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起义利用宗教和封建迷信在起义的准备、发动阶段和起义初期往往可以起到宣传动员的作用,容易打动千千万万贫苦农民的心,但由于 宗教固有的保守性和虚伪性,决定了农民起义利用宗教作为外衣最终会产生最严重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宗教本质的探寻——重释“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本质问题是宗教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研究“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曾提出“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论断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现的基础.形成宗教“鸦片”本质论。然而,这是一种误读,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发对宗教认识的诸多困惑。实际上,马克思对宗教本质没有明确、简洁的论述。而是蕴涵于其科学的无神论当中;他科学地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通过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来说明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性及其宗教功能的多重性,并革命性地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宗教是具有强大作用的社会意识,它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也必然从各方面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未来,宗教将朝着世俗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以“爱的精神”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作品中的类宗教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铁生某些作品的意蕴往往有浓厚的宗教意味,但又与一般的宗教内涵不同,因此本文称之为“类宗教意味”。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敬畏自然;参悟命运;理解苦难;悲悯情怀;“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5.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话一度成为对宗教的本质和功能的经典表述。上个世纪80年代,宗教界曾经对“鸦片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澄清了一些问题。继续认真地、以科学的态度弄清楚这个问题,无论对宗教学理论研究,还是对真正做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改革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正确和科学地认识和处理新世纪出现的宗教问题,为改革发展的大局服务,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文章通过对我国学界近十年来"宗教鸦片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在总结、归纳这一阶段"鸦片论"研究的特点、存在分歧的基础上,对其下一时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预期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史上,农民起义曾是重要的题材类别。但由于单一的阶级斗争历史观和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农民起义历史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充当了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载体,也体现出明显的“现代化”倾向。在历史观实现多元化的当代文化语境中,农民起义历史小说应该呈现出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宗教教职人员是社会中宗教组织的发起者、组织者,又是宗教群体的领导者。他们一方面起到沟通神与信徒之间的“桥梁”作用,另一方面又是联结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的“桥梁”。第一重作用使得他们在履行上帝赋予其任务时具有了神圣的地位,而这成为发挥第二重“桥梁”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重作用应是所有宗教教职人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宗教教职人员的培养不仅要努力提高他们的宗教学识,更主要的方面在于培养宗教人士的爱国意识。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起在分析宗教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目前宗教存在的意义。本文从宗教的内涵,宗教的功能,宗教市场论,三方面来分析宗教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犹太教和儒学分别对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在犹太王国时代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它们分别制约着两国王权的极端膨胀,限制着两国统治者的私欲,规定着一国之君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提高数控实训成效的方法与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数控实训教学中的经验,从数控工艺、编程和操作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14.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左传》、《国语》中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探讨了春秋时人占筮时的若干心理,即占筮之前的倾向性心理;先卜后筮的舍逆取顺心理;取象和释意的随意性心理;联系事项的附会性心理;用占及评论的劝善性心理。  相似文献   

16.
苏州商会作为商办的民间社团,在民国初期的一系列发展,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民间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演变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其具体表现,不仅仅是苏州商会能够在辛亥革命后政体变更的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采取新的应对举措和发展措施,从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不断完善自身的选举制度,使商会的选举与以往相比较更具有广泛性和民主性。此外,苏州商会还积极成立商事公断处等新的机构,在受理商事纠纷方面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五四运动”等反帝爱国运动中苏州商会的态度更加积极,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境论(境界说、意境说)和味论(滋味说、品味说)是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在形成和发展中从佛学吸取了思想资料。本文梳理了相关术语的演变情况,探寻宗教心理研究与艺术心理研究之相互影响和渗透,并指出古代境论、味论所包含的对人类审美心理规律的洞见,及其在当代艺术活动中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翻译中的“虚”与“实”的结合入手,就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技巧和提高翻译的水平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歌唱的好坏与感觉有直接关系,歌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是关系歌唱好坏的重要因素。本文对歌唱中的感觉试作论述,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赣西北万栽从事民间宗教活动的职业人员分佛、道二派.与道教信奉张天师相对应,从事民间祭祀活动的客家俗僧以禅宗高僧普庵为鼻祖.自称普祖门下.调查显示,万载客家俗僧是分坛活动的,不同客家分布区俗僧的坛号不同,其活动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共同的祖师崇拜与大致相同的法事昭示着他们属于同一的民间信仰教派,即普庵教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