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诱导训练的依据助跑快、起跳快是背越式跳高的重要特点,在快速助跑中顺利有效地完成起跳是背越式跳高训练的中心环节。众所周知,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跳远助跑除了弧线区别外,在动作结构和速度要求上都十分接近,起跳技术也无明显差别,只是背越武跳高的腾起角大于跳远。基于这种原因,我们便有可能合理利用跳远的助跑起跳技术,在尽可能保持水平速度的情况下,不断加大腾起垂直速度,即通过采用适宜的手段方法逐渐加大腾起角,使之顺利过渡到  相似文献   

2.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应着重解决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没有良好的助跑与起跳相结合技术,助跑速度和跳跃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绩。良好的助跑起跳相结合的技术,必然是建立在良好的起跳技术和良好的助跑技术上的。而现行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往...  相似文献   

3.
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背越式跳高运动学参数,构建了国内外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起跳动作技术模型。借鉴力学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及其衔接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背越式跳高快速助跑起跳训练的练习手段。  相似文献   

4.
自1968年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首创背越式跳高新技术,并以2.24米获第19届奥运会跳高金牌,背越式跳高这项技术就被广泛地采用。由于背越式跳高表现出速度快和动作幅度大的技术特点,加上初级训练者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差,在训练中易产生下列几种伤害事故。一、助跑起跳过程中踝关节及脚跟受伤原因是背越式跳高采用弧线助跑,随着弧线半径的不断缩小,身体逐渐内倾,助跑速度逐渐加快,对踝关节的冲击力也逐渐增大。由于青少年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小肌肉群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控制不住身体的内倾和平衡,场地如不平整,就容易造成踝关节扭伤(起跳脚踝关节…  相似文献   

5.
助跑是跳高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环节。研究助跑技术,一定要把助跑和起跳以及过杆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从跳高全过程这个整体中来看助跑的作用和意义.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在背越式跳高助跑时出现的错误动作,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校田径队跳高运动员的训练和自己的实践,发现了助跑技术中的常见错误.探索性的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纠正方法。并证明掌握背越式跳高的助跑技术,采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背越式跳高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越式跳高是一项技术复杂、器材多样、学习难度较大的教材。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实现了一节课教会学生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方法,通过与非线性主干方法的良好衔接,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背越式跳高的非线性主干教学方法的核心教学步骤1.一步助跑起跳过杆所谓一步助跑起跳过杆就是将起跳脚置于身后,起跳脚向前跑出一步的同时完成起跳、过杆、落垫。这一练习可以强调学生助跑与起跳的技术衔接:起跳脚应该采用脚后跟先着地向前滚动式踏跳,同时还要加上起跳脚的外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专项技术动作,如果不设计“一步助跑”技…  相似文献   

7.
背越式跳高,是一种最新式的跳高姿势,这种跳高姿势的动作比较简单合理,只要抓住关键,技术是容易掌握的,而且提高成绩较快,因此被很多运动员所采用。我国著名跳高运动员朱建华,就是利用这种姿势创造了世界记录的。我们在跳高教学中,向学生教授了背越式跳高后,学生就把其他的跳高姿势全放了,不遗余力地积极学习背越式,这充分说明了背越式跳高姿势对青少年的吸引力。背越式跳高不同于其他跳高。这种跳高姿势是采用弧线助跑,身体垂直姿势起跳,能更好地利用脚蹬地的力量,使起跳时的爆发力运用到身体重心之上。摆动腿采用屈膝  相似文献   

8.
跳高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比较复杂的项目之一,随着横杆的不断升高,对运动员稳定地发挥各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高。当代世界跳高运动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是:(一)助跑距离相对加长,助跑技术更接近短跑技术,助跑速度加快。(二)助跑与起跳衔接紧密。在进入弧线助跑中保持积极加速,身体重心快速前移,使助跑与起跳衔接紧密,为快速起跳做好积极准备。  相似文献   

9.
顾玉祥 《中华武术》2006,(11):23-24
背越式跳高一般采用“J”的弧线助跑技术,助跑的主要任务是获得必要的水平速度,并为提高起跳效果和顺利地越过横杆创造条件。可以说成功的起跳是背越式跳高的关键。相比较跳远项目的助跑,背越式跳高的助跑就难多了,在短短的8~12步助跑中有方向的变化、路线的变化、速度的变化、重心的变化等等,所以初学者很难把握,有以下常见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背越式跳高快速弧线助跑起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进一步研究背越式跳高起跳理论,对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起跳过程进行分析,揭示背越式跳高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发挥和利用助跑速度提高起跳效果,其实质是弧线助跑起跳为背越式跳高身体重心运动方向的提早转变和垂直速度的累积创造了有利条件。背越式跳高起跳是“两步”起跳  相似文献   

11.
    
