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方式.实现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要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学生"转变,从"理论灌输"向"建构过程"转变,从"单边独白"向"双边对话"转变.在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展现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教学方式要契合...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从目前的教学效果看,在教学模式、学习理论以及考核方式上,仍存在一些影响"思政课"实效性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就要鼓励教师进行反思型教学,鼓励学生向引导型发现式学习转化,并尝试课程考核方式的部分改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规定性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思政课课程定位的本质特性、学生特殊意义需求的时代特性和学生理论背景的对象特性的关系性分析,逐层揭示时代内在规定下制约思政课有效性的三重需求矛盾,凸显理论逻辑“问题化”展开方式在提升思政课有效性上的根本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勇 《西藏教育》2012,(1):46-48
进入21世纪,为了增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案例教学法开始在思政课推广运用。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大功能[1](P13-15),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根源于思政课学段性教学与整体性育人之间的矛盾,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要素不平衡催生的各学段教育相互割裂与讲理不充分导致的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对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出路在于必须全面深入理解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与目标,认真思考与研判目前存在的问题与现状,以科学思政课建设观与“大思政课”理念为化解之道,以自我革命的方法论为应对之策,立足学生,满足学生需要,回应学生诉求。  相似文献   

6.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道理触动青年学生的心灵,实现铸魂育人的效果,是思政课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讲深、讲透、讲活”的要求,为思政课教师讲好马克思主义道理指明了方向与路径。讲深刻要求思政课教师深学理论、深悟教材、深究学生;讲透彻要求思政课教师学理彻底、理论对症、活用素材;讲鲜活要求思政课教师讲出理论精气神,激活理论创新使命感,激活课堂活力。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公共必修课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兴趣度、教师成就感和教学实效性普遍"三低"的一门课程,据调查原因之一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所造成。由于高校思政课本身的局限性、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及教师自身素质的缺失性等易使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锤炼与调适以及思政课教师教育环境的优化等途径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8.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要求。思政课的价值性不仅是由课程的政治属性决定的,还是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价值性以及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我们既见"思想政治",又见"理论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凸显课程价值引导与知识教育双重职能,努力将课程打造成为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优质"金课",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收获真知。  相似文献   

10.
施爱民  王美荣 《文教资料》2014,(26):150-151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特点、作用和实现途径等的认识偏差,导致人们对思政课"个体价值"的误读,出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视同仁"、"思政课专职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等一些意在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但实际效果截然相反的规章制度与改革措施。因此,为了加强促进思政课的建设,首先要正确认识思政课的本质与功能,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观念偏差。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育理念,符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能够有效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是新时期进行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从艺术类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入手,结合艺术类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旨在通过分析和梳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理论,阐明“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是时代所需,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时代新人的需要,并从艺术与思政的双向赋能、理论与实践的双轮驱动、线上与线下的双线融合、改革与创新双向发力这几个方面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艺术类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路径,希望能对当下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坚持“八个相统一”系统地阐述了思政课教师、学生与教材(课程)三大教学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思政课如何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教与学如何和谐优化发展,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如何构建实践原则与要求。坚持“八个相统一”既是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规律的概括与凝练;既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的教学理论,又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曾青生  孙园  曾娜 《教育与职业》2020,(10):107-112
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思政课的价值旨归和评判思政课实效性的根本依据。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具有主体自觉性、内容现实性、师生互动性三个特征,影响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的矛盾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应然与实然矛盾、师生的对接与错位矛盾、知行的统一与隔离矛盾。文章提出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通过抓住创新"力"、把握协调"度"、培植绿色"情"、激发开放"气"、达成共享"境"五个途径促进大学生获得感的生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4.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是正确技能教育与德性教育的关系。技能之"器"与德性之"道"密不可分,"道"寓于"器"又超越于"器"。目前思政课的困境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能力取向及思政理论的落后造成的。思政课改革的路径应当是道器相济、专兼结合、构建大思政体系。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是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新时代育人育才的标准要求改革思政课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要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要素主要包括实质性要素、主体性要素和过程性要素。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理念转变、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当今时代"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交织并存,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催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法的深度改革。加强思政课研练式实践教学新方法的研究与运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内与校外的协同发展,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全员化与常态化,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逻辑必然性,是由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决定的,是由思政课承担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职责决定的,是解决思政课面临困境的必然要求。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具体而统一的布局要求。新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于改变高校思政课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积极性较弱的现实困境,促进高校更好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命责任,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针对融入过程面临的教学内容供给抽象性与红色资源具体化之间的矛盾、教学方式单一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价值导向一元性与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学方式上精良“配方”与学生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导向上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蕴含着对思政课的生成历史、思政课所面对的时代要求和思政课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三重追问。从定位上把握思政课与其他课程所讲道理的不同侧重,从内容上梳理各门思政课所讲道理的内在联系,从层次上理清思政课所讲道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真正地把握思政课讲道理的内容。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精耕教材,钻研课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运用问题导向思维,以透彻的学理解疑释惑;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学生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建好高校思政课“大师资”体系,是回应并满足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殷切期望和更高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提升“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应有之义。应在多元师资力量有机整合与优质育人资源协同联动中,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改善与结构优化。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师资规模与师资质量、师资供给与办好思政课新要求的适配性,以及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同思政课教师素质养成规律这三组关系。紧紧围绕提升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抓实抓牢“大师资”体系建设,以“大而有为”的“大师资”队伍在助力“大思政课”守正创新中担当践行思政育人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