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学者认为 ,王国维“学术独立”论与人生价值论密切相关 ,其实 ,王国维“学术独立”论的深层内涵在于排除学术研究中的价值优先的“非学术”倾向。由王国维对“学术”的理解入手 ,从学问独立、学者独立、方法独立三方面可以说明王国维“学术独立”论的主旨 ,从而也可以看到王国维学术独立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启蒙的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研究型大学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研究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是现今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组织变革中出现的新形式,其项目导向性、学科交叉性和组织开放性的特征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并有利于实现突破性的知识创新。本文选取了3所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对其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概况、突出功能和保障因素予以解析,既而对我国高校独立跨学科学术机构的建设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学术人独立人格的塑造和学术机构独立法人资格的维护两个方面出发 ,阐述了保证学术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意义 ,指出 :维护学术独立的品格 ,是学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借助于西方现代学术的科学观念和理性方法,中国现代学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和风貌。由于受西方现代学术的影响过于深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学术语境的倒错和中国学术话语的丧失。这个负面的影响在今天已变得越来越严重。如果说在学术与政治过于密切的时代中,主要牺牲的是“学术本身的独立性”,那么在学术环境相对自由或半自律的状态中,如果没有一种独立的中国学术语境和话语,那么它在理论实践中必然要牺牲掉“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性”。一种中国学术的“学术独立”是如何可能的,就是对现代中国学术理念及其精神的真正继承和发扬光大。在《澄明美学》中提出的“非主流美学”观念及其研究方法,就是在中国美学领域中从事“当代学术独立”和“中国美学学术独立”的一种双重试验。  相似文献   

5.
学术独立: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独立的呼声在中国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它始终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现代性意义上的学术独立,一是民族性意义上的学术独立。但在国难日亟之下,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渐渐湮没了这种声音,学术独立的使命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学术独立是贯穿冯友兰教育思想的一根主线,也是理解冯友兰高等教育思想的关键点。学术独立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条件,要实现学术独立则需办好大学,尤其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几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大学;要办好大学,则应尊重学术自身的独立和大学的自治权,政府和社会不应随意干预大学内部事务,不能用急功近利的眼光看待大学。前者体现了传统儒家的使命感,后者体现了传统道家的智慧。融会儒道智慧、贯通中西文化,使冯友兰的高等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是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前躯.他的学术观,不仅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而且能够对学术关系作出深刻辨析;至于他对学术独立、教育独立的倡扬和努力,不仅表明了他人格觉醒的力量,而且在构建制度保障体系方面也作出了尝试.在这种学术观的指导之下,他主持了中央研究院的创设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在他所领导的对北京大学的改造和办理中,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为内核的大学理念.这种理念,对于当代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术研究的深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十年计划》发表引起知识界的论争。论者或主张学术自由先于学术独立,或强调社会环境,所论都指向《学术计划》所体现的自由主义,有意淡化《学术计划》的现实"问题"的解决而过多地强调政治自由之于学术独立的先决条件。学术论争背后潜藏着政治斗争,政治话语支配了学理逻辑,此点不易为时人与后人所察觉。  相似文献   