G823.119 20012610背越式跳高的助跑与起跳技术=Help runninglinked with arisen jumping skill of the connecting between comng before and goingafter[刊,中,I]/庞俊梅,郑浩∥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15(4).-38-39 参2(SML)跳高∥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分析助跑和起跳技术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背越式跳高从整体教学讲,应着重解决好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在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和参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后认为:成功的助跑和起跳结合技术不仅有助于完整技术的教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止错误动作出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速度型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近十几年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发展,是朝着助跑快、起跳快、衔接快的注重速度方面的技术发展的,是以速度为核心学习、掌握、完善背越式跳高技术的。然而,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中却忽视了快速助跑与快速起跳这一最核心的技术。笔者通过本实验以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林明 《中华武术》2007,(9):42-43
跳高技术从当初的跨越式技术,经过多年的技术改进,发展到如夸的背越式技术,体现出人们对跳高这一项目的不断认识,而使得跳高技术不断完善,并能最大程度地挖掘运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助跑阶段所获得的快速人体位移速度如何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垂直起跳速度,是人们追求技术动作的关键所在。我们要进入  相似文献   

14.
    
G823.114.6.G804.63 9803868背越式跳高技术力学分析=An arialysis ofthe advantages Of fosbury flop:Abiomechanics’ point of view[刊,中,A]/卢钢,秦永祥∥体育与科学(江苏),1998.-19(4).63-64(TY)背越式跳高∥技术∥力学分析∥俯卧式跳高∥助跑∥起跳∥过竿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技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剖析了助跑、起跳、过竿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中两种跳高技术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俯卧式技术中的不足,科学地论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的技术要点及训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调了助跑和起跳是背越式跳高技术的核心环节,阐述了背越式跳高助跑和起跳的技术要点,设计了该环节技术训练的具体内容,指出了技术训练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和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背越式和俯卧式跳高技术,用运动生物力学的原理剖析了助跑、起跳、过竿三个主要技术环节中两种跳高技术的不同之处,指出了俯卧式技术中的不足,科学地论证了背越式跳高技术的优势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校是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多年来,在学校业余田径训练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在跳高项目训练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下面是自己多年来,背越式跳高训练的教练体会: 一、背越式跳高的教学步骤第一步,主要任务是使运动员初步建立正确动作观念,初步掌握起跳技术和原地模仿过杆动作。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掌握半程助跑起跳技术。初步掌握半程助跑与过杆技术。第三步,提高半程助跑与过杆技术。初步掌握全程助跑技术。第四步,提高全程助跑的准确性。掌握和改进跳高完整技术。第五步,提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能力。提  相似文献   

18.
背越式跳高弧线助跑技术改进的有效途径及相关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弧线助跑是背越式跳高完整技术中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其环节技术及技术细节的改进完善, 对提高起跳效果进而提高运动成绩作用显而易见和不容忽视。笔者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教学实验, 分析与探讨, 提出了一些改进完善弧线助跑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的实质和起跳垂直速度获得途径,提出了背越式跳高是“双动力”起跳,起跳垂直速度的五种获得途径是起跳“速度—幅度”不同组合形式的体现,背越式跳高“速度—幅度”训练思路是以速度为中心,在不同训练时期,在保证助跑起跳速度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不断加大起跳幅度,使起跳速度、幅度与个人技术特点有机结合,表现出最佳的起跳效果和个人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正> 在背越式跳高的教学和训练实践中,笔者发现正面助跑双脚起跳背越过竿练习(以下简称“正双”)对学习和改进背越式跳高技术有特殊的作用。为此,笔者在背越式跳高教学课(体育系一年级田径普修课)后对54名男生的练习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一、效果跳高成绩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的身高、专项素质和技术决定。为了反映技术掌握的水平,即技术对身高和素质的利用率,笔者建立了两个公式:Ⅰ=E/(C-B)+A×100%和Ⅱ=F/(D-B)+A×100%。式中A为直立重心高,B为直立手摸高,C为助跑双脚起跳摸高,D为助跑单脚起跳摸高,E为“正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