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渊源于《诗经》的比兴手法和屈原《楚辞》的托物言志手法发展到唐朝更加完善起来。唐代诗人继承和发扬了寄情于物、托物寄兴的传统,将这两种表现手法结合起来运用于诗歌创作之中,写了许多脍炙人口、兴寄高远的咏物佳作。初唐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晚唐李商隐的《蝉》便是这一领域中一个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诗坛,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相同题材的“咏蝉”诗,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由于作者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虽同是托物寓意,却显出各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请看这三首诗: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进入诗人艺术视野的意象林林总总,许多生活中的寻常之物成为诗人情感的触发物、寄托对象和载体,这其中就包括蝉。本文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分期对唐代咏蝉诗的概貌和特征进行简要评介,在文本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唐代咏蝉诗托物言志、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郭荣梅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31-33,38
文学作品是主客观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从这个角度而言,虽同一景物也会引起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作者是什么样的情绪,就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而一连串的语言就决定一篇作品的意境,作为欣赏者的读者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也是一种解读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诗以言志,歌以咏情。古诗言语简洁,寥寥数字,却表达无限情志,恰如滔滔江水,昼夜流淌,无有尽时。然而,也许华夏民族骨子里涌动着惰性血液分子,也许数千载的儒家“哀而不悲,怒而不伤”的恕道在作怪,仅数言的诗句往往不是直抒胸臆,高唱“大江东去”,而是借助风、花、雪、月等天地造化之物,运用比兴手法,抒发哀乐之情,歌咏志向,意义隐晦含蓄,着实令人咀嚼回味。唐朝初期的伟大诗人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就是巧借秋蝉这一微物寄托了心中的愤慨,达到了人蝉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10.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漫话咏蝉诗     
夏季七月,蝉的幼虫在地下生长成熟,本能地掘松泥土,拱出地面,爬到上枝,蜕去外壳,曼声吟唱。当蝉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了描写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一诗中咏道:  相似文献   

12.
漫话咏蝉诗     
夏季七月,蝉的幼虫在地下生长成熟,本能地掘松泥土,拱出地面,爬到上枝,蜕去外壳,曼声吟唱。当蝉走进人们的生活,也就成了描写歌咏的对象。唐代诗人卢同在《新蝉》一诗中咏道:  相似文献   

13.
唐代的咏蝉诗很多,其中以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最为出色,被称为“咏蝉三绝”。虞世南的《蝉》更是把蝉清逸的形象与诗人高洁的品格融为一体。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垂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的下垂部分,诗中以此比喻蝉头部伸出的触须。“饮清露”写蝉的生活习性,暗含生性高洁、清雅之意。次句写蝉声因桐“疏”无阻隔而远传。三、四句随次句而下,水到渠成,有“桐”所以“高”,有“流”所以“远”。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晴之笔,一“自”一“非”,一正一反,告诉人们品行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藉而自能声名远播。  相似文献   

14.
咏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入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解读:蝉儿头上长着的触须像系在下巴下的帽缨,它吸食树叶上清澈的露珠,藏在高大疏朗的梧桐树上放声歌唱。它响亮的声音传遍四方,是因为它自己高高地伏在树上,而不是依仗了秋风的力  相似文献   

15.
蝉,在诗词中是一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人悲愁哀怨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三首唐诗都是借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虽旨趣迥异,然各臻其妙。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蝉在诗中是种物候性意象负载着诗悲哀怨的情感验成为种  相似文献   

16.
捕蝉记     
深夜里,我在书桌前静静地看书,月亮就像贴在透明的玻璃上一样。这时,我恰好翻到了语文书中虞世南的古诗《蝉》。我被深深地陶醉了,不知不觉中就仿佛回到了童年的故乡: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众多咏叹东吴历史人物的诗作中,诗人对东吴集团人物的崇拜与向往较之蜀汉集团人物要少得多。但在唐代诗人的眼中,周瑜却被赋予了英武豪迈文武双全的勇力,而且还具有俊逸儒雅的外形;而雄霸一方伟业的孙权,轻财重义、力主抗操的鲁肃,战功赫赫的甘宁,大智大勇的陆逊也成为了士人们争相歌颂的人物。而这些咏东吴诗对后世的诗歌、小说、戏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进 《考试周刊》2012,(21):17-18
唐人咏药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通过选取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咏药诗,论述了唐代诗人与药相关的生活片段及精神世界,展示了唐代诗人特殊生活方式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已经是流派众多,百花齐放。呈现一种繁荣热闹的局面,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怪奇诗派,并且今人对他们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唐人创作的咏侠诗却极少关注。往往将它看作边塞诗的内容之一。如果说隐逸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山水田园诗在唐代的发展和繁荣,战争和多民族的融合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形成和繁荣,那么唐代的任侠风气则产生了波及整个唐代社会的咏侠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