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先秦儒学是指由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人所并刨、阐明的儒家原初思想,其核心范畴是仁、礼、孝、敬、义等,其思想纲领可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概括。 魏源服膺先秦儒学,极力推崇孔夫子作为圣人之形象,而对孟子以下,包括孟子本人,所谓儒学思想的传人及其主张多有微词。魏源怀慕周孔之道,并力图阐扬夫子未尽之意,使其更为完善,更为合理。魏源期求直指圣贤心源,以避开宋明理学“口心性,躬礼仪,动言万物一体”③的玄妙云纱,由文而质,返朴归真,抬出真孔子,摆出真孔学。魏源立志极高,仿荀子著述体例,以《诗经》为佐证、结论,撰写哲学名著《默觚》,分学篇、治篇两部分,学篇阐述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才能做圣人,指出通向圣人之路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批评那些非孔学正路的旁门左道。类于“解蔽”,期求万法归宗于圣人。治篇讲的是圣人君子如何立足于社会行圣人之道。就《默觚》篇名来讲,也是耐人寻味的。孔夫子有鉴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器物名实不符,发出“觚不觚”④的感叹,而魏源亦感到孔孟之学已走了样,读书人或埋头詀训考据,或记玄虚之理,唱高调,漠视现实,忽视、甚至歪曲圣人修齐治平之道,大大远离固孔之真传。故,魏源便站出来,希冀举起儒学正宗之旗,撰《默觚》。  相似文献   

2.
章从本然、应然和实然三种状态入手,剖析先秦道儒两家学说中关于人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且也揭示了心性关系下人对人的认可。这两方面共同支撑了人的主体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所谓“模糊”的东西,大多数教师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价值,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而采取回避的方式。然而,学生却恰恰对这些模糊的东西感兴趣,希望能探究出其中的原因。这时,如果教师采取回避的态度,就会打消学生探究的决心,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构成了多元的立体关系,在这复杂的关系中,人依然是世界的对应和轴心。人类从蛮荒中走出来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这命运的钳扼和重压、时时激发人类的抗争——对生存、发展以及对人格、人的尊严、人的价值的抗争。从特洛伊之战到斯巴达克斯的起义到本民族楚文化,吴越文化的绚烂多彩,孔孟的温柔敦厚,在一个人的本性以及人的本性实现的社会和人的本性改变的历史中的格杀和兑现。文学在人的领地中徘徊,甚至远离绿  相似文献   

5.
李贽的反孔批儒曾起到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其曾经受到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基本思想倾向上的儒家观念,本文就李贽受先秦儒学的影响及其"异端"观点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加以评述,兼论其思想中的与时俱进观点。  相似文献   

6.
布克哈特意大利为近代欧洲第一个产儿的看法,曾经引发学术界一百多年的学术争论——历史发展是延续的还是断裂的。但是,布克哈特的这个看法,只是他人的发现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布克哈特文本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布克哈特讲述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新人产生的途径:通过认清社会需要、技能培训、社会应用和道德提升四个步骤,方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布克哈特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人才要有专业特长和全面知识,人才必须品学兼优的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贽的反孔批儒曾起了启蒙、解放思想的作用,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不能因此否定其基本思想倾向上的儒家观念。其被认为是"异端"的诸多观点,都受先秦儒家的巨大影响,或是继承,或是发展和延续。其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承袭和阐发先秦儒学。  相似文献   

