呈带状空间分异;④主体旅游资源主要沿交通干线G214分布;⑤建筑与设施类资源单体围绕城镇集聚分布。基于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从空间发展、产品开发和区域联动的角度提出了澜沧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及其它流域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西藏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钟林生  王婧  唐承财 《资源科学》2009,31(11):1848-1855
西藏自治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但当前许多资源点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研究该区域温泉资源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从温泉资源价值、区域环境、区域开发综合条件三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采取典型样本调查与区域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将7个地区分成高、中、低3个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包括拉萨市、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中潜力区在昌都地区,低潜力区包括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山南地区.最后提出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策略包括加强温泉资源调查、保护旅游资源、择优开发等,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差异性的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秀娟 《资源科学》2008,30(11):1768-1775
旅游资源是影响国际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从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成本、利润等角度研究旅游资源对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机理。通过理论分析,得出3个结论:①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其赋存量越大,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机会越多;②旅游资源影响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其赋存量越大,区域参与国际旅游竞争的比较优势越大;③旅游资源影响区域获取利润的潜在空间,其赋存量越大,区域获取利润的潜在空间越大。之后从3个方面,对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旅游资源与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其结果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研究结论对于中国各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①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发展旅游业都具有优势,一个区域在进行旅游产业定位时,应充分考虑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②在旅游开发的次序上,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区域,优先把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培育为竞争优势;③在旅游吸引物的培育上,应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优先把本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吸引物。研究方法对于中国旅游研究方法的创新也将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贾铁飞  张振国 《资源科学》2006,28(5):134-139
本文以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生态敏感区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旅游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适宜度问题。文章首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与环境适宜度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与界定,然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影响特点,结合研究区的自然和生态特征,运用TM影像与DEM模型,对研究区地表切割程度、坡度、坡向等进行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并运用归一化指数(NDVI)刻画了研究区的植被状况,根据这些指标对研究区进行旅游开发适宜区划分,共划分出3个适宜区和1个次适宜区。在此基础上,就生态与环境适宜度对研究区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环境保护的指导意义进行了讨论:①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中,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的生态与自然环境特点,以最大限度地不破坏必要的自然过程;②在适宜区域内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认真评估生态与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减轻旅游开发对生态与自然环境保护造成的消极影响;③要充分发挥鄂尔多斯市人文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尽量减少旅游资源开发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  相似文献   

15.
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的研究对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区域旅游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旅游全局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四川省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地理数学方法和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空间结构,得出旅游结构为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并从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情况、交通可达性四个方面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沿海1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利用潜力进行了定量测算以及等级划分,并对各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做出了比较评价,为相关省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优化配置及其产业合理布局提供决策参考。论文从自然条件、经济与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三个层面,选取20个影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潜力的因素,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了20个影响因子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潜力评价中的权重值,建立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中的政策支持强度、海洋药品市场辐射能力、环境多样性、药用资源供给数量以及药用资源研发水平的权重居于前五位,表明该5项指标是影响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将中国大陆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进行排序和分级,结果依次为:第1级有广东、浙江;第2级有海南、山东、福建、江苏、广西、上海;第3级有天津、辽宁、河北。结合主要影响指标贡献度,从国家总体和各省分级层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有利于提高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地理本性是指一个区域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在地理空间上的本质特征。从Krugman的两大地理本性到中国学者提出的三大地理本性,区位要素更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区域特性。本文将流动空间的活跃要素融入地理本性分析框架中,构建全新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1和2016年3个年份的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进行全面评价并提出分类提升建议。结果表明:①14个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均呈现增强趋势,但适应性指数增速趋缓。舟山、厦门、青岛适应性指数大幅增长,大连、三亚、秦皇岛、广州、上海、连云港增长较为明显,北海、天津、宁波、深圳、烟台增长缓慢。②各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指数具有明显差异性。三大地理本性要素中,对多数滨海城市而言,第一本性对旅游系统适应性影响最大,第二本性影响程度降低,第三本性影响程度扩大,充分反映旅游资源禀赋是滨海城市旅游系统适应性的根本支撑,创新要素等软实力正在成为适应能力增长的新动能。③基于旅游系统适应性结构可将滨海城市分为3类。第一本性适应能力存在短板时,需重点关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围绕资源特性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旅游线路;第二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完善旅游系统配套、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第三本性存在短板时则需更重视数字化、信息化等创新要素对旅游系统的助推,大力开发旅游新兴业态,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未来应统筹推进区域资源有机整合,补齐适应性短板,为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赋能。  相似文献   

18.
以武陵山片区的3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理集中指数法、最邻近指数法、不平衡指数法以及Arcgis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德尔菲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重点村的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评价以及提出改善的措施.从整个武陵山片区71个区县层面来看,乡村旅游重点村基本集中在武陵山片区的北部与西南部;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重点村优化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是自然资源禀赋,得分最低的是体制机制完善度.从整体上看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较好,应该继续保持,注重资源禀赋的延续;其中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有限,应当进一步加强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和建设.  相似文献   

19.
海南省旅游自建省以来,旅游发展一直存在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为了更好的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破海南旅游东热西冷的现状,海南省政府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总规》)中提出应在空间布局上将海南岛的东部、中部、西部打造成不同定位,各具特色,共同发展的整体性区域旅游项目。本文对海南旅游西部区域的资源状况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探讨了海南西部旅游区域的形象策略问题,希望能为海南西部旅游区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唐承财  钟林生  陈田 《资源科学》2009,31(11):1825-1831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