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察和想像是绘画的两项基本功 ,灵动可感的绘画作品 ,离不开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合理的想像力。同样 ,如果能对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 ,展开合理的想像 ,写出来的文章会显得有血有肉 ,生动具体。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 ,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注重“写画结合” ,作了以下尝试 :1 改日记为绘画周记。为了让学生把周记写具体 ,写生动 ,我针对学生喜欢画画这一特点 ,结合班组艺术教育的特色 ,将日记改为绘画周记(当然 ,仍愿意写日记的不反对)。所谓绘画周记 ,就是要求学生每周画一幅画 ,并把这幅画的内…  相似文献   

2.
孩子从小养成画“绘画日记”的习惯,既可积累创作素材、锻炼绘画能力,又可使孩子逐渐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在平日指导孩子画日记中,我从“说、画、评”3个字上进行了尝试。“说”,是指从儿童开始培养,以平日所常见的儿童读物上的插图作引导,通过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人,事及环境,让孩子叙述出来,对说得形象细致、构思巧妙处给予表扬,对困难处加以引导、鼓励,然后让孩子将自己所观察的事例画在专门的日记本上,并提示写上时间、简短的感受。“画”,是孩子逐渐习惯了绘画日记这一艺术形式,鼓励孩子直接把每天看到、…  相似文献   

3.
在很多人眼里现代派绘画看不懂,感觉就是“乱画”。其实并非这样,它是有理论基础和根源的。被认为是现代派理论柱石的著名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艺术》一书中给艺术定义道“存在意味的形式”,它是人们在生活中对某种感情的亲身感悟。在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现代派绘画教学的尝试,让学生们画现代派的抽象艺术, 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教学成果。起先在课堂上我展示几幅现代派大师毕加索、米罗、克利、康定斯基的作品,学生们说看不懂,是瞎画、胡画,不是绘画。  相似文献   

4.
赵德玉 《家教世界》2013,(2):268-269
作文是学生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也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常听到小学生说最不会写作文,缺乏系统训练,积累很少,因此我在教学中我另辟途径,把"绘画日记的尝试"做为写作教学的渠道,这种训练的尝试收到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我特别珍惜那个小巧精美的绘画本。那是两年前,老家堂姐来看我时送给我的。姐姐在本子上画了好多幅画,每一幅都画得特别用心、特别漂亮。我知道姐姐喜欢我,她把对我的感情都画到这些画里面去了。那些天,我俩总是头碰头地在一起画啊画。  相似文献   

6.
心理绘画与心理日记相结合,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是一项值得尝试的内容。本文将结合上海浦东新区心理绘画日记大赛的实例,对这项工作的可行性、操作性及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作一个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借助绘画日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由、创造性的表达,是培养他们和谐个性的好办法。可以从主题嵌入、示范指导、作品展台三个角度,实现“画”与“话”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一次,我教幼儿画《金色的房子》,我先出示范例,然后示范,最后幼儿学画,绘画结束时,我发现一个小朋友画得惟妙惟肖,和老师的范画很相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拿着范画和这个小朋友的画向一位富有绘画经验的赵老师请教。我暗想:他看后准吃惊。没想到,他叹了一口气说:“这个小朋友眼睛里有画,而心里没有画。”我着实吃了一惊,忙让赵老师接着讲下去:“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很独特的,绘画时教师不宜示范,也不宜出示范例,应放手让幼儿自己画,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光…  相似文献   

