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粜米》教学札记武威师范附属小学薛延敏《粜米》一课选自叶圣陶老先生的著名短篇《多收了三五斗》。文章用洗炼的语言,通过对农民丰收之后粜米热烈场面的描写,以及农民由满怀希望到极度失望到愤怒到不得不忍痛卖米的心理历程的展示,反映了“谷贱伤农”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
《粜米》反映了旧中国农民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逃不脱悲惨的命运,有力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吃人的制度。教学这一课怎样才能事半功倍、效益高呢? 一、体会细腻动人的感情变化喜悦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这生动地展现了农民争相粜米的场景,间接地流露了大丰收后农民满怀希望的喜悦心情。  相似文献   

3.
首尾相应,紧扣“敞口船”《粜米》的开头和结尾,都紧紧围绕“旧毡帽朋友”上镇粜米的“敞口船”的变化来叙写。文章起笔就写道:“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而且“船身压得很低”,说明了粜米的船不仅多,而且都装得很重。从侧面反映出贫苦农民经过一年的辛劳加上“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的丰收景象和农民为了还债而急于粜米的心情。文章结尾作者又再次集中笔力于“敞口船”与文首紧相呼应。买卖双方对“米质的好和坏”,“斛子的浅和满”所进行的“辩论”和“争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阅读教学时指出:“根本之点还是透彻理解。所以,靠拿来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钻研。”(《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492页)阅读教学之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理解,达到披文以致知,以明理,以入情的目的.如是,教师本人必先知先明先入情。这是制定良好教法的前提。理解什么?就一篇课文而言,要准确理解写了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就一篇课文的教学而言,还要理解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学生的实际如何.例如《粜米》这篇课文写了旧中国的农民丰收以后来粜米,米价大跌,农民无可奈何被迫粜米的事。作者的目的在于揭露帝国主义、地主、资本家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全文  相似文献   

5.
《粜米》(通用教材五年制十册第9课,六年制第十二册第9课)是从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节选的,讲的是旧中国的农民丰收后去卖米,可是米价跌了,农民吃了亏的事。我在教学中运用“一点突破法”以“粜”为突破点,以点带面学习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领会“点”先让学生用音序查字法说说  相似文献   

6.
语文十册9课《粜米》节选自叶圣陶著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第一个场面。课文通过米行柜台前旧毡帽朋友丰收卖米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投机米商冷酷奸诈、唯利是图的丑恶形象,巧妙而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贫苦农民丰收  相似文献   

7.
“粜”与“卖”的意思是有区别的。“粜”有“卖”的意思,但粜专指卖出粮食(米),是和“籴”(买进粮食)相对而言的。“粜”在专指出售米的时侯有“卖”的意思,这是有条件限制的,不能讲“粜”就是卖。如果仅仅简单地而不是准确地理解“粜”的意思,把“粜”理解为  相似文献   

8.
《粜米》一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一位教师讲授《粜米》一文实施了“感知整体,探究局部、深化蕴涵”的比较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板书以“粜米”为主线贯穿全文。先点明了是谁粜米。再用四个简明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理清了层次,弄清了故事梗概及课文段落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全日制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写作年代距现在较远,如《长征》《粜米》《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等,小学生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知之甚少,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教学这一类课文呢?下面试以教学《粜米》为例,略谈粗浅的认识。《粜米》选自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  相似文献   

11.
论《陈州粜米》在元代包公戏中的两点创新赵章超元杂剧中共有十个保存完整的包公戏剧本,而《陈州粜米》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都达到了其它包公戏所难以匹敌的地位。本文拟就与包公戏的比较,论述《陈州粜米》的两点创新:一是其人物形象的塑造,注意了正面人物...  相似文献   

12.
京剧《陈州粜米》是根据元杂剧同名剧本改编的。文章对京剧《陈州粜米》与原元杂剧剧本在剧情、结构、人物等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行比较,并探讨两者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中万盛米行的柜台里有两个米行先生。作者抓住他们在收购中特有的表情和动作,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他们那唯利是图、仗势欺人的市侩嘴脸。贫苦农民刚来问价,他们“有气无力地回答”。米价下降,农民不想粜了,要把船摇到范墓去粜,他们接连发出了两次“嗤”的冷笑声,还“捻着稀疏的短髭”,“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掷到街心”,表现出一股厌烦的神态。当农民不要中央银行的钞票时,他们更是凶相毕露,嘴里骂着“乡下曲辫子”,“夹  相似文献   

14.
《粜米》 (小语六年制十二册)选自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全文以“粜米”为主线,逐层披露文章的中心。我执教此课,用两课时完成三个教学目标:1.从字词入手,联系上下  相似文献   

15.
2020年全国Ⅰ卷语文高考文言文选自《宋史·苏轼传》。第一题翻译原文为:"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生分坊治病,活者甚众。"下面我们通过考点顺序来展开研究内容。一、如何区分"粜"和"籴"这对反义文言实词"又减价粜常平米"中"粜"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卖出""出售"等。但是部分学生将"粜"的意思译成"买进""买入"等。我们知道另外一个文言实词"籴"的意思才是"买进""买入"。分析可知,学生正是犯了"(词)正反混淆,忽略语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16.
一 “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可是,不粜那已经送到了河埠头的米,这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这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崇米》中的一段话。对这段话中的“遥远”一词,《教学参考书》是这么解释的:指农民并未亲眼看到  相似文献   

17.
伪上海特别市政府粮食管理委员会于1941年底成立,举办了为期2个月的公粜。公粜米价的初定基本上是按照市场价格决定的,而其上涨体现了该委员会的利益诉求。公粜米价成本结构包括了领米款、运费、栈租、折耗、麻袋保证金等几个部分,反映了当时上海的粮食供给复杂的利益分割环境。此次公粜不仅对上海粮食供给形式作用有限,还由于该委员会追求自身利益而扭曲了其应有的公益性,更不可能达到汪伪政权收买人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郑丽真 《陕西教育》2005,(12):31-32
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力的主要方法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的表象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可以把它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形式。一、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1、凭借语言材料,启发想象。①对比想象。如《粜米》一课,写的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但课文情节线索清楚,粜米的前后情景、旧毡帽朋友的活动变化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如文中写旧毡帽朋友早晨出来时,敞口船是满满的,粜米后,船身浮起了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比较粜米前后,敞口船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沿着再造想象的思绪,创造感人的新形象。②补充想象。如《麻雀》(第八册)一课,教学时,可  相似文献   

19.
《粜米》的语言,与作品中所描写的农民一样淳朴憨厚。但是,其语言的工力却是凡人不及的。且看课文中的一句话:“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相似文献   

20.
“送”字含义深《粜米》结尾写道:“旧毡帽朋友把自已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这句话中的送字,含义深刻,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旧毡帽朋友遇到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丰收后满怀希望地去粜米,可奸商们把米价压得很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