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播新闻媒体行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近几年广播新闻媒体的增多、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对广播新闻编辑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之一要求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要具备策划意识。  相似文献   

2.
杨涛 《视听纵横》2005,(5):109-109
广播电台记与报纸字记的最大区别在于广播记可以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广播报道的一大优势。广播记出自己的声音,现场感强,有自己的声音魅力和个性特色,它比播音员播报更能体现报道的权威性、真实性、可听性,更具感染力。广播记必须善于用自己的口述和音响把听众带入现场。  相似文献   

3.
4.
陈影 《声屏世界》2004,(7):44-44
为使广播新闻节目更具可听性,记者们将目光和话筒投向了广大基层群众,重视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这些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播音方式播出,往往会拉大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新闻从采写到播出产生严重的影响力衰减。但如果让广播记者“说”新闻,直接  相似文献   

5.
梁延 《新闻前哨》2003,(10):61-61
“嘴”说与“笔”说是不一样的。笔说,读者当时偶有不懂的,可以读后稍作一定的思考与回旋。嘴说,则是要让听众马上就懂,否则就会稍纵即逝,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广播记者必须十分重视咬音嚼字,争取“嘴”说得流利畅快,让听众一听就懂。 一、不能把咬音嚼字当作小事。 所谓咬音嚼字,说白了,就是要把字音词义读正读  相似文献   

6.
当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的冲击下,作为主流媒体之一的广播面临的挑战日趋激烈。广播这个有着辉煌过去的传统媒体靠声音独揽受众、纵横天下的时代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何在新的挑战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从业人员尤其是广播记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生存课题。如何破解?有篇关于“八倍辛劳”的文章或许对从事广播事业的记者能有所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广播记者毕生的努力是用声音去表现、诠解生活,与其他记者不同的是,广播记者要有“话筒思维”。简言之,这种思维就是透析声音,抓住声音,以声传真、传情、传理、传神。此时的记者不仅仅是受众的眼睛,更是他们的耳朵。  相似文献   

8.
徐海燕 《视听纵横》2008,(5):112-113
在媒体发展多样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广播想要拓展生存空间,占得一席之地,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找准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广播是以电声为媒介的现代化舆论工具,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广播的快速性、广泛性,以及声音的传真性,是报刊媒介不可企及的。广播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记者的唯一选择:以声音为表达手段,成为带话筒的记者。这就使得广播记者的身份由原先的文字采写者、音响采制者转变为兼具记者和主持人职责的“主持人型记者”。练好口才因此不再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广播记者,也必须要练好口才,做到说得准、说得顺、说得好。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新闻采访比作一个舞台,广播记者既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也应是台上的“导演”。这是因为广播新闻具有原声再现的独特优势,它要求广播记者适时转变角色,开动脑筋,“导演”出一幕幕生动活泼的广播“活话剧”。广播记者扮演“导演”角色的必要性与报纸、电视新闻相比较,广播新闻有两大优势:一个是传播速度快,再一个就是能够用音响去感染听众。失去了这两个优势,广播新闻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广播音响包括记者的口播、采访对象的语言、环境音响、情绪型音响等。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如今我们的广播新闻更加注重让新闻中的人物、环境说话,这样…  相似文献   

10.
11.
广播法制节目在热闹、红火之后,也有一些节目不知不觉地陷进了一些误区,需要我们冷静地认识和对待。误区一:人文关怀意识在追逐收听率中沉沦长期以来,“广播法制节目=案例 主持人 法律专家”已经是一个既定的节目形式。这种节目形式的最大优点就是为广大听众所习惯和熟悉,能形成稳定的收听群体和收听率。举珠江经济电台的《以案说法》为例,在15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它以栩栩如生的形式“重组案情”,作为串连角色的主持人和作为评述角色的法律专家则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就案件所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一问一答,确实演了一把生动的“…  相似文献   

12.
陈钟 《新闻前哨》2002,(3):34-35
电视新闻和专题都充分体现出声像并茂的特点,并主要由画面来刺激受众的视觉感官,以“镜头语言”来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而广播新闻和专题则是通过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声音来传播信息,通过音频信号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亦企望求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两种传播方式相比较,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来调动受众的视觉感官比用相对较为单一的声音来调动受众的听觉感官的效果显然更好一些。对于受众而  相似文献   

13.
由于农民农业生产的需要,广播仍然是广大农村地区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窗口。做好三农报道,记者是桥梁和纽带,是党委政府的传声筒,是服务农民的宣传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做农村新闻报道经验,就如何把握好三农报道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15.
潘新 《中国记者》2012,(2):75-76
当今传媒已进入全时化传播。为这个时代谱写序曲的是英国广播公司。1997年该公司新建了一个24小时新闻频道,提出了全新的供需理念:"在需要时收看新闻"。其主要特征是:全天候服务和按需供给。后来,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纷纷引入全时化传播理念,开创了全时性采写、全时性编辑和全时性播出的新模式。面对这种全时性的转化,广播记者如何突破现有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呢?  相似文献   

16.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委、高级记者刘振英。刘振英是中央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从1973年起,一直采访邓小平同志的内事,外事活动。他说:“能够在小平同志身边采访.亲聆教诲,是我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特别忙,生活节奏也很快,所以大家都希望所听到的新闻具有新、快、活的特性,而广播新闻就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点,广播新闻是记者在事发现场进行的采访和报道,可以保证绝对的真实性,这也就体现了广播新闻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方面需求大幅度提高,在思想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新闻报道作为精神服务中的一种,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也不言而喻。本文从广播记者的角度进行剖析,分析广播记者如何搞好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9.
陈淦 《视听纵横》2004,(4):60-61
正如报纸新闻由字、图片组成,电视新闻以图像、声音和字幕混合传递,广播新闻则是以“声音”为传播媒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军事广播记者队伍亟需专业化、全能化的观点,并探讨了专业化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专业化的培训和专业化的装备,记者队伍的全媒体化,推动军事广播宣传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