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从二年级起开设到六年级,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和历史与社会课程相承接。《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教科书是该课程教科书的起始册,它前承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开启品德与社会课程全部的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的启蒙教育作为本册书的重点,现对该册教科书做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2.
对六套《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教科书编写的核心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些教科书存在注重综合性与活动性而知识系统性略显不足,活动内容的组织缺乏逻辑性,主题活动设计不够完善,卡通图片使用过多,文字容量偏少,问题设计与留白设计过多等问题。《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和社会性,通过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引导儿童健康向上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于军 《辽宁教育》2009,(10):54-54
<品德与社会>一节课的内容就几幅图片几段文,是编者没有足够充实的内容可编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编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即教科书只是用于教学的课程文本,它是编者提供给广大教师的教学范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不是全部,这就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负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的国情,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发现该教科书立足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及文化认同的一体,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存在汉族文化视角为主,缺乏中华民族多元起源与融合发展的描述。《品德与社会》应在更高水平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上构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5.
名正才能言顺。百年来,我国政治类教科书名称一变再变,名目繁多。大体上经历了稳定的修身教科书、短暂的公民教科书、昙花一现的党义教科书、公民教科书的回归、变幻无常的政治教科书、史无前例的毛泽东思想教科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科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时期。不同命名的政治教科书,言说着不一样的内容。修身教科书,关注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旨在培养统治者所需要的驯服之才,公民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良社会的素养,党义教科书的出现是实行一党专政的强烈信号。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政治教科书名称变化无常,政治强势。改革开放后,思想品德被正名,开始关注道德品质发展。到新世纪,更是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直接取代思想品德,学生的品德养成在名称上已经被视为最基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教科书中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一、感恩教育的内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等。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教师对教科书编排意图不甚明了,对教科书展现的内容钻研不深,拓展不开,导致课堂教学照本宣科、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等问题,从对教材内容的深掘、拓展、调整等多个角度,对本课程课堂教学如何求得活力四射和满意的育人功效进行了深入探索,彰显了对教科书所展示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在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方面的独特功效。  相似文献   

8.
褚成红 《天津教育》2014,(19):37-38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外文本资料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活动之一。课外文本资料指教科书之外的、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机械地宣读课外文本资料,进行资料简单堆砌的现象:一人读课外文本资料,其他人听,交流资料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造成读者和听者都没有多少收获,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激活和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外文本资料交流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9.
屈平 《宁夏教育》2007,(1):55-55
《我是怎样长大的》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主题中的第二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10.
师德教育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师德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应遵循时代性、先进性、兼容性、务实性原则,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家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职业教育教材历经恢复、建设、发展和统筹推进不同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基础教育教材和高等教育教材的特点,目前此类教材数量充足、结构多样,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系统设计,强化规划引领,高起点、严要求、优选用和强支撑,提高适应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材选用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教材选用制度、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教材的高职特色等,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印刷教材是开放教育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保障,也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现行开放教育印刷教材存在学生自主性体现不足、学习活动缺乏等缺陷,脱离教育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要求。通过分析开放教育学习者学习特点和调查学习者对教材编写的需要,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编写需要关注的要素,并阐述了该如何体现这些要素。  相似文献   

14.
多媒体教材的应用 ,使得教材形式多样化 ,尤其凸现了图像、文字、声音和教与学的交互 ,是四位一体的立体教学方法 ;它的出现体现了事物的全息性。文章重点探讨了全息理论和多媒体教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较好的教材,由于种种原因,不断重印,而其中的差错和陈旧的观点并未及时地得到纠正,这是不利于教学的。赵淡元主编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就存在这种情况。这类教材如果重印时对其中的差错不予订正,将会变成不合格的产品,故有关部门应认真把好重印教材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实验教科书》(粤教沪科版)(以下简称《实验教科书》),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既能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精神,又能体现《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新理念,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纲要》中,对《课标》内涵,可以理解为①:隐含着教师不是课本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课堂教学,必须抛弃以知识教学生学课本的传统做法,大胆实施以课本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此,我提倡: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本文拟就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方面,浅谈如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教科书的话语结构其实隐喻着“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这一意识形态的问题,只是科学教科书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更加隐蔽。科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事业,其教科书的编制与话语选择必然反映着它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统科学教科书中宣扬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归纳主义的、机械还原论的意识,这不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