9.
胡适以在美国留学期间的高等教育经历与归国后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以学术独立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思想。他提倡学术独立的根本目的是要加强中国人在思想、学术、文化、教育方面的独立自主。为实现学术独立,发展高等教育,胡适提出了转变大学观念、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的作用等项建议。胡适争取学术独立的高等教育思想,为我国构建自主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教育杂志》上李石岑等人关于学术独立的通信入手,解读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职业化的心态:知识分子对资本家代表的社会世俗势力的兴起持矛盾态度;他们认识到知识分子需要通过世俗化的职业自立来换取学术和精神的独立,同时又担心“学问家”的职业化会损害学术的纯洁性,只能寄希望于知识分子保持独立的精神品质,以抵御职业化带来的知识分子日益庸俗化的危机。这些看起来充满矛盾又难以两全的心态,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的现代知识分子构建自身的独立品质以及与社会其他阶层重建有序联系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11.
张炯是活跃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位学者、文学家,他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三个领域融合、创新,并以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的密切结合,独树一帜。作为跨世纪并跨越新旧社会的文学家,他经历了历史性变革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学术立场。新时期20年,他从文艺理论研究转向当代文学的评论,后又重返文学史研究的领域。他的学术视野宽阔,一直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注意从审美和历史的视角去研究文学。他不仅写了许多作家作品的评论,还写了许多综合性的述评,积极充当作家与读者的桥梁,而且不断结合新的文艺实践,参与探索文艺在历史发展中的特征与规律,为当代文学史家提供重要的参照。在文学史的编写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努力吸取百年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把文学史研究奠定在更为科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高小慧 《天中学刊》2006,21(1):82-87
杨慎是明代中期一个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学者,他不仅学术成就卓越,更富有文学才能。目前学界关于杨慎的研究在生平著述、学术成就、文学成就、诗学思想和文化史意义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和有待改进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郭预衡先生一生专攻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史家,兼具史家之心、智者之思和文人之志。他拥有"史家之心",在他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中,呈现出由浅而深三层内涵:一是走进历史现场,二是寻绎历史脉络,三是重构历史空间。他具有"智者之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审视社会的演变,洞察人性的精微,揭橥作家的心态;其著述堪称"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大学问、大文章。他肩负"文人之志",称许古代作家的"文采"、"才情"、"情致",其中国文学史著述极富文采和情感,据事以类义,援古而证今,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郭预衡先生彰扬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以丰厚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肩负人文学者的历史责任,形成独具风标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4.
王昶作为清代乾嘉时期的代表性学术家,为后世树立了不可替代的典范。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学者,而且是一位经世能臣。一生为官南北,游宦四方,凡所经历,必撰纪程。后人将其生前所撰的八种重要纪程之作先后付梓,总名之曰《春融堂杂记八种》,其中记录了丰富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我国古代文学艺术领域学术成就颇值得总结,邓乔彬教授便是此领域取得重要贡献的学者之一。在治学风气不断变化中,邓乔彬在顺应时代学术精神的同时,从解决学术之“惑”出发,坚守自己的特点,不断拓展领域,形成了“求通尊专”的治学风格;虽以古代文学、画学为研究对象,但始终接续现代学术的思考起点,传承现代学术精神;在时代学术潮流与个性优长的双向作用中,围绕古代文艺与文化史的关系,不断探索并拓展对古代文学、画学的比较诗学、文化学研究路径,并始终以真善美为旨归,坚守民族文化本位,以一己之力撰写多部通史、断代史专著,对古代文艺学研究贡献卓著。  相似文献   

16.
干宝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颇丰。他兼通经学、史学、文学,而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和贡献犹为显著。由于其史学著作早已亡佚,而《搜神记》辑本被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于是今人多称赞其文学造诣,但其《晋记》的史学价值、《搜神记》的史料价值及史论史观方面的建树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7.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8.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9.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的学者、文艺理论家和书法家,平生不喜为宦、不喜交游,惟以著书教学为己任。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书法史上极有影响的人物,迄今惜无年谱问世。本文多方钩稽文献,作此年谱,就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20.
刘培是目前辞赋研究界和宋代文学研究界比较活跃的青年学者,他的宋代辞赋研究颇具特色,引人注目。其《北宋辞赋研究》是一部立足于对北宋辞赋文献的全面整理和对北宋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的一部力作。该书以辞赋为着眼点,对辞赋文献以及与辞赋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对与北宋文学相关的学术文化思潮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力求在宋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背景下,在辞赋发展的广阔背景下勾勒宋代辞赋演变的脉络。该书以学术文化的视野来关注文体发展,以文体发展的着眼点来反观学术文化的具体演进轨迹,对文体史的书写方法做了打通文史哲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