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曾在《“举手”小议》(见《宁夏教育》2003年第1-2期合刊)中,就学生发言“举手好、还是不举手好”的问题做过初步的探讨。近日读了刘瑞清老师《有了答案你就喊》(见《宁夏教育》2004年第3期)一文后,我认为该文中提倡的不举手就抢答的做法值得商榷。在该文中,作者认为“先举手、后发言”的教学要求与课程改革理念相矛盾,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发散性品质的培养,因而让学生们只要想好答案不用举手就抢答,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不举手就抢答”的形式是否就有利无弊呢?让我们从A教师类似的教学片段说起。教学片段实录在教学“…  相似文献   

2.
读了《为我的学生三叫好》(载于《山东教育)2004年4月第11期)一文后,笔者对语文课堂上此起彼伏的“叫好声”有着太多的忧虑和感触,现发表一二,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读了李式旺老师《对课改的有关思考》一文(《小学教学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期第14面),笔者想就文中的“过程展示”问题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5.
《宁夏教育》2006,(11):9-9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订阅《宁夏教育》就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学好、用好《宁夏教育》刊物方面,我们做到“一个结合”“、两个提高”“、三个培养”。(一)一个结合学好用好教育刊物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多年来,我们始终要  相似文献   

6.
王尚文先生在明确提出“语文意识”(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5期《“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简称《阶梯》)之前,很早就提出了语文课程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中学语文教学导论》),在《语感论》(修正稿)中详加发挥。“语文意识”的提出,可谓水到渠成。近年来,他和弟子们在文章和讲话中反复阐释这个主张,而且认为是“语文”离开“悬崖”以防“自我消亡”的“缰绳”,影响颇大,有“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拜读了罗云老师《质疑“多练”》(《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4期)一文和刘顺忙老师《“精练”之疑》(《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3期)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也想就此类问题陈述一些看法,以期方家指正。“多练”有别于“滥练”“多练”本是相对“少练、不练”而言的,指的是包含一定量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的、适度的强化训练,而非特指过多的机械练习和重复练习。“多练”不等于“过多练习”、“滥练”。可惜的是,在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  相似文献   

8.
《小学青年教师》是贴近小学教学的好杂志.我每期都要看。比如2004年第11期,里面就有很好的章(如《一道试题引发的思考》),读可以从中汲取许多有益的营养。数学教育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方向是不错的。但是,有些做法似乎离开了数学本质.把数学教学当成了一种“电视节目主持人”那样的表演。不久前读完《小学青年教师》2004年第9期.我有一些不同的想法,愿意提出来和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9.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5,(10):26-27
陈璐的《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湖南教育》2004年第22期,以下简称《缺失》)指出语文教学中不可让“生命关怀意识的缺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只是一个例子,可能是篇幅有限,没有较为充分地展开。但我们不能低估其对语文教学“立言“”立人”功能发挥的现实意义。本想就着说几句,凑个热闹(编者在“编后”中也“欢迎发表看法”),后又听说不准备讨论,便放下了。近看杨莹在《湖南教育》2005年第5期上的文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历史的产物》简称《历史的产物》),以“历史的产物”为“理由”反驳陈璐的观点,便觉得还是说几句吧。…  相似文献   

10.
萧红耘同志在《“频繁”不可以写作“频烦”》(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下文中的“频烦”一词用错了:  相似文献   

11.
【为了便于阅读,以下用“○”代王彩霞,用“△”代李维鼎】○应您的指点,我多次读了黄耀红老师的《新语文教育的关键词》(《湖南教育》2 0 0 3年第1 9期;以下简称《关键词》) ,觉得文章提纲挈领,将以《语文课程标准》颁发为标志的语文新课改的几组重要关系都“拎”出来了,并作了扼要的阐明,真是受益匪浅。不过,我也有些不明白,尤其是难以形成统一印象。△黄耀红曾是一位很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育杂志社工作多年后,视野更加宽阔,见地也愈见深刻,加上他的文字功夫,经常有好的文章问世。《没有语文的语文课》这本书读过吧?○读过。总的印象是思…  相似文献   

12.
何兆基同志在《“二十四桥”别释》一文(见《安徽教育》1984年第1期)中说“二十四桥系一座桥名”,并且认为中学课本有关注释“不但与词意抵触,而且和上下文不接,给人突兀、孤  相似文献   

13.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宁夏教育》编辑部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有奖征文”活动已结束。广大教师本着“重要的是参与”的精神,纷纷投稿,截至今年7月底,共收到征文100余篇。教师节前夕,我们组织评委认真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20篇(获奖名单见《宁夏教育》第11期)。获奖作品正在陆续刊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会写文章。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自己要会写,要能给学生作示范。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  相似文献   

15.
十年前,笔者在已发表的《关于“最符合题意的答案”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1992年第10期)与《关于“错选、多选、漏选不给分”的商榷》(《政治教育》1993年第10期)的基础上,曾撰写了《高考政治选择题指导语要规范化》一文(发表在1994年《考试》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学外语及其他各科教学》1994年第6期转载)。文中除提出高考试题指  相似文献   

16.
知识不是百宝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策三先生在他的大作《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里面提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有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具体表现就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宣传了很长时间,现在还在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于是王先生要求坚决摒弃这一提法,要为素质教育正名(实质上是要求抛弃素质教育),主张恢复“应试教育”,提倡追求升学率。王先生的这些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对实际工作是有很大危害的,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人们的批驳(见《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但是从理论深度上对这些错误观…  相似文献   

17.
陈桂云 《福建教育》2005,(1A):39-39
近日,我认真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撰写的《(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见《福建教育》2004年第10期)一文。仔细揣摩其设计流程,顿感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精神焕发,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18.
李峰峰 《学语文》2005,(2):17-18
舒婷名篇《致橡树》以象征的手法 ,抒发了对现代新型爱情的理解和期盼。全诗格调清新 ,感情真挚 ,韵味深长 ,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但是 ,也有论者指出该诗存在着瑕疵 ,如郑鸿魁的《蛇足应去之———舒婷〈致橡树〉指瑕》一文(见1996年第五期《名作欣赏》)就提出该诗的“蛇足”问题。郑文把全诗划分为三节。第一节(从“我如果爱你”到“甚至春雨”)批判了传统的“夫贵妻荣”“三从四德”的旧爱情观 ,第二节(从“不 ,这些都还不够”到“却又终身相依”)提出现代女性应有的爱情观 ,那就是男女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第三节则是最后一部分 ,诗人写…  相似文献   

19.
声明     
《纳谏与止谤》(高中《语》第三册)一中有:“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山东省乐陵一中的杨老师认为其中的“责无旁贷”“用错了”。(见《“责无旁贷”用错了》,载《中学语教学))2000年第8期,以下简称“杨”)那么,究竟有没有用错呢?  相似文献   

20.
自理论上拨乱反正以来,国内发表了不少关于研究不断革命论的文章。但是,在《马恩全集》中关于“不断革命”这一术语出现了多少次,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超过10处,其中只有4处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不断革命”理论(见198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文史哲》1981年第3期第98页),有的说,《马恩全集》中属于马克思个人使用“不断革命”这个术语的仅一段话(见《新华文摘》1981年第8期第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