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再会生死场     
瞳孔世界栏目面向众多喜欢书籍、影视、音乐的朋友征稿,希望大家把生活、学习中寻觅和接触到的感动反馈给我们,以使更多的读者在繁忙的学习和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静谧,一点纯粹,一寸阳光……稿件不需要太长,只要把自己最真实、深刻的感受写出来即可。稿件一经采用,即付高额稿酬。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邮箱:cxzwtougao@126.com  相似文献   

2.
3.
鲁迅先生在《生死场》序言中曾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正如鲁  相似文献   

4.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5.
萧红简介萧红(1911-1942),30年代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家。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了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从此蜚声文坛。1942年病殁香港,年仅31岁。提起萧红,不得不关注她的作品中体现出的一贯的新颖别致的风格,清新疏朗的文笔和热情沉郁的底蕴。这决定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她那多情、多才又  相似文献   

6.
<正> 《生死场》是肖红的代表作,它的出版经历了许多周折。原来鲁迅和作者打算将其由生活书店公开出版,因国民党当局的宣传机关的扣压并禁止“付印”,最后不得不作为《奴隶丛书》之三,自费印刷,以徒有其名的“上海容光书局”的名义出版。  相似文献   

7.
《生死场》可谓是一部展示我国东北乡村独特一面的小说。小说里农民的生存状态,生活气息丰富的文学地理色彩,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小说在边陲小镇呼兰的地理空间中嵌入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社会底层贫苦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空间。本文用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对其小说进行文本解读,分析地理环境对作家小说创作和作品包含的地理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8.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美艺术成果的呈现必须承载于现实主义的大舟才得以绚烂于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有着丰富意蕴的文本,《生死场》存在有多重阐释角度,它具有反复言说的价值。在此笔者将从女性视域的角度,对萧红笔下的处于偏远乡村的悲苦女性形象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各式各样的乡村女性形象,有以月英为代表的疾病缠身,悲惨死去的女性;有以王婆为代表的对现实不满,提倡积极反抗的女性;也有以金枝为代表的被生活所压迫,逐步成长的女性,但这些女性都具有生活在乡村的低层受到父权制压迫这样的共性。本文将以作者萧红的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为开端,分析《生死场》中的乡村女性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两位不同时代女作家所作的《生死场》,虽然都没有被同时代的评论家和读者视为女性主义文本,但她们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斑斓的空间中,却相继留下了不容绕过的足迹。该文拟通过剖析两个有血脉联系的同名文本所表现出的倍受压抑的女性意识,来揭示文字后的不同创作特质。  相似文献   

11.
北方的开阔与粗犷孕育了萧红的真率、自然与敏锐,《生死场》上凌厉而残酷的笔锋终于掀起了一场扎根于土地的人类大爱、大恨和大痛之风。而这一完  相似文献   

12.
《生死场》写于1934年,翌年十二月由鲁迅作序在上海出版。在这部作品中,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了人类生命的悲剧和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萧红早期的代表作《生死场》是沦陷区初期最有影响的一部乡土小说力作。萧红从一开始就沿续鲁迅式的忧愤深广和国民性反思的创作思路。小说描写了哈尔滨附近一个三家子小村上的村民由原始自在的生活走向自主自为的抗争历程。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作为女性作家的  相似文献   

14.
启蒙与救亡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交织在中国现代历史之中而无法解开 ,《生死场》就是它所收获的一个苦果。它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救亡者及其爱国主义精神 ,但同时又在或一程度上与民族精神文化的某些弱点联系在一起 ,形成极其复杂的审美面貌  相似文献   

15.
《生死场》是萧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叙写家乡故事着力表现愚昧文化对人的深入骨髓的雕塑与戕害的同时,将人们生存状态中的“动物性”和价值观念中的“物质化”进行了剖析和展现.细致地解读文本,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萧红所描绘的民俗文化里所蕴含的深切的象征意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萧红成名作《生死场》的再评价笔酣墨饱,异彩纷呈。研究者大多从民族主义、文化批判、女性意识、悲剧人生等视角对《生死场》的主题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而对《生死场》的艺术特色却较少涉及,对其艺术缺憾更是很少关注。文章主要从审美效果、主题设置、文笔风格等方面对《生死场》的艺术缺憾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之“越轨笔致”即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结构上的散文化、语言的粗犷和豪放以及对性爱描写的率真与直露,显示了一种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西苏等女性主义者身体写作的观点,在萧红女性写作中,特别是小说《生死场》中得到典型的体现。文章将从女性与生育、女性与死亡两个方面,昭示萧红对女性真实生命本原的关注与追问。  相似文献   

19.
萧红的《生死场》是一部力透纸背的作品,它深入生命的本质,揭示其中的痛苦、艰辛、挣扎、淡漠、悲哀。回归文学的创作本质,《生死场》分别从生、死、轮回的层面出发,对于人类永恒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20.
时间形式是文学叙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不同的时间形式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萧红的小说《生死场》运用了两种时间形式,即传统时间形式和现代时间形式。这两种时间形式共同贯穿在《生死场》中,背后蕴藏的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