9.
3~4岁幼儿正处于涂鸦阶段末期,象征阶段初期,刚刚开始尝试从无目的涂鸦进入有目的涂鸦,在本阶段教师如何“艺术”地激励幼儿画画的关趣;“艺术”地激发幼儿的形象力“艺术”地引导幼儿实践,感知世界的美丽,让幼儿从“老师让我画”过渡到“我自己要画”,体验绘画过程中的自主感与成功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真正成为画画的主人.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逐步递增难度.其次是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学习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10.
自从乐乐的小手能握住笔开始,我就任由他在本上涂涂画画,请他给我讲画的是什么,并让他自己起个名字,我帮他写上并注明日期。乐乐每天都高兴地用画笔描绘幼年的乐趣,自己对观察到的事物的印象。后来我将乐乐三周岁后路成形的作品专门装进一个档案盒内,注明《乐乐的绘画日记》。翻看乐乐的画,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从事小班教育多年,笔者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注意力时间很短,缺乏自控能力,手的动作不够协调,还停留在涂鸦末期。但是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产生想画点什么的意愿,可画出的东西总是不像,表现不出他们内心希望的东西来。绘画时,总有些乱涂乱画,有的还说我不会画,表现出对绘画缺乏兴趣,甚至有一些因为画得不像,达不到预期绘画效果而产生胆怯、自卑心理。为了帮助幼儿克服对绘画的胆怯心理,树立对绘画的信心,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我画我心——在绘画活动中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通过画面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收集到大量的供研究的幼儿绘画作品。然而这些作品很多时候是按照教师的意愿完成,甚至是经过了教师的“修改”。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展现个性,表达情感,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幼儿的心理状态,我借助于日记画这一方式,  相似文献   

13.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纸上留下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色块;都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结果。因此.绘画便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画话日记”就是鼓励幼儿把他看到、听到、经历的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汉语拼音教学一结束.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音节词和句子后.我就让学生准备漂亮的笔记本开始写绘画日记。先让孩子学习用拼音写一两句简单的话.并配上图画。最初的简单有效的写话训练可采用给词写句的方法。如学了“月”字.可组词“月亮”“月光”“日月”“明月”等.请想象一下.什么样的月亮挂在什么样的夜空?你能画出来码?然后让孩子用上“月亮”一词把自己画的画说一句话并写下来。  相似文献   

15.
绘画活动中小组画是由几个幼儿共同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的绘画形式。近年来我在绘画教学中对如何引导幼儿在小组画活动中提高合作能力,进行了较深入的思索与尝试。一、创设情景体验,诱导幼儿萌发合作意识  相似文献   

16.
三岁的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他们进入幼儿园后,一部分幼儿对绘画感到好奇,他们对自己在纸上画出的一道道线条,会感到兴奋不已!一部分幼儿则对绘画不感兴趣,甚至惧怕绘画。那么作为小班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小班幼儿的绘画教学中,我尝试利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创设绘画情境,激活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智慧地引领中,享受绘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贾丽 《考试周刊》2013,(69):185-185
创意绘画在近年来是一个热点.有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兴趣班、辅导班专门学习创意绘画,文章提出可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积极融入和渗透创意绘画教学.本文结合小学美术教学实际.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在“体验型”绘画中落笔生画;在“无声”绘画中插入“有声”;在“创想式”绘画中激发想象;在“情商”绘画中展现个性。  相似文献   

18.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括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小班幼儿注意力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手的动作不够协调,还停留在涂鸦末期,但是这个时期开始产生想画点什么的意愿。可画出的东西总是不像,表现不出他们内心希望的东西来。绘画时,总有些乱涂乱画,有的还说“我不会画”,表现出对绘画缺乏兴趣,甚至有一些因为画的不像,达不到预期绘画效果而产生胆怯、自卑心理。为了克服幼儿对绘画的胆怯心理,树立对绘画的信心,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9.
为了让幼儿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从而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我设计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活动,体会“团结”的作用。其中,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绘画”活动让我感触颇深。活动开始,我给每组幼儿各发了一张大白纸,并提出:每组小朋友随意自拟主题,在这张大白纸上合作画出一幅最大、最美丽的画。用这么大的纸画画,还是头一次,幼儿个个兴奋不已,拿起画笔迫不及待地各自画了起来。看他们的认真劲儿,我不禁为自己的设计窃喜。突然,亮亮尖叫了起来:“老师,健健把我画的长颈鹿弄坏了!”我赶紧过去,提醒健健…  相似文献   

20.
李芳生 《陕西教育》2010,(12):38-38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经常听到学生这样对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画”或“老师.我画不了.这太难画了”。即使有个别学生画了下来,但是。对他们自己画的也不满意。时间一长慢慢地就失去了对绘画的兴趣.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没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只要对他们进行合理地引导和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