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磨课所谓"磨",即打磨、研磨的意思。把"磨"字放在"课"前,形象地告诉我们,高效课、精品课是如何诞生的。笔者以为,"磨"的功夫应主要集中在备课上。从某一角度说,磨课"磨"的是课前准备的工作与过程。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要完成一次次业务上的蜕变、化蛹成蝶,最终成为驾驭课堂的高手,必然要经历一次次的磨课。我听过一节初中语文课,教学童话  相似文献   

2.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当然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但是,笔者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却发现,许多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个性逐步被打磨掉,磨出来的教学预  相似文献   

3.
2013年度丽本市青年教师数学优质课比赛由我校选手代表市直学校参赛,为给全市数学教师奉献一节精彩的课,我校数学组全体教师发挥团结协作、群策群力的优良传统,精心打磨,最终雕琢出了大家认可的好课,回顾磨课过程,收获的除了荣誉之外,更多的是对磨课过程的感悟与反思,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下面结合磨课过程,从"教学引入、概念理解、概念应用"等3个主要环节的打磨人手,谈点个人的看法.1主要教学环节的打磨整过磨课过程经历了4次上课、4次研讨、4次修改,每次研讨、修改主要围绕各个教学环节展开,其中有些环节经过一次打磨就成功了,有些环节经过几次讨论、修改,大家才觉得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4.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的诞生当然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间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达到较高水平。通过磨课,可以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5.
一把好剑需要千锤百炼,一块好玉需要精雕细琢,一节好课当然离不开我们反复地推敲、不断地修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磨课。所谓磨课,就是某个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某节课的教学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使这节课的教学尽快地达到较高水平。通过磨课,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较快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生成教学智慧,让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  相似文献   

6.
观摩公开课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造常态课堂。公开课,要尽量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尤其是走向卓越的教师,更要把时间花在更值得花的地方:观察学生,研究常态学情,收集教学中的真问题,改进日常教学;架构课程,优化整册书教学结构,对教材做统整、微调与拓展;练习基本功,提升朗读、三笔字水平和理答技巧;阅读好书,拓宽视野,提升文学素养,提高解读文本能力。从"磨课"走向"磨人"(提升自己的教学基本功)和"磨课程"(整体上深入思考与设计课程),这是卓越教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2010年5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常州、镇江、连云港三市"从结构走向建构——复习课专题研讨"联合教研活动,执教了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磨课过程中,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益、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进行了三次思考探索,着力打造厚重而生动的复习课。第一次思考探索:注重沟通知识联系思考:复习课"难上",学生对复习课缺乏学习的热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对复习课目标定位有  相似文献   

8.
磨课是集体备课、教研的一种方式方法,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倡的一种校本研讨方式."磨课"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快速成长,充满着集体的智慧.磨课的主要内容有磨目标、磨教材、磨环节、磨学生、磨细节等五个环节,其中磨教材是关键.从磨课的意义、内容和过程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课进行全程总结,深刻领悟教材的编排意图,力争在课堂渗透新课程立意,既要遵循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在磨课中强化教学反思,才能快速提升教育教学、教研水平,"磨"出更理性的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老课重上,省时省力,稍微磨一磨,即可闪亮登场;新课重磨,劳心劳力,必须经受挑战。我把目标锁定在无数名师演绎过的经典课例——《认识人民币》上,开始了本人从教以来最艰难的一次“炼课”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进行了多次的实践与思考,经历了“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的过程,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人民币的认识》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放下”和“上升”中走向成熟,逐渐彰显出好课的光彩。现将磨课的个中滋味与各位同行共享。第一次实践简单克隆遭遇尴尬[教学流程]一、看物猜价,揭示课题。1.…  相似文献   

10.
磨课四步曲     
磨课是指因教学或赛课需要,某一教师或组内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对某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的过程。磨课不仅对主备课老师有大的提升,对参与磨课的老师帮助同样也很大。近一年内我参与了多次磨课,并从中受益匪浅,整理出来与同行们交流、共同探讨,以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1.
时下,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课程设计评价多元化的效果,规定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开展一次磨课.所谓磨课,首先是任课教师自己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进行第一次试上,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任课老师根据评课者的意见修改教学设计,再次上课、评课.虽然学校的出发点很好,但是许多情况下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众多评价者的理由和建议往往使授课者无所适从.将这样的"磨课"活动过程形容为"磨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12.
“听课史”,是“好课观”变革史;仿其形一悟其神一学其格,是仿课的“三步曲”;“磨课史”,既要磨好基本功,还要磨阅读,磨自己这个人;“说课史”,要注意仪容仪态、说课质量等,遵循基本的“路数”;“评课史”,要与执教者的对话,还原过程,通过深入讨论,重构课堂,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案;“辩课史”,需要真诚的对话,能让人反躬自省,多一些兼听则明的清醒;“换课史”,换的是积淀,换的是智慧,换的是勇气;“败课史”,是在上课越来越安静、越来越朴素的路上,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刘壮伦 《考试周刊》2015,(32):87-88
<正>一、认识"磨课",洞悉意义磨课,是某位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节)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揣摩、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即指教师与其他成员围绕实践课不断地切磋—商讨—设计—实践—反思—修改—再设计—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磨课的着眼点是让教师感受到从备课到课后总结全过程的精细化研究,需要教师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储备,敏锐的观察力,懂得教育心理学,有敬业精神,让教师实实  相似文献   

14.
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要做到深入浅出,就需要教师钻研得深,考虑问题有深度,研究内容要深入,从而呈现给学生的是简单化的数学方法与思想。前不久,我进行了三次《可能性》教学,经历了从“深入深出”到“深入浅出”的磨课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主要阐述在执教某区级"童话主题教学"公开课时磨课经历的真实记录。从初试、再试、终试这一次次蜕变中磨炼了深入文本的精神和钻研教材的能力,领悟到了童话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基本特征,并教给学生阅读童话的方法,以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华丽转变。  相似文献   

16.
磨课,是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说过:"好的课是要磨的."有效的磨课,可以磨出精彩的、给人以启迪、给学生以享受的好课来.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学习理论、研讨教材,反复实践的磨课过程,体验优秀教学设计的产生过程,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7.
有幸参与了区小学语文复习专题研讨活动,执教的我是‘医生’修改语病一课经历了三次研磨。复习课该走向何处?如何让师生在复习中得以解放?如何在复习课上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种种盲点与疑惑点在一次次的实践反思、梳理修正中逐渐明了,课也从虚泛走向实效。一磨:复习目标走向和谐恰当  相似文献   

18.
赵静 《教师》2011,(31):79-79
把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叫“磨课”。不久前在前辈的悉心指点下,我经历了一次艰辛的磨课之旅,虽然费尽心思设计的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新打磨反思,但是这都是我教学生涯中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反思磨课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我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重点,促能力,切忌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19.
幼儿园常态教学文化,就是常态组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现象。在准备公开课或示范课的一次次磨课过程中,教师会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但日常教学行为的自然流露往往更能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笔者列举几种常态教学现象,试从"观念文化"到"行为文化"的内化、"接受型"与"探究  相似文献   

20.
"磨课"指教师以某一课时的教学为研究对象,经历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该课堂教学不断趋于成熟完美的过程.磨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磨课的出发点是基于数学学科本质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下面以《分数的意义》一课为例介绍我的三次磨课经历. 一、缘起 分数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重大飞跃.教科书对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长期以来,令我困惑的是学生们都会背这句话,但错误却不少.我开始反思自己备课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