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词是一种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其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典型的意象抒发内心的情感。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诗家语”,通过诵读、借助想象深层剖析诗词的内涵,体会古典诗词之美。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紧扣“诗家语”,感悟诗词之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词内容上以抒发离情别恨、伤春悲秋为主体,语言形式上以伤感孤寂色彩为主,风格上以深婉愁怨为言情载体,表现形式上以合律可歌为传播方式。这就是词的特色,也是词的本色。李清照诗词体现了词的本色特征,对后代词作和理论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释对此都作了深刻的阐释。中华"和"文化有着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不但启示着人们去获得和平、安康与幸福,而且指引着人们通达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的重要范畴。它的审美理想首先是强调美善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要求情理的适中合度。人们只有遵循"中和之美"审美理想的轨迹和目标,才能通过审美活动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蒋春霖以词鸣世,是近代杰出的词人。就诗艺而论,亦不失为成同名家。蒋春霖《水云楼剩稿》存诗不及百首,但感慨殊深,功力不凡。它抒写了身世之感和兵戈之乱。蒋春霖诗主要师法杜甫和中晚唐诗人,颇工近体。  相似文献   

6.
儒家美学观中,"中和之美"处于核心地位。孔子作为儒家美学思想的创始人,其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浅析孔子美学观里的"中和之美",以感悟其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传统文化的"中和"理念为启示,分析了"中和"理念在卫浴产品设计中的隐喻内涵,结合卫浴产品设计中的成功实例指出,"中和"可以将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融合在一起并使之成为一个和谐整体,实现产品形式美与实用性的辨证统一。强调中和之美,是卫浴产品自主创新设计、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方法之一。提出了中国设计师要挖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以启发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产品。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儒学全面复兴的时代,儒家文艺思想不仅直接指导着诗歌的创作,也间接影响着新兴词论的发展走 向.儒家诗教对两宋词论的浸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崇雅黜俗、义归雅颂的理论导向;温柔敦厚的审美旨归;对"变风"、"变雅"的接受与倡导.宋代词论为清代词论向系统化和深入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标准,适应当时统治阶级和音乐审美的需要,也对后世文学、音乐的创作以及审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仝波 《阅读与鉴赏》2010,(3):5-5,12
在中国词史上,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明代高启的《沁园春·雁》和清代朱彝尊的《长亭怨慢·雁》同被称为咏雁名词三鼎足。其中,南宋张炎的《解连环·孤雁》又以其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1.
"中和之美"是中国画及其理论的精髓。从章法布局可以看出,中国画讲究构图技巧、画面的虚实结合与平衡、画面与钤印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画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12.
卓思涵 《孩子天地》2017,(5):235-236
读唐圭璋先生的《唐宋词简释》,发现其中不乏被人鄙夷不屑的艳情词。在中国文学史上,艳情词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常为文人雅士所不齿。艳情词的备受贬摘,一方面由于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局限于闺阁生活、浓艳相思,情色描写赤裸低俗;另一方面也缘于文以载道的文学批评标准以及存天理的正统卫道因素。今天,如唐圭璋先生之大家,也指出艳情词可圈可点,可见艳情词作为纯文本亦有她特殊的美学价值。抛却政治思想的桎梏,结合古今艳情词的发展流变,从艳情词的界定、艳词的美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影响以及扬弃四个方面,来挖掘艳情词蕴含的美学价值,为艳情词正名。  相似文献   

13.
“尚中”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学内涵,具有方法论意义。在书法艺术中,“尚中”思想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讲究中锋用笔、中宫的灵活运用、中和之美的推崇等方面,从而使书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4.
论黑格尔“和谐说”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黑格尔的“和谐说”入手研究了西方美学对和谐美和和谐美理论的追求,从而说明西方古典美学的某些本质特征。同时,也在中西古典美学的比较中,抓住两者在“和谐说”中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阐明了中西美学的不同特征和中西美学对和谐美的一致性,说明了人类对美的共同追求和美的共同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和”之美,是一种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哲学范畴,又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标准。《红楼梦》中,麝月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却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在人物形象上,麝月兼袭人、晴雯之美;在小说结构上,麝月的“兼美”又与秦可卿的“兼美”相呼应,暗示小说结局的悲剧性。通过运用儒家“中和”思想对麝月的行为处事、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能够更好把握麝月的人物形象和她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曹丕的"文气说"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等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其独有的审美内涵强调作家的创作个性与内在气质。"文气说"崇尚豪放之气,这与儒家中和之美的审美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在特定的时代,"文气说"冲击了儒家的中和之美,它的出现是文学批评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诗歌教学,我们很多师生不能把握诗歌教学的主线,从而在教学中对学生真正领会诗歌的实质、把握诗歌的灵魂就明显弱化了。笔者认为,诗歌教学一定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情景交融的特色,从而以"景"开始,探寻诗歌的"美"。  相似文献   

18.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1956年8月《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艺术的民族保守性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古代的艺术,后人还是喜欢它。”毛泽东1957年《同冒广生谈诗):“旧体诗词格律太严,束缚了人的思想,一向不主张青年人花偌大的精力去搞。但老一辈的人要搞就要搞得象样,不讲平反,不讲叶韵,还算什么格律词?……掌握了格律,就觉得自由了。”毛泽东1957年8月《读范词兼致江青》:“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  相似文献   

20.
“弱德之美”是我国词学界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针对中国古典诗词美感特质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纳兰词,品味纳兰性德及其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