8.
本从本然、应然和实然三种状态入手,剖析先秦道儒两家学说中关于人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而且也揭示了心性关系下人对人的认可。这两方面共同支撑了人的主体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思想入手,对“八荣八耻”逐一进行溯源,从这一层面来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物化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它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教育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其物化所导致的人的失落。教育的物化就是指教育背离了解放人的初衷,而采用对待物(包括动物和机器)的方式来对待人,使人失去了人的本来面目,成为了工具和机器。在“以人为本”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对教育物化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将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从分析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学思想入手,对"八荣八耻"逐一进行溯源,从这一层面来解析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大学》在儒学史上具有比较特殊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学》居《四书》之首,达到与《五经》同尊的地步。《大学》纵贯儒学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先秦儒学和宋明理学,本文试研究《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的宗法社会和自耕自足的农业经济,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先秦儒学在百家争鸣中成为显学,但它在先秦只是一个民间自由学术派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先秦儒学思想的探索发掘,进一步与个人权利相融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法治思想体系。在儒学思想体系中通过逻辑思维解读,伦理平衡阐述的方式,进一步对责任政治进行深入表述,并引用大量儒学语录加以佐证,确保每一分析都符合先秦儒学的精髓。最终在儒学思想的分析基础上,与法治思维相融合,以求在国际交流中,中国能够获得与欧美国家同等地位。  相似文献   

14.
“儒学复兴论”刍议●李鸿军当新世纪的晨曦在地平线上显露出来之际,现实与未来都已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应把一个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的中国带入21世纪?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们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儒人是从古代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人,也称术士。殷未周初,以周公姬旦为代表的西周王官,应是最早的儒人。他们产生于中国早期的宗教活动,随着社会发展.从宗教事务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正式儒人。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最早以宗教形式出现。周公姬旦最先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仁爱的思想,提出“仁学”、“仁政”,比孔子早500多年。被称为儒学先圣的孔子其实只是中国儒学的继承者、光大者。所以会出现历史误解,一是《古文尚书》作伪,二是孔裔夸大祖功,三是《史记》误引。同时,历代统治者政治斗争需要,把孔子抬到至尊先圣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党郑重地强调社会和谐,并把和谐社会问题提升到这样的高度,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不仅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继承,而且为也为包括儒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和发挥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魏源未认识到王学之错在于“格物”之对象仅限于“心”,且是一个瞬间(过程),魏源当然也不能认识到朱学之错在于人为设定一个“天理”,人只须求比理便可达圣道,而是认为朱学“格物”过程中丢失了一部分对象,即“意、心、身”。格物方能致知,所格之“对象”有所缺失,则“致知”亦有问题。在魏源看来,“修身以上为本”那么,作为“择善明善”的“致知”在朱熹那里就没有作为《大学》之本的地位了。换句话讲,朱熹丢失了具有本体作用的“致知”,因其将作为本的“意、心、身”丢了。 由此看来,魏源仍然强调人之主体地位、强调人之意识活动,强调道德的自修自律。封建时代之文人大多摆脱不了唯心主义,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所谓圣贤之道全由人自己修练,故多强调道德之反省,试图通过内修自省走上圣贤之路。绝大多数企图有所作为的文人都试图在通向圣贤之路上修桥、补路,结果是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便都涌来,谁也逃不脱唯心主义之框框,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也不能避免主观虚构假想,总在唯心。魏源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泥潭,他在补朱王唯心主义之漏洞,便自然而然地染上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品德的自主建构和发展。然而,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却存在明显的人的失落:目标的“趋同化”设定模糊了学生的品德差异,内容的“抽离式”重组遮蔽了学生的道德生活,方法的“说理式”运用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体验,评价的“标准化”导向阻滞了学生的道德创生。有必要从人的复归的角度修复学校道德教育实践:在目标上,“理想化”与“现实性”相关联以关照人的主体需求;在内容上,“预设”与“生成”相结合以关照人的主体生活;在方法上,“思维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统一以关照人的主动实践;在评价上,“标准化”与“差异性”相辉映以关照人的主动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美学意义上,先秦"以貌论人"时尚是一种积极性现象,反映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由注重外美转向关注内美的深化迹象。它奠基于先秦美学对人之外美与内美相通性的意识自觉,同时又是先秦以形写神论的哲学、美学思想和取象思维共同作用而催化成熟的身体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0.
春秋末期至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对于"辩"持有不同态度。孔子对于"辩"的态度是只求"辞达而已矣"。在社会大环境的逼迫下,孟子对于"辨"的态度是"不得已"而为之,既反对"辩",又不得不"辩"。苟子则公开提出要"辩",并把"辩"作为学者必不可